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魯大學教授:中國成功抗疫「中藥起了作用」

2020-12-06 中國僑網

耶魯大學教授鄭永齊:中國成功抗疫「中藥起了作用」

儘管中醫藥在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中醫藥要獲得世界認可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自然》雜誌網站不久前發表文章質疑中醫藥。

美國耶魯大學鄭永齊教授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這種批評「比較膚淺」,「沒有太多新意」。他強調,中國成功控制住疫情,表現「相當不錯」,「中藥是起了作用的」。他同時指出,應以病人為中心,真正了解傳統醫學的價值。中藥要想得到國際承認,必須在藥材製備一致性、基於證據的臨床療效、藥物作用機制和安全性等方面下功夫。

鄭永齊是耶魯大學藥理學教授,長期從事抗癌與抗病毒藥物的分子與生化藥理學研究,他研發的抗病毒藥物中已有三種獲準上市。他還發起成立了「中藥全球化聯盟」並擔任主席,並以經典名方黃芩湯為基礎開發出抗癌藥YIV-906, 目前正結合化療和放療在美國開展治療結直腸癌、肝癌和胰腺癌等癌症的臨床試驗。鄭永齊教授的觀點,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美國主流醫學界對中醫藥的看法。

記者:您如何評價中醫藥在抗擊新冠疫情中的表現?如何看待中醫藥通過臨床篩選出的「三藥三方」(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顆粒和膠囊、血必淨注射液以及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方)?

鄭永齊:新冠病毒是一個此前完全不了解的病毒,中國基於應對SARS(非典型肺炎)的經驗,成功控制住疫情,表現相當不錯。儘管我沒有看到國內有關大型臨床試驗的第一手資料,只看到一些小型臨床試驗的資料,有純應用中藥的,有中西藥結合的,據此我得出結論,中藥是起了作用的。

「三藥三方」除了注射液外,剩下的五個有三個在輕型、普通型患者身上療效確切,兩個顯示出阻斷輕型、普通型向重型和危重型方面的作用。這些方子有個共同的基礎作用,就是抗發炎,可減少得肺炎的風險。對這些藥方,建議除了加強藥材的品質管理外,藥方配伍不要那麼複雜。這些藥方的藥材種類都超過十種,可再進一步精簡,越簡化越好。

記者:《自然》網站日前發表了一篇文章,稱中國未經嚴格的臨床試驗論證就推廣中醫藥是不當而危險的?您怎麼看?

鄭永齊:這是一個總體比較膚淺的批評,沒有太多新意。作為一個科學家,我覺得證據很重要,但也不要忽視經驗。疫情暴發後,中國快速鑑別出這是病毒引起的肺炎。針對新病毒尚無藥可用時,有兩種應對方式,一種是不治療或只採取保守治療,直到找到有效治療方案,結果會有一些病情輕的病人轉為重症病人,甚至死亡;另一種從有多年經驗的針對病毒性肺炎的中藥或者正在使用的西藥中尋找安全有效的藥物,中國採取了這種策略。我認為只要病人同意且藥是安全的,就可以應用。應以病人為中心,真正了解傳統醫學的價值。當然,中藥和西藥都是藥,藥不分中西藥,必須滿足監管要求。

記者:國內有人認為,中西藥結合使用比單用西藥或單用中藥好,您怎麼看?有人認為國內中藥用得太多,對西藥的雙盲試驗造成幹擾,您如何評價?還有人認為80%的新冠病人是自愈的,無法評估中藥對這部分人群是否有效,您怎麼看?

鄭永齊:從疫情一開始發生,我就建議重視中西藥結合使用。西藥能夠把病毒抑制下去,中藥主要在消除炎症方面起作用,中西藥結合使用會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只用西藥也許可以把病程從十天縮短到八天,加上中藥病人可能五天就好了。

我不覺得用中藥幹擾了西藥的雙盲試驗,能把病人治好就可以。做臨床試驗,有三條路可走,單獨用西藥,單獨用中藥,中藥西藥結合使用。疫情剛開始時並不知道西藥還是中藥哪一個有效,所以要做好試驗設計。

80%的病人不治而自愈,但是在他們還沒有病好之前,可能有一些症狀,比如咳嗽或者發熱,可以觀察吃了中藥病情是否有好轉;另一個是,還有20%不會自愈,那麼觀察這些病人用了中藥後,能否阻斷病情惡化。

記者:您覺得中藥的抗疫作用,怎樣才能得到國際承認?

