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戰略性慈善之父」的約翰·洛克菲勒曾說:「我不會隨便給人一點點好處,除非我能完全保證這是我花這筆錢的最好方式。」這句話聽上去有點刺耳,但是話糙理不糙,隱藏在這句話背後的真相是:草率花錢是慈善的業餘水平。
那麼,怎麼做,才是慈善的專業水平?中國公益行至此時,是時候思考「什麼才是真正的公益?如何智慧地做公益?」這個話題了。
近些年來,行為科學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搞設計要懂點行為科學」「做營銷要懂點行為科學」,但其實公益工作者們更應該懂點行為科學。
來聽一聽朱睿教授在「2017中國公益年會」上發表的主題演講《行為科學助推公益發展》,三個案例為我們揭示了公益與行為科學結合的更多可能。
行為科學講的是什麼?行為科學是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人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行為的科學,這其中包括很多學科,比如心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等。之所以近一些年來行為科學得到很多的關注,很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發現大部分人、大部分的行為都不是像經濟學家寫的模型一樣完全理性,大部分是非理性的。
而助推則是行為科學的一個概念,是指在別人在做出決策的時候,不是強硬的幹預他們的決策,而是通過巧妙的方式助推一下,從而有效地幫助人們做出好的決定,不僅對個人,也是對社會的最好的決定。
行為科學的研究發現人的非理性行為有系統可循,下面我想分享幾個人類行為的特點,以及我們如何可以利用這些特點來幫助公益。其實這些特點說出來,大家會發現其實一點都不奇怪,但是它的引申很重要。
人是懶的,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困難複雜的決定。但這一洞察對於設計公益項目幫助別人的時候有什麼啟發?有一個非常直截了當的結論就是:我們要把選擇變得簡單。
這張圖來自國際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上的一篇文章,顯示了在歐洲的各大國家,每一個國家的人們願意死亡後把身體器官捐獻出來的比例。看到這個圖,你會發現差異非常大。 可能首先想到的原因會是宗教、文化、信仰、醫療等,但真正了解後就會發現,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小的力量,但卻可以四兩撥千斤。
這力量就是人們在申請駕照的時候,在詢問如果意外死亡,你是否願意把身體器官捐獻出來處有一個默認選項。左邊國家的默認選項是不捐,右邊國家的默認選項是捐,這就叫助推。如果理解了人是如何做出行為的,就可以在設計框架時合理利用這一特點,讓本來願意去做好事的人不會因為「懶」而無法幫助更多的人。
行為科學的第二個發現:人的行為經常會受到環境和情緒的影響。
心理學有一個著名的現象叫做「可識別受害者效應」。在描述一場災難的時候,一種情況描述具體的人和生動的情景,另外一種情況描述統計的數字和客觀的事實,第一種情況得到的籌款往往大於第二種情況。為什麼?因為第一種情況會很快將人帶入情境,人一旦進入情境就會很容產生了同理心並且願意付出。
圖中顯示的例子橫坐標代表受影響的人數,縱坐標籌代表籌得的數額,對全人類造成很大影響的疾病如愛滋病得到的籌款非常少,而某些事件例如9·11卻得到了非常多的籌款。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們的捐款行為同樣受到了情感的幹預。
如果我看大眾,我永遠不會行動,但是你給我展示一個人,我馬上行動。
人是最喜歡比較而且具有參照依賴性。比如為了幫助大家節能省電,與其告訴他自己用了多少度電,不如告訴他這個小區用電量的平均值是多少。
在《另一種方法》這本書中提到,我們所理解的關於脫貧助貧方法或許都是錯的,很多時候我們幫助窮人去脫貧,其實只是把我們的意願和方法強加給他們,這些人雖然身窮但不缺乏自尊心。
書中提到了一個非常有名的項目叫做「家庭獨立自助項目」,項目的負責人找到了一些貧困家庭,問每一個家庭最希望改變什麼,最希望達到的目標是什麼,然後分配給每個家庭一臺電腦,讓每個家庭每月記錄下收入和消費。最後發現,僅僅讓自己有定目標的權利並且僅看到自己信息的變化情況,足以讓一些人開始有所變化。但其實更大的變化來自於他們看到了與他們類似的群體的變化,所以參照點的作用非常重要。
[延伸閱讀]:
厲害了!三項年度公益大獎花落長江!
101歲的億萬富豪洛克菲勒離世,你不知道的洛克菲勒家族
朱睿:我對公益的所有理解,概括而言只是這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