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靜脈識別技術優勢

2021-01-17 騰訊網

資訊時代的到來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很多的變化,包括現在的手機支付,不用帶現金、只要有一個手機就可以去全國各地。正因為這種便捷,我們對於信息的需求和依賴也越來越強,信息的安全就顯得尤為重要,生物識別技術就是維護信息安全的一種重要手段。現在生物識別技術很普及,生物識別技術應用也非常的廣泛,而掌靜脈識別技術就是生物識別技術裡面的一個分支,掌靜脈識別技術相對於其他的指紋識別技術以及門卡識別技術有很強的優勢。

掌靜脈識別技術優勢:

1、掌靜脈識別技術具有很強的普及性和唯一性,掌靜脈識別是通過我們的手掌進行的一種識別技術,具有非常廣闊的普及性,並且經過科學研究表明,每個人的掌靜脈都是有差距的,不會出現完全一模一樣的手掌靜脈,也就是說我們的掌靜脈具有唯一性。由於靜脈血管屬於我們人體內部的血管特徵,我們很難通過外界手段或者是手術來改造,也就進一步地增強了我們的唯一性,也杜絕了被複製的可能。

2、隱蔽性以及非接觸性,消費者接受度高,我們人體的靜脈血管位於我們人體的表內,並不會暴露在空氣中,通過感應設備,實現了非接觸性的信息採集,不會造成採集界面的汙染。

3、可以避免一些因為表皮受損害而無法進行指紋識別的缺陷,如果我們使用指紋,那麼可能會因為我們手指受傷,或者經常勞作磨損表皮而無法進行準確的指紋識別。但是如果替換成掌靜脈識別就杜絕了這樣的問題,手掌受到磨損也不會影響靜脈識別的效果。

4、相對於DNA識別,採集過程十分友好,如果我們是使用DNA來進行識別,雖然安全度也一樣很高,但是卻沒有靜脈識別來的方便,靜脈識別也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

