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能夠看到地鐵上發生的「撕衣大戰」,衝突的原因可能與搶座有關。一時間,「撕衣大戰」的視頻、評論呈刷屏之勢。
網上流傳的某段視頻顯示,一位穿著花裙子的女乘客和一位穿著黑色連衣裙的女乘客撕扯在一起。「花裙子」死命拽著「黑色連衣裙」的領口,後者直呼「鬆手」、「你別把我衣服揪壞了」、「都走光了」,甚至提議:「有什麼事兒咱們去站臺解決。」但「花裙子」就是揪住領口不放,責罵對方剛才打自己了。撕打中,「黑色連衣裙」乾脆上前將對方的白短衫扯下,要讓「花裙子」也走光一把。視頻引發社會熱議,北京地鐵官方微博發布微話題,呼籲市民文明乘車。
這樣的「撕衣大戰」不只是北京有。武漢地鐵2號線洪山廣場站,一年輕女孩和一中年女子爭搶座位發生口角,女孩出言不遜罵了後者,後者當即大打出手,幾乎將女孩衣服撕扯掉,事態在其他乘客力勸下才得以平息。在大城市的地鐵上,女性因為搶佔座位而打架的事情不是少數。甚至在飛機上,也有前後兩排的女性因為座椅靠背的問題而大打出手。
很多人感到不解,男性通常是打架的主角,為什麼現在這麼多女性也開始上演「全武行」?從心理的角度分析,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1. 「女王心態」在作怪
現在有些女性,特別是年輕女性,在成長的過程中比較順利,沒有受到過什麼挫折,自我感覺良好,如果被冒犯了,一定會瘋狂地報復對方。在這樣的心態支配下,遇到衝突難免就會激化。
我們現在不時能看到這樣的報導,一個女生因為得罪了另一女生,被一群女生圍毆、暴打,情形令人髮指。這種發生於中小學女生之間的傷害、虐待並不鮮見。打人女生就是在一種「逆我者亡」的女王心態下施暴的。如果一些女生形成小群體,這樣的心態更會爆棚,傷害別的同學時常常沒有底線。
有些年長的女性也會具有這樣的心態。她們以往吃過苦、受過罪,現在時來運轉了,內心會有一種優越感,唯我獨尊,蔑視他人,絕不吃虧,自己的利益凜然不可侵犯;特別是在職場、情場或某一方面比較得意的人,會有一種錯覺,覺得自己就是上帝的寵兒,是世界的中心,別人都是可以被俯視的。她們會把這種高傲的感覺不自覺地帶到每一處。如果在地鐵遇到了空座,她們會不假思索地覺得自己一定要得到那個座位,於是上前爭搶。但對方不是她的親屬,不是她的下屬,不會遷就一個陌生人,結果衝突難免。就像在飛機上打架的女性,有的不覺得把椅背調整過度會影響後排的人,有的也不認為自己的聲音太吵會干擾他人。如果心裡想的都是自己舒服了就好,衝突也就難以避免了。
2. 壞開端是衝突升級導火索
「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與之對應的是,如果衝突有一個壞的開端,那麼衝突就很可能會升級;開端越壞,衝突越強。
在公交車上,A不小心踩到了B,B瞪了A一眼。A自知理虧,扭過頭去,不作聲。儘管兩人都不高興,但可能衝突到此為止。如果是A不小心踩到了B,B破口大罵,而且是罵娘。此時儘管B佔理在先,A十有八九也會忍受不了B的語言攻擊,兩人的衝突會直接升級,甚至大打出手。
很多小事誘發的激烈衝突,都是一方在最開始採取了過激的反應,以致對方幾乎沒有臺階可下。不僅如此,可能還嚴重地攻擊了對方。衝突有了這樣的壞開端,就可能演變為惡性事件。
這次地鐵4號線兩個女人「撕衣大戰」,與一方動手打人有關,於是後者揪住對方領口不鬆手,最後導致矛盾升級。其實,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時,男性之間發生衝突的也不在少數。女人打架之所以顯得刺眼,與社會的性別期待有關。在主流的社會文化裡,女性往往會被貼上溫柔、安靜、膽小、隱忍等性格標籤。相比之下,男性則會被冠以陽剛、衝動、魯莽、好鬥等特徵。有了這樣的性別期待,很多女性會將這些特徵內化到自身的性格當中,因而自律。而男性如果出現衝動攻擊行為,也多半容易獲得理解,至少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今年5月,成都一位私家車女司機多次變道引發後車男司機不滿,雙方鬥氣,互相別車。一番「馬路大戰」後,男司機因為女司機屢次挑釁而暴打對方。男司機的這種怒極而大打出手的行為,在網上獲得不少人的同情。後來女的躺在醫院,男的進了警局。這個衝突就是因為有了一個壞的開端,矛盾不斷升級,最終白熱化。
