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醫學影像檢查中所使用的X光檢查、CT和核磁共振等,許多人抱著避而遠之的態度,甚至在經過醫學影像檢查室時選擇繞道而行。就連沒有懷孕的人,坊間甚至醫生中間也有傳言:如果拍了X光片,最好三個月內別要孩子。
X線、CT等醫學影像檢查對人體的輻射傷害程度到底有多大?它們真的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可怕嗎?本期前瞻經濟學人APP明知故問欄目將為你解讀。
一般我們去醫院接受醫學影像檢查,主要包括核磁共振(MRI),CT和拍X線攝片三種。一般在做CT檢查前,醫生都會先讓我們去拍個X光檢查,再根據X光檢查結果決定是否要進行CT或核磁共振檢查。
那麼X光、CT和核磁共振這三種檢查,對於人體的輻射傷害程度分別是怎樣的?對於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看看部分專家的看法。
中山大學附屬第七醫院 羅柏寧教授
不少人對放射科的輻射充滿恐懼,甚至有人談輻射色變,以為放射科是一個大輻射場,進入放射科就會受到輻射,甚至有很多人一路小跑通過放射科。但是放射科真的沒有那麼可怕。
首先,放射科不是所有檢查都有輻射,放射科檢查主要由X線攝片,CT和核磁共振(MRI)組成。
核磁共振就是一種不會對人體產生電離輻射的檢查,是利用人造磁場進行檢查的,這種電磁波成像對人體並沒有危害。
X線,CT雖然有電離輻射,但是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
一般來說,咱們常見的胸部正位片接受的X線照射劑量,大約在0.02-0.05mSv,一次篩查肺癌的低劑量CT輻射量約為1 mSv甚至更低。
而我們身體接受的輻射建議低於5 mSv/年,對於醫院等場所的放射工作人員來說,最多不能超過20 mSv。
有研究表明,只有遭受100 mSv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增加,因此,我們完全沒必要「談輻色變」。
那麼,放射科照X線輻射劑量可以忽略,那放射科的區域會不會有輻射?這機器咔咔響,得整出多少輻射量?
放射科的牆是加厚的,塗料裡摻有可以屏蔽輻射的硫酸鋇,門窗則用鉛板內嵌製成,完全可以屏蔽輻射。
同時,對於孕婦而言,在X線,CT檢查時,放射科工作人員均會對性腺用鉛圍裙遮蓋保護。就算是已懷孕,按現在X線檢查劑量和防護措施,也不用過於擔心,根據美國婦產科學院關於懷孕期X線檢查指南,低於50mSv的X線照射不會造成胎兒損傷或者畸胎。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放射科專家 張敏鳴
CT是一種X線檢查,屬於一种放射線,對細胞會有一些生物效應,比如細胞染色體斷裂等等。但是現在的劑量非常小,短暫的損傷機體會自動恢復。
但是沒有必要也不要多做檢查。因為射線雖然沒有累積作用,檢查次數多了,對機體的損害的概率事件就會增加。當然,也不必對X射線有恐慌,因為人體每年在自然界也會接受到1至2 mSv(毫系伏)的X射線輻射,現在由於技術的進步,每次做一個X射線的檢查,射線的輻射劑量已經大大降低了。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 路遙大俠
大家都熟悉「脫離劑量談毒性,都是耍流氓」這句話,實際上,脫離劑量談輻射損傷也都是耍流氓。
在我們國家,孕產婦被當做「特殊群體」,平日生活裡都有著無數「祖上」傳下的禁忌,更別說拍X光和被CT輻射了。
對於這一點,非常多的研究已經證實,X射線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哺乳動物和幼崽,甚至胚胎所產生的不良影響,是存在閾值的。簡單地說就是,並不是一接觸輻射就有傷害,無論是對於成人還是胎兒,接受到的輻射必須達到一定程度才會有損傷。
那麼影響胎兒的最小輻射劑量是多少呢?
美國婦產科協會(ACOG)於2017年發布的相關指南指出,X射線輻射對胎兒的影響和風險,主要取決於兩個因素:①胎齡 ②射線劑量,即不同胎齡對應不同的射線劑量。妊娠0-2周時,致畸形劑量閾值是50-100mSv(毫系伏);隨著胎齡增大,致畸劑量也隨之增大,當妊娠16-25周時,致畸劑量閾值為250-280mSv,主要影響的是胎兒智力。
所以,在所有胎齡裡,最下的影響劑量閾值是50mSv,換句話說,只要射線劑量別超過50mSv,就不會對胎兒發育有損傷。
而醫院的X光和CT射線量有多大呢?