鄭永齊:中藥要得到國際承認,要做好五方面工作。

第一,藥材製備的一致性。在國內,很多人懂得藥材,能根據經驗來管理藥材質量,但中藥國際化,得有嚴謹、客觀的質量管理方式。同一種中藥,如果藥材有差異,藥的成分不一樣,就難以保證對不同病人有相同的治療結果,這就會造成困擾。所以,不管中藥還是西藥,品質管理必須做好。

第二,基於證據的臨床療效。有了質量均一的藥,才能去做有效性試驗。在這次疫情中,中國90%以上的病人用過中藥,要講清楚哪一個中藥能拿來有效使用,這就需要靠臨床試驗。

第三,對藥物作用機制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作用部位、有效成分以及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要儘量用現代的科學手段,清楚闡述並驗證其作用機理。就像我們的YIV-906,它為什麼對腹瀉有好處?機理是什麼?為什麼可能有助於治療肝癌?我們要講西醫聽得懂的機理。中草藥不是那麼容易去做機理研究,比如,細胞學機理研究,在動物和人身上可能完全是兩回事。

第四,安全性問題。藥的安全性問題可以通過臨床試驗來發現。中藥除了內在藥材品質一致性問題,可能還有外在的問題,比如重金屬、殺蟲劑汙染等。

第五,中藥要「走出去」,湯湯水水(湯劑)是辦不到的。能不能把湯劑濃縮成膠囊的形式口服?日本就是在這方面下功夫,我們的YIV-906也是這麼做的。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做雙盲試驗,因為病人吃膠囊時,不知道吃的是藥還是安慰劑。

記者: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高質量論文,對中藥「走出去」有多重要?

鄭永齊:發表論文,把經驗告訴別人,這很重要。但要把試驗做得完整,如果品質管理沒做好、臨床設計不好等導致試驗不完整,得出的結論就有問題。中國國內疫情已基本結束,後面可以找國外還有病例的國家,一起合作做中藥的臨床試驗。

如果是一個設計嚴格的臨床試驗,又得出好的試驗結果,論文發表出來,就會讓人信服。至於在哪個期刊發表,並不是那麼重要。我很期待看到,有關中藥的臨床試驗論文發表。

未來醫學的發展沒有國界,我稱之為WE醫學。W就是西方醫學,E就是東方醫學,以中醫藥為代表,它們整體觀念的走向相近。比如,西方醫學現在重視系統生物學,而東方醫學講天人合一,都是強調整體性。西方講精準醫學,東方講辨證論治。西方講納米藥物傳遞系統,東方講藥引。西方醫學與東方醫學,不是要互相取代,而是互為補充的關係,將來會走到同一條路上。

