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都去過醫院,都做過核磁共振檢查。在一些偏遠的小縣城的醫院甚至都沒有核磁共振設備。前不久,我因為雙側手腕滑膜炎和腱鞘炎去醫院做了一次核磁共振,花了九百多塊,我的第一感覺是居然這麼貴。貴自然有其貴的道理,一套核磁共振設備最便宜的也要幾百萬元。
核磁共振的發展歷史

核磁共振技術是現代醫學中一種較為常見的人體影像檢查方法。核磁共振技術是根據物理學家拉比有關測量原子核在磁場中的性質的研究而發展起來的。20世紀30年代,物理學家拉比在試驗中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會沿著磁場方向呈正方向或者反方向有序平行排列,施加無線電波之後,原子核自旋的方向發生了翻轉,這是人類關於原子核與磁場以及外加射頻場相互作用的最早認識。1946年,物理學家們發現在磁場中的原子核受到高頻磁場激發後會發生傾斜,而高頻磁場關閉以後,原子核將釋放吸收的能量,並且回歸到原始狀態,這就是核磁共振成像的理論基礎。

核磁共振現象發現初期,因其成像條件苛刻等缺陷,應用範圍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直到1968年,理察.恩斯特團隊改進了激發脈衝序列和分析算法,大大提高信號的靈敏度以及成像速度後,核磁共振技術才逐步成熟。
核磁共振對人體是沒有傷害的

在短短的50年間,核磁共振技術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已經成為影像學四大常規檢查手段之一。相比其它手段,核磁共振成像對軟組織分辨力高,無輻射損傷的優勢,使其在嬰幼兒發育和骨骼韌帶勞損等方面獲得了無可替代的應用。
因此,我們不必擔心在做核磁共振檢查時,會受到傷害。我們本身生活的地球就是一個磁場,雖然地球磁場比較弱。核磁共振不像CT成像有輻射,它的原理就是形成比較大的磁場,不會危害人類的身體,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會產生生物學效應,但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產生的生物效應對人體產生傷害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