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醫學影像檢查的輻射劑量也是有排名的,下面我們來看看。
1、B超 輻射:無
B超的原理是用超聲波穿透人體,當聲波遇到人體組織時會產生反射波,通過計算反射波呈像。就像挑西瓜一樣,邊敲邊看顯示病灶情況,完全沒有輻射。
2、磁共振成像(MRI) 輻射:無
磁共振成像(MRI)有時也被稱作「核磁共振」,它沒有「核」,更沒有輻射!
它的顯影原理,就是將身體裡的水分子「搖一搖」振動,然後再平靜下來,以此來探測水分子的變化。水多的地方就是磁共振成像信號最強的地方,大腦、脊髓、椎間盤、關節軟骨是磁共振最愛的部位。
3、X光攝影(平片) 輻射:很小,0.1mSv
一次胸部X光檢查,大致相當於日常生活10天所受的輻射,或者是單程坐飛機從東京飛往紐約所受的輻射。X光會穿過人體,遇到被遮擋的部位,底片上不會曝光,洗片後這個部位成為白色。
4、CT 輻射:較高,2-15 mSv
CT的檢查原理是X光會分層穿過人體,通過電腦計算後二次成像,就像把一片麵包切成片來看。CT檢查的輻射量要高出X射線10倍、30倍,甚至是上百倍,這與CT機性能、掃描部位、成像的清晰度有關,尤其是腹部多期增強CT的輻射量相對較高。
但也不必太緊張,目前CT檢查的輻射量都在安全範圍內,而且CT設備中的X線管就像日常用的燈管,有不同的瓦數,還可調亮度,因此輻射量不是恆定的,是可以調節的。
5、核醫學檢查SPECT 輻射:有,不大,0.1-5.2mSv
大家不要談「核」色變!SPECT全稱「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它是針對人體內組織血流、功能代謝及生理生化成像。
它的檢查原理是藉助於微量核素藥物、現代醫學影像技術與分子生物學相結合的新技術,高靈敏反映人體內組織器官的血流灌注、功能代謝及生理生化的成像方法。
SPECT 檢查主要用於早期推斷腦、心臟、腎臟、肝、肺、甲狀旁腺等人體各臟器的功能改變,血液供給和代謝改變等。如:
1.全身骨顯像(4.2mSv):一次檢查可以對全身骨骼進行掃描,對各種良惡性骨疾病的靈敏度非常高(可探測出90%以上的病變)。
2.甲狀腺掃描(3.6 mSv):適用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低下和各種甲狀腺炎、甲狀腺結節疾病的診斷與鑑別診斷。
SPECT檢查輻射量不高 ,不會對周圍醫護人員、家屬造成輻射損傷。
6、核醫學檢查 PET/CT
輻射:有,PET與CT輻射劑量疊加,最大僅有15mSv
PET/CT學名「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計算機斷層掃描」,與SPECT的局部檢查不同的是,它針對的是全身檢查。作為目前最先進的分子影像檢查,可以集中進行全身腫瘤尋找和療效評判。但它自費、偏貴。
總以為做一個輻射檢查就會讓我們的細胞傷亡眾多甚至變異,每一次做檢查都心有餘悸,巴不得回去換了全身衣服丟的遠遠的,其實,我們所不懂的概念是以吸菸者為例,如果每天1包香菸,每年受到的輻射劑量是35mSv,遠大於大多數的醫療輻射劑量。所以我們平時做醫學檢查,是可以放心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