相關焦點

  • 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理事會會議暨第三屆...
    ,上海市衛生和健康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西安楊森製藥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建,上海交通大學國際合作與交流處副處長陳科,上海交通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古宏晨,上海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張智若,上海交通大學應急管理學院執行院長樊博,上海交通大學健康長三角研究院執行院長張錄法,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教授陳希、研究員錢漢竹,上海交通大學-耶魯大學衛生政策聯合研究中心執行主任趙大海等嘉賓參加了本次論壇,來自國家衛健委和耶魯大學的參會嘉賓通過網絡會議系統同步視頻參會
  • 許田放棄美國耶魯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加盟西湖大學
    中青在線杭州4月17日電(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李劍平)今天,據西湖大學有關負責人介紹,曾擔任過15年美國耶魯大學遺傳系副系主任以及11年耶魯大學校長特別顧問的許田教授已全職加入西湖大學。    許田教授是生長調控領域的開拓者之一。近日,他放棄耶魯大學終身C.N.H. Long講席教授、霍華德·休斯研究員以及羅斯伯格兒童疾病研究所科學顧問委員會主席等職,來到杭州工作。    許田說:「西湖大學作為一所新型大學,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回國加入西湖大學主要是想實現心中的兩個目標:教育和創新。
  • 中國藥學會第十九屆中藥和天然藥物學術研討會 在河南中醫藥大學...
    中國工程院劉昌孝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所長陳士林研究員,中國藥學會副秘書長王愛國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副所長庾石山研究員,暨南大學副校長、浙江中醫藥大學李範珠教授主持,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王智民研究員作了題為《衝出中藥產業發展低谷,應發揮藥食兩用物質在健康產業的作用》的報告;天津藥物研究院張鐵軍研究員作了題為《中藥大品種二次開發研究技術路徑與實踐》的報告;深圳大學藥學院
  • 耶魯大學Julie B. Zimmerman教授新任ES&T主編
    美國化學會出版社(ACS Publications)於近日正式任命耶魯大學Julie B.
  • 湖北「放牛娃」成耶魯大學終身教授!兒時靠煤油燈學習
    從幼時酷愛文學的「放牛娃」到考入復旦大學應用物理系的學霸從物理學 「跨界」到生物學,華麗轉身到成為美國耶魯大學終身教授他就是張永力中國有句古話:「 親其師,信其道」。名師的帶領和引導,讓張永力從探索科學的興趣到研究科學原動力的志向升華。1997年,張永力拿到美國波士頓大學全額獎學金, 一年後轉學到耶魯大學攻讀生物物理與生物化學博士,完成了從理論物理到實驗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的「華麗轉身」。在求學的過程中,父親樸實的性格,也給予了他積極向上的力量。
  • 鄧興旺:曾是耶魯大學終身教授、美國院士,回國後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就是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鄧興旺出生於湖南,畢業於北京大學生物系植物生理生化專業,先後在北京大學度過了本科和研究生的時光,之後出國留學。在1999年,鄧興旺因在植物分子、細胞和發育生物學領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被耶魯大學提前聘為終身教授,成為上世紀80年代美國常青藤大學植物生物學界第1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人科學家獲此殊榮。2016年,鄧興旺教授在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後,加入南方科技大學開始籌辦植物分子遺傳學實驗室。
  • 「美國院士」鄧興旺:放棄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歸國籌建北大農學院
    他曾經獲得美國總統柯林頓頒發的總統青年教師獎,而且在2013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各種榮譽加身,卻回到了中國。他就是從事植物分子遺傳及生理學、植物光形態建成和農業生物技術等方面研究,2014年辭去耶魯大學終身教授教職,全職回國籌建北大現代農學院的鄧興旺。
  •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校長:歷史將銘記中國抗疫壯舉
    新華網北京11月22日電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學校長馬哈茂德·馬蒂尼教授近日在「中阿改革發展研究中心」網站發表了題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國家攜手抗擊疫情,為遏制全球疫情加強合作作出貢獻》的文章,對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努力和對全球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並表示中國的抗疫壯舉將被歷史所銘記
  • 中藥首次走上國際抗癌「主戰場」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田愛平教授獲「十三五」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立項資助3300萬元,進行首個全球同步研發複方中藥的臨床研究,該項目現已獲美國FDA批准進行Ⅱ期臨床試驗,這個已有1800年應用的傳統中藥-黃芩湯化身YIV906在抗晚期肝癌領域顯「神效」中藥首次走上國際抗癌「主戰場