雖然不同醫院、不同情況下X光和CT輻射劑量數值會有輕微變化,但變化非常小,一般情況下:一張普通胸片為0.02mSv;一張膝關節X線:0.005 mSv;一個頭部CT:2 mSv;一個胸部CT:8 mSv。顯而易見,這些檢查的輻射劑量與前面所說的,對胎兒造成影響的最小劑量閾值50mSv相比,明顯低得多。要想達到50mSv,要連著拍2500次胸片,連著做輻射最大的胸部CT 6次,一般沒有人會這麼做。
雖然放射科的輻射量遠遠小於危險劑量,但很多醫院還是會對接受檢查的人做相應的保護措施,即使不是孕婦。比如拍胸片時,會給受檢查者帶特製的鉛帽鉛圍領,並在腰部以下圍上稱重的鉛圍裙,既不影響拍片,又可以保護頭部、甲狀腺等重要器官。
從上述醫學專家的科普中我們可以知道,對於醫學影像檢查,脫離劑量談輻射損傷,都是耍流氓。
若將醫學影像檢查儀器的輻射量從小到大排序,則:MRI(核磁共振) <x光檢查>
圖為:各身體部位醫學檢查的輻射劑量將與胸片進行類比。
從羅柏寧教授的科普中我們可以知道,常見的胸部正位片接受的X線照射劑量,大約在0.02-0.05 mSv,一次篩查肺癌的低劑量CT輻射量約為1 mSv甚至更低。相比於我們身體所能接受的輻射建議——低於5mSv/年,X線和CT的輻射量處於安全範圍。也就是說,只要接受的總輻射量控制在安全數值內,就是安全的。
根據上述專家的說法,只有遭受100 mSv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有比較明顯的增加。即除非長時間暴露在大劑量的照射下,否則,一般出現癌變、發生骨髓抑制的概率很低很低。例如,死於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抑制)的居裡夫人,正是因為她整天跟放射性物質打交道,長期、大量地接觸放射性物質,相當於時時刻刻在照CT,才最終出現骨髓抑制情況。
對於醫學影像檢查和輻射,我們不必「談輻色變」,只要在接受檢查時按照醫生指示正常進行即可。
其實,自然界充斥著各種輻射,我們身邊的泥土,石頭、宇宙射線都會產生輻射,輻射量通常是2.0-3.0mSv/年,而對於都市白領而言,除了自然界,還要接受來自電腦、手機、紫外線、出差坐的飛機等其它事物產生的輻射。和我們身邊接觸的輻射相比,放射科的輻射其實並不是那麼可怕。
但是醫學影像檢查畢竟對人體會造成輻射,我們接受的輻射越少越好,因此,為了縮短在醫學影像室的時間,在檢查前應該提前做好準備。比如提前取出拍攝部位的一切異物,以防止異物偽影阻礙影像診斷,特別是金屬異物,它們不僅會嚴重影響影像質量,而且檢查時金屬異物會產生一定的熱量灼傷皮膚;
檢查過程中,聽從醫生指令做吸氣、屏氣等相關動作;
檢查結束後回到家中換衣、洗澡,去除放射性汙染,多喝綠茶,多吃新鮮蔬菜水果,如胡蘿蔔、橘子、西紅柿和蘋果、海帶、紫菜、黑木耳等這些具有抗輻射作用的食物,來促進代謝和排洩,降低輻射的影響。
同時,前瞻經濟學人還要提醒大家,在做檢查前一定要牢記醫學影像檢查相關禁忌症,如實向醫生反映過往病史及過敏史,特別是對於磁共振檢查而言,患者體內若裝有心臟起搏器或體內有彈片、金屬植入物、胰島素泵等,這些都是磁共振的禁忌,這些都應該在檢查前了解清楚。
本文參考資料
小大夫漫畫:《體檢後多久能懷孕?X線,CT的輻射有多大?這篇文章全說透了!》
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做一次CT,對身體的傷害有多大?》
貓大夫醫學科普:《拍完X光後發現懷孕了,孩子還能不能要?》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責任編輯: 3976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