蝴蝶蘭組培種苗生產技術 蝴蝶蘭組織培養技術
1 蝴蝶蘭組織培養技術
1.1 無菌苗獲得 蝴蝶蘭花梗作為外植體,不僅易獲得,而且不會損傷植株,容易誘導。選擇側芽飽滿、新鮮、無病毒的蝴蝶蘭花梗,整枝取下。在切取花梗時要注意將刀片消毒,以防微生物感染。將取下的花梗,去掉花朵,先用自來水衝洗,再用洗滌精浸泡5~7 分鐘,最後用自來水反覆衝洗後放在超淨工作檯上進行表面滅菌。先將花梗剪成3 cm 左右的帶芽梗段,用75%酒精浸泡5 分鐘,無菌水衝洗3 次,再用2%次氯酸鈉消毒20~30 分鐘, 最後用無菌水衝洗2~3次,在整個消毒過程中,要不斷搖動容器,使其能夠均勻全面的消毒。將消毒後的帶芽梗段接種在誘導培育基1/2 MS+6-BA 3~5 mg/L+胰蛋白腖0.5~1 g/L+椰乳150~200 ml/L+蔗糖20~25g/L+瓊脂5.5~7 g/L。培養20 天后,側芽萌髮長出2 葉片後, 將其切下直接繼代增殖或者誘導原球莖。
1.2 原球莖誘導 將無菌小苗葉片切成小段,接種在MS+6-BA 4~6 mg/L+NAA 1~2 mg/L+胰蛋白腖0.5~1 g/L+椰乳150~200 ml/L+蔗糖20~25 g/L+瓊脂5.5~7 g/L 的培養基上誘導原球莖。培養20 天后,可見葉片彎曲,嫩葉片基本或切口處呈現凹凸不平、逐漸出現愈傷組織狀的早期原球莖。繼續培養, 可見表面突起一個個圓球,部分表面細胞分化出根毛狀物時,將原球莖切割成數小塊接到繼代培養基中進行繼代。
1.3 繼代增殖 將花梗側芽誘導的不定芽或者原球莖接種到培養基MS+6-BA 2~5 mg/L+NAA 0.5~1.5 mg/L+胰蛋白腖0.5~1 g/L +椰乳200 ml/L+蔗糖20~25g/L +瓊脂5.5~7 g/L 中,一般培養45~60 天轉接1 次。通過原球莖途徑擴繁蝴蝶蘭種苗繁殖係數高, 但是後代苗的變異率較通過不定芽途徑獲得的後代苗要高。原球莖培養一般2 個月後長出芽,3 個月後長成2~3葉小苗。不定芽培養2 個月後,平均每株長出4片葉、2~3 條根,植株生長健壯,即可轉入生根培養。
1.4 生根培養 將高達3~4 cm 的小苗接種到生根培養基1/2 MS+NAA 0.5~1 mg/L + 椰乳200 ml/L+蔗糖20~25 g/L +瓊脂5.5~7 g/L +活性炭1~2 g/L 中,培養30 天后,待根長出1 cm後可煉苗。
1.5 培養條件 蝴蝶蘭組織培養溫度26±2℃,光照強度1 500~2 000 lx,每天光照10~12小時,培養基pH 調整為5.4~5.7。
2 瓶苗鍛鍊與移栽
移栽前,先將無菌苗帶瓶移出組培室,放在通風、明亮的常溫房間進行煉苗。1~2 個月後,苗長出2~4 根粗壯的根時可以移栽。移栽前3天將瓶蓋去掉,每天早、中、晚各噴1 次水,保證足夠的溼度。3 天后,用鑷子將小苗輕輕夾出培養瓶,洗淨根部培養基,用1 500 倍多菌靈藥液先浸泡3~5 分鐘,再移栽到疏鬆的苔蘚、樹皮、椰殼等基質中,環境溫度保持在25~28 ℃,空氣溼度85%,防止陽光直射,待新葉長出、新根伸長時, 每周葉面噴施1 次0.2%磷酸二氫鉀,成苗率可達95%。在此過程中,根據基質的保水情況進行澆水、噴霧,定期進行病蟲害預防。
3 組培中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3.1 微生物汙染 細菌、真菌汙染是組培生產中最常見的問題, 也是影響蝴蝶蘭組培苗生產成本的重要指標之一。細菌汙染表現為在培養材料附近出現黏液狀物體或渾濁的水跡或出現泡沫的發酵狀, 或者在材料附近的培養基中出現渾濁和雲霧狀痕跡; 真菌汙染表現為汙染部分長有不同黴菌,顏色有黑、白、黃等。細菌汙染一般與接種材料、工具及操作流程有關,真菌汙染與環境有關。因此,在組培過程中外植體要儘量選擇帶菌較少的幼嫩部位, 採取多次滅菌和交替滅菌的方法, 防止外植體帶菌; 控制接種室、培養室、培養基及接種器具滅菌條件,確保滅菌質量,操作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規程;隨時觀察種苗的生長狀況,及時移除汙染培養瓶。
3.2 玻璃化 在植物組織培養過程中,葉片和嫩梢呈透明或半透明水浸狀的培養物稱為玻璃化苗,它是組培苗的一種生理失調症狀。玻璃化不僅大大降低組培苗有效增殖係數, 嚴重影響試管苗質量,還造成人、財、物的極大浪費。蝴蝶蘭組培過程中出現玻璃化苗往往是生長調節劑使用過量導致, 可以通過降低培養基中細胞分裂素濃度、增加瓊脂濃度、控制培養溫度等途徑避免,發生玻璃化類原球莖,可在無生長調節劑的培養基中經2~3 代恢復培養, 多數類原球莖會恢復正常。
3.3 褐化 褐化是蝴蝶蘭組培中最為常見的問題, 主要表現在培養材料向培養基中釋放褐色物質,致使培養基逐漸變成褐色,培養材料也慢慢變褐而死亡。常用的控制褐化的方法有在培養基中添加抑制褐化劑及控制培養條件等。抑制褐化劑主要分兩大類,即活性炭、檸檬酸、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等吸附劑和維生素C、谷龍甘肽等抗氧化劑, 生產中應用較多的是活性炭和PVP。也可以採取液體培養,在培養初期黑暗或弱光條件下,保持較低溫度(15~20 ℃)來降低褐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