而另一個相似的事件,結局卻大不相同。西安一名公交車司機因為變道,招惹了後車司機,兩次被後車司機別停。他擔心矛盾激化,於是報警。結果,民警一路護送公交車至3公裡外才離開。公交車司機用一種理性的方式,避免了衝突。
可見,打架之所以發生,原因之一就是在衝突的早期有了一個錯誤的開端。一些女性在遇到衝突時,如果出言不遜、惡語傷人或橫眉立目,那麼本身就是做出了一個「攻擊」的姿態。這樣的強勢會給對方造成壓迫,勢必會引起反擊。
3. 人際距離太近
引發過度防禦
為什麼公共運輸工具是「動武」的重災區呢?這與人際距離太近有關。
有研究發現,人與人在面對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間情感的親疏不同而不自覺地保持不同的距離:最親密的人,彼此間可以接近到0.5米,這被稱為親密距離;有私交的朋友間,彼此可以接近到0.5-1.25米,這被稱為個人距離;在工作場所,彼此間大概是1.25-3.6米,就像隔一張辦公桌那樣,一般職場人多採用這種距離交談,比如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採用此距離,這被稱為社交距離;還有就是一般公共場所的陌生人之間溝通時彼此間的距離,通常維持在3米以上,被稱為公眾距離。以上這種因情感親疏而表現的人際間距離的變化,在心理學上稱為人際距離。
通常,親人、密友、情侶和夫妻才會處於最近的親密距離。當無權進入親密距離的人闖入這個範圍時,會令人不安。在擁擠的公共汽車、地鐵和電梯上,人的親密距離常常遭到侵犯。於是,人們儘可能地在心理上保護自己的空間距離。在西方,當你在電梯或者公共運輸工具裡碰到擁擠的局面時,有一些不成文的規則是需要遵守的:儘量別說話,即使是你認識的人;你的眼神必須始終避免同他人的眼神對視;面部別有任何誇張的表情;人越擁擠,你的身體越不能隨意動彈;在電梯裡,專注地盯著樓層號碼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北京每天的人流量巨大,我們無法避免公交車上和地鐵裡的擁擠,但會在心裡形成一道防禦。特別是夏天,穿的較少較薄,發生肢體碰觸時人會變得敏感。而夏季的燥熱潮溼也會讓人情緒不穩,煩躁易怒,甚至「點火就著」。在公共運輸場合,人的定位就是「乘客」,這種社會角色無差別化,會促使一些人減少對自己言行的克制、警覺。這些因素對衝突的發生都會起到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
不過,人們對擁擠的公共運輸工具也在逐漸適應,雖然人際距離過近,如果趕時間著急上車會接受或部分接受現狀,但內心深處的防禦依然會保持覺醒,只在感受到威脅時跳出來保護自己。
4. 別讓你的脾氣「易燃易爆」
女性在公共場合打架,還有很多社會、心理乃至家庭因素。希望她們表達自己的情緒時,能夠找到更健康、更合理、更文明的方式,避免衝突。
有位脾氣火爆的女性,乘公交車時自己的拉杆箱被別人碰倒了,本來要發作,但對方開口叫了聲「姐姐」並表示歉意,這位女性的火氣消去了大半。還有一位帶兩個孩子的母親,上了地鐵之後,看到空閒的座位並不挨著,用手指著坐在中間的男士說:「你坐那邊去。」那位男士反感地看了她一眼,把身子挪了過去,說:「看在這兩個孩子的份兒上,我讓給你。」女士剛想說什麼,被大一點的孩子拉住。孩子小聲告訴她:「媽媽,你應該用禮貌用語,說『請啊,謝謝啊』什麼的,我們老師都教我們了。」女士聽了之後便沉默不語了。
可見,在公共場合,只要使用一些基本的禮貌用語,讓別人感受到尊重和善意,矛盾就會減少很多。「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禮貌用語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用好了這個工具,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一個座位,對於勞頓了一天的職場人來說,確實可以得到短暫的休息。但如果這個座位是靠搶、靠罵得來的,那實在是一件讓人羞愧的選擇。無論何時,請不要讓你的脾氣在公共場合「易燃易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