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一個柿子十副藥」,柿子、 柿蒂 、柿霜、柿樹皮都是藥,秋冬季的應季水果——柿子已經上市一段時間了。
前不久泉州5歲男童文文連吃4個柿子,反覆腹痛長達半月多,醫院一檢查結果提示「胃腔內容物」,原來吃進肚的柿子變成了一顆 7cm×3cm 的「柿石」,預計重量超過半斤。醫生經過不斷地分解手術,在九個小時後才將這塊巨大、堅硬的柿石全部取出。
為何胃裡會有這麼大的石頭呢?柿結石,普遍認為是進食柿子或柿餅,尤其是未成熟的柿子引起的,柿子中含有較多的 鞣酸 ,有收斂的作用,在空腹情況下可溶性鞣酸會在胃酸的作用下形成大小不等的硬塊,如果這些硬塊不能通過幽門到達小腸,就會滯留在胃中形成胃柿石。小的胃柿石最初和杏子核一般大小,但會愈積愈大。如果胃柿石無法自然排出,那麼就會造成消化道梗阻,出現上腹部劇烈疼痛、嘔吐、嘔血等症狀。
這是一例「食柿不當」釀成的禍事,那麼柿子怎麼吃才不傷害身體呢?
怎麼吃?首先是新鮮的、成熟的柿子,判斷是否成熟新鮮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入口無澀感 ,有些柿子吃上一口整個口腔都像被麵粉糊住了,這種就是柿子鞣酸含量過高的表現,就不要再吃了。其次是去皮食用,柿皮吃起來口感不好,鞣酸含量也非常高。
另外,推薦兩則柿子的食療小方,食材簡單也易操作:
蒸柿餅:
出處——《食鑑本草》
食材:新鮮柿子一枚
製法:清水洗淨,上鍋隔水蒸,趁熱服下。
主治:「清火涼血」,清胃腸道之火,對於治療大便燥結,痔漏便血等症有較好的功效。
幹柿粥: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九十七
食材:幹柿、粳米
製法:將風乾製成的柿餅去蒂切碎,同粳米煮粥。
主治:耳聾以及鼻嗅覺異常
空腹不吃柿子柿子屬於酸甜性的食物,可以刺激胃黏膜,增加胃酸分泌,胃酸與柿子中的鞣酸物質相結合會誘發胃病,大量食用的情況下就像滾雪球,最終形成結石。
建議 非空腹的情況下食用 ,提前在胃裡墊一個彈簧床,減減震~
柿子好吃也不要貪多不成熟的柿子不要吃,成熟的柿子也不可以隨便吃!
柿子中的鞣酸多數以可溶性狀態存在,被唾液溶解可使人食用起來有澀感。在柿子逐漸成熟過程中,鞣酸可由可溶性逐漸轉化為不可溶性狀態,但不可避免地存在可溶性鞣酸。
所以,吃柿子要限量,貪多嚼不爛,時鮮也是一樣,限量更安全。你嘴巴倒是完事兒了,可胃腸道跟不上趟呀,食用過多導致鞣酸超標,會給胃腸道造成負擔。騾馬驢尚且要加上充足的夜草,第二天才能勁頭十足地加班,胃腸道的運轉也需要適當地休息,超出負荷必然會吃不消。
成年人建議日食1-2個就足夠了。給肚子留點空間吃別的美食吧~
特殊人群謹遵醫囑《隨息居飲食譜》記載:鮮柿甘寒……凡中氣虛寒, 痰溼 內盛,外感風寒,胸腹痞悶,產後,病後,瀉痢,瘧疝,痧痘後皆忌之。
特殊人群除以上之外,還包括脾胃功能不佳者、貧血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等。不同人群應該根據病情辨證對待,切莫貪圖一時口舌之快因小失大。
柿子不能和牛奶、螃蟹同食?這則說法網上流傳勝廣,有可取之處也要理性對待。
一則從 中醫體質學說 上來說,脾胃虛寒的人群,過量的單獨食用任意其中一種都是不建議的,何況你一天吃個四五個?
二則,從 營養學 的角度來說,柿結石是要在柿子與高蛋白食物大量頻繁使用的情況下才可能增加,並不單一指牛奶與螃蟹。
總之,任何拋開劑量談毒性的言論,只能是危言聳聽,希望大家理性辨別!
萬事皆有度,希望大家都能平安度過2020年的尾巴,吃好喝好身體好~
【免責聲明】:轉載自其他平臺或媒體的文章,本平臺將註明來源及作者,但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繫本平臺並提供相關書頁證明,本平臺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刪除該文,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