  • 他是復旦學霸,與施一公、饒毅齊名,放棄耶魯終身教授,全職回國
    第二年再來參加復旦大學遺傳學和考試。人生路不平坦,遇到坎坷的曲折。堅持住,不要忘記初心。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一定會有結果。  大學時期,許戰學習成績優秀,成為老師和同學們都喜歡的學區,也獲得了保證出國留學的機會。當時出現了「胡娜事件」,留學經費被取消。一看就不能出國留學,復旦大學校長謝希德和赫達的老師譚家會給了他出國的機會。
  • 河南高考狀元成為耶魯大學首位中國校董
    315年來中國校友第一人 這個河南人被選為耶魯大學校董,他憑啥這麼牛? 昨日,有條消息引爆了網絡,河南人張磊,成為耶魯大學315年來首位中國校董!而就在7月1日,張磊還帶著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校長來到河南,商量在家鄉合作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事。
  • 世衛組織無視中醫藥巨大作用,誰在向世界隱瞞中醫抗疫真相?疫情...
    在中國戰「疫」的成功經驗裡,除了我們得益於制度優勢、國家強有力的執行力等眾多因素外,中國人如此幸福,還得益於我國有兩套醫療體系的保障,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偉大的中醫中藥在全世界普遍死亡率居高不下,美國已經將近7%、義大利甚至達到10%的情況下,中國公布的死亡率只有3%左右;而湖北以外的官方數據是0.87
  •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免疫代謝研究院」正式啟動建設
    3月23日,以「21世紀免疫生物學」為主題,由耶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上海市免疫學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聯合高峰學術論壇在醫學院懿德樓二樓報告廳舉行,在開幕式上,由兩校強強聯合共同組建的「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耶魯大學免疫代謝研究院」宣告啟動建設。
  • 吉布斯:十年耶魯教授,無薪也幹
    [導讀]吉布斯是物理界化學界雙棲孤鳥,與他關聯的關鍵語是:終生未娶,窮困一生;性格內向,淡迫名利;耶魯教授,無薪十年;書香門第,家學淵源;沒有論文,差點解職;單篇論文,三百多頁。
  • 耶魯大學公開課程哲學
    最近一直在分享耶魯大學的公開課程。今天我們詳細地了解一下這所世界頂級學府。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簡稱「耶魯」(Yale),坐落於美國康乃狄克州紐哈芬,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學,全美第三古老的高等學府。
  • 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在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的海洋裡縱橫馳騁
    暨南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葉文才。 蘇運生 攝暨南大學副校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葉文才。暨南大學副校長葉文才教授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國家未來對中醫藥的重視和支持會越來越大,中醫藥的發展前景也會越來越好。葉文才是知名的中藥和天然藥物化學專家,長期從事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天然產物來源的創新藥物等研究,在對150餘種中藥和天然藥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中,發現了一千多種新化合物,以及一些重要的新藥先導化合物。
  • 獨角獸 耶魯大學教授新創小分子免疫療法公司
    耶魯大學化學和藥理學教授David Spiegel基於其實驗室在靶向免疫療法方面的研究成果,在今年9月創建了Kleo Pharmaceuticals。相比起生物製劑,這兩類小分子自身不是免疫原,不需要靜脈滴注給藥,並且生產和儲存都更方便。Kleo共同創始人和執行長Spiegel教授說:「生物製劑目前來說是免疫療法的標準藥物,但有了ARMs和SyAMs之後,我們有機會提高這個標準。我們可以設計和合成『仿真』生物製劑的小分子,有望推動整個領域前進。
  • 耶魯公開課丨《基礎物理》:耶魯「高分」教授帶你感受物理之美
    耶魯大學的人文教育聲名在外,但其實理科教育也斐然可觀。本周,我們給大家介紹的便是耶魯公開課中因為廣受歡迎而成為首個被錄製的理科課程——《基礎物理》。如果你走進課堂聽到教授說著「beautiful」(美麗的),「elegant」(優美的),「awe-inspiring」(令人驚嘆的)這樣的詞,你恐怕會認為這是一節音樂或是詩歌賞析課。
  • 中醫科學院院長回答抗疫問題,中藥是不是安慰劑!
    「說中藥是心理安慰?理解有誤,身處疫區才能有感受!」兩個月前,中國抗疫決戰時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寥寥數語回復《中國科學報》後,便斷了聯絡。4月24日,黃璐琦在「中醫藥在新冠肺炎防治中的作用與傳承創新發展」研討會上第一次詳細介紹了在金銀潭醫院、東西湖方艙醫院、將軍路街衛生院開展的中藥臨床試驗情況。會後,他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回應了外界對中醫藥在此次抗疫治療中的種種質疑。
  • 上海兩位教授在重要英文期刊發表社論和綜述
    中科院院士、上海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陳凱先和教授陳紅專,受邀共同撰寫《中醫藥防治COVID-19》(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combating COVID-19)的社論,近日在《醫學前沿(Frontiers of Medicine)》在線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