5、設備成本低廉,具備廣泛應用前景,相對於其他生物識別來說,掌靜脈識別設備具有更高的性價比。

相關焦點

  • 掌靜脈識別技術能在地鐵和公交等場景應用嗎?
    當人們還處在「刷臉」和「刷指紋」進行生物識別中,一種新興的多模式掌紋識別技術正在悄悄興起。掌靜脈識別技術能在地鐵和公交等場景應用嗎?  據數據統計,掌紋和手掌靜脈是世界上識別準確度較高的生物識別特徵。非接觸掌靜脈識別是新一代多模態生物識別技術,它使用人類掌紋和手掌靜脈特徵信息進行身份認證,是現有人體生物識別技術的重要補充。
  • 生物識別技術迎來發展機遇期,靜脈識別獨具優勢
    Nok Nok實驗室產品副總裁Rolf Lindeman表示:「雖然靜脈生物特徵識別仍然是一個相對年輕的領域,但它正在為安全領域的發展展現出豐富的前景。」兩位成年人手指靜脈結構恰好相同的機率是34億分之一與其他生物識別方式相比,指靜脈識別有其自身優勢。
  • 靜脈識別才是身份識別的根本方式?
    同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相比,指靜脈認證技術具備以下主要優勢。●高度防偽:靜脈隱藏在身體內部,被複製或盜用的機率很小●簡易便用:使用者心理抗拒性低,受生理和環境影響的因素也低,包括:乾燥皮膚,油汙,灰塵等汙染,皮膚表面異常等。●高度準確:認假率為0.0001%,拒真率為0.01%,註冊失敗率為0%。
  • 靜脈識別技術-電子發燒友網
    靜脈識別技術 傳感器技術 發表於 2021-01-05 09:24:35 小編前兩回分別講了語音識別和人臉識別技術, 其實,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生物識別技術走進我們的生活,甚至包括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識別途徑。
  • 亞馬遜推出刷手支付系統,非接觸式掌靜脈識別市場有望爆發
    據芯智訊了解,亞馬遜的Amazon One手掌支付系統採用的是非接觸式掌靜脈識別技術,相對於我們熟知的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來說,靜脈識別技術大家可能相對陌生一些,不過在亞馬遜Amazon One推出之前,靜脈識別技術就已經在很多行業市場開始應用。
  • 新應用:手掌靜脈身份認證技術有標準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徵或行為特徵鑑別個人身份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了。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掌紋識別、靜脈識別及多種生物特徵綜合識別等,這些技術具有不易遺忘和丟失、不易偽造和被盜、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隨地使用等優點,已經被全世界所關注。
  • 生物特徵識別六大技術未來如何發展?
    生物識別技術是目前最為方便與安全的識別技術。本文詳細講解了人臉識別、指紋識別、虹膜識別、掌靜脈識別、聲紋識別以及步態識別等六大方向。   生物識別技術是目前最為方便與安全的識別技術,根據美國諮詢機構 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 的預計,全球生物識別技術市場規模將從 2015 年的 112.4 億美元,增長至 2020 年的 233 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速為15.7%。生物識別市場正處在快速增長當中。
  • 虹膜識別:技術組成、識別原理、特點及優勢等知識分享
    那麼關於虹膜識別技術,你又懂得多少?下面,小編收集了資料整理了有關虹膜識別技術的知識,就三星Note 7作為例子,將技術解剖分享給大家:虹膜識別系統主要包含虹膜圖像採集裝臵、活體虹膜檢測算法、特徵提取和匹配三大模塊。虹膜圖像的獲取是虹膜識別中的第一步,虹膜面積小,而且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有著很大差別。
  • 虹膜識別技術優勢明顯 比指紋、人臉識別更可靠
    打開APP 虹膜識別技術優勢明顯 比指紋、人臉識別更可靠 電子發燒友 發表於 2019-06-07 17:22:00   」張張嘴
  • 人臉、指紋、靜脈、虹膜,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是什麼?
    由於生物識別技術認定的是人本身,這就直接決定了這種認證方式更為安全和方便了。那麼,目前結合生物識別技術的身份識別方式主要有哪些?/行為特徵的生物識別技術可以被稱為第一代生物識別技術,否則,稱之為第二代生物識別技術。
  • 指靜脈技術識別率高 展開應用收效好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今通過計算機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徵或行為特徵鑑別個人身份的應用已經越來越廣泛了。包括指紋識別、虹膜識別、人臉識別、掌紋識別、靜脈識別及多種生物特徵綜合識別等,這些技術具有不易遺忘和丟失、不易偽造和被盜、可以「隨身攜帶」、隨時隨地使用等優點,已經被全世界所關注。
  • 虹膜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的優缺點是什麼
    此外,虹膜識別還具有唯一性、穩定性、不可複製性、活體檢測等特點,綜合安全性能上佔據絕對優勢,安全等級來說是目前最高的。目前,虹膜識別憑藉其超高的精確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已經廣泛應用於金融、醫療、安檢、安防、特種行業考勤與門禁、工業控制等領域。國內在虹膜識別領域代表廠商有中科虹霸、虹星科技、聚虹光電、武漢虹識、釋碼大華等等。
  • 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10月30日開啟
    、虹膜識別、靜脈識別等非接觸式生物識別技術得到追捧。與此同時,聲紋識別技術也在疫情期間的遠程辦公、遠程健康回訪等方面得到了應用。此外,用於檢測疑似發熱患者的紅外測溫技術與人臉識別乃至AR技術的結合,也得到了大力的應用。這些技術在這場科技戰「疫」當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此次疫情也給眾多生物識別技的應用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 虹膜識別技術原理、優勢、供應鏈構成,都在這兒了!
    到底什麼是虹膜識別技術?目前發展狀況如何。下文總結了虹膜識別的相關技術原理、發展潛力、廠商布局情況。虹膜識別系統主要包含虹膜圖像採集裝臵、活體虹膜檢測算法、特徵提取和匹配三大模塊。虹膜圖像的獲取是虹膜識別中的第一步,虹膜面積小,而且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有著很大差別。
  • 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誠邀您的參與
    技術與應用論壇」,屆時芯智訊將邀請生物識別技術領域的相關代表廠商及上遊供應鏈廠商共同探討新冠疫情之下的生物識別及相關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與此同時,聲紋識別技術也在疫情期間的遠程辦公、遠程健康回訪等方面得到了應用。此外,用於檢測疑似發熱患者的紅外測溫技術與人臉識別乃至AR技術的結合,也得到了大力的應用。這些技術在這場科技戰「疫」當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次疫情也給眾多生物識別技的應用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 一文了解虹膜識別技術原理、優勢、供應鏈構成
    到底什麼是虹膜識別技術?目前發展狀況如何?下文總結了虹膜識別的相關技術原理、發展潛力、廠商布局情況。 虹膜識別部分構成 虹膜識別系統主要包含虹膜圖像採集裝臵、活體虹膜檢測算法、特徵提取和匹配三大模塊。 虹膜圖像的獲取是虹膜識別中的第一步,虹膜面積小,而且不同人種的虹膜顏色有著很大差別。
  • 2020第四屆生物識別技術與應用論壇10月30日開啟
    與此同時,語音/聲紋識別技術也在疫情期間的遠程辦公、居家生活等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應用。此外,用於檢測疑似發熱患者的紅外測溫技術與人臉識別乃至AR技術的結合,也得到了大力的應用。這些技術在這場科技戰「疫」當中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此次疫情也給眾多生物識別技的應用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 虹膜識別認證 「刷眼」購物(圖)
    是的,利用虹膜識別認證的無人便利店已經在南昌開業。11月27日,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探訪了這家無人便利店。無人便利店可刷眼進店購物    在南昌縣城蓮塘,可以看到一家店門緊閉的便利店,店門口有個註冊臺,上面畫了圖標、寫明了購物流程「註冊進門—商品感應—掃碼支付—自動開門」。
  • 隔離時代,人臉和指紋識別如何「不失靈」?
    就生物識別而言,疫情前指紋識別應用最為廣泛,疫情期間卻因其接觸式動作被視為「不安全」的生物識別方式;疫情前人臉識別最為便捷,如今完成這一動作卻需要先摘下口罩,略顯累贅。而另一方面,靜脈識別等非接觸式生物識別方式在疫情中優勢突顯,似乎將要逐漸佔據更大市場。
  • 什麼傳感器才能實現最好的生物識別?
    幾乎人人都在政務、門禁、支付等等這些應用場景使用過人臉識別,根據調查,90%的人都使用過相關技術,雖然便利性很高,但是人臉識別的安全問題從技術誕生到現在一直都存在質疑,不僅僅是人臉識別,包括指紋識別、語音識別、虹膜識別以及靜脈識別等生物識別技術一直以來都是AI領域所比較熱論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