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張行勇
前段時間,陝西省動物研究所吳曉民團隊奔赴西藏那曲市尼瑪縣、雙湖縣、申扎縣等區域,圍繞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藏羚羊產仔及遷徙種群、棲息地生態環境,開展了全方位、多角度、大範圍科考,《中國科學報》記者全程跟進了此次科考。
本次科考首次採用無人機與地面觀察的空地結合方式進行。
科研人員在使用西北工業大學魅影無人機對藏羚羊等珍稀野生動物進行高效準確樣線及樣方調查的同時,也實現了對重點區域的野生動物進行持續監測及對重點對象的個體行為進行持續跟蹤。
記者了解到,無人機配備了高清智能球形攝像機、遠紅外自動相機等新設備,在羌塘保護區內完成了12架次飛行試驗觀察,獲得了覆蓋範圍高達100餘平方公裡、解析度達5釐米的高清正射影像。其中高清影像可清晰地識別剛出生的小羊仔。
另外,科考隊還在觀察區地面通過布設高清智能球形攝像機、紅外線相機等,覆蓋面積十餘平方公裡,採集到大量珍稀野生動物影像資料。
據介紹,今年科考隊在西藏羌塘這個藏羚羊「 大產房」周邊的瑪依雪山東側,拍攝到了一個超大的遷徙種群。這支超大的藏羚羊遷徙隊伍,前後綿延了五六公裡,種群數量在6萬隻以上。
遠遠望去,山坡上、溝谷中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藏羚羊,多數成年藏羚羊都帶著新生的小藏羚羊。
吳曉民說,瑪依雪山腳下是羌塘保護區一個重要的藏羚羊遷徙通道,此前科考隊曾經在這一帶拍攝到近3萬隻藏羚羊遷徙種群,此次拍攝到6萬隻的藏羚羊種群,實屬罕見。
那麼,藏羚羊的數量是怎麼計算出的?「這是由魅影無人機的數據處理軟體完成的。」吳曉民介紹,「通過軟體把地面劃分成若干個網格,並藉助紅外攝像機對地面的藏羚羊進行識別,實現自動統計數量。」
羌塘屬於我國四大無人區之一,是長江、黃河等亞洲主要河流的發源地,具有「世界屋脊的屋脊」美譽,也是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吳曉民團隊通過此次科考的地面觀察及多種影像資料分析,結合以往科考數據分析評估認為,今年西藏羌塘的藏羚羊種群數量明顯增加,藏羚羊遷徙路徑上受到的幹擾程度逐步減少,藏羚羊棲息地質量有效改善,生態環境得到進一步恢復。
吳曉民表示,往年母藏羚羊經長途遷徙後,到達產仔地產仔成活率近80%。今年明顯高於90%以上,小羊的死亡率非常低。
「此次科考全面掌握了羌塘藏羚羊等野生動物的種群現狀、遷徙通道及生境狀態。」吳曉民說。
據了解,自2013年起,吳曉民團隊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對藏鈴羊遷徒規律進行研究至今,取得了西藏羌塘藏羚羊的遷徒路線、遷徒時間、遷徒速度等重要基礎數據,發現了西藏羌塘色吾雪山為青藏高原藏羚羊最大的產仔地等重要成果。
《中國科學報》 (2020-08-17 第4版 綜合)
編輯 | 趙路
排版 | 志海
不想錯過中國科學報的推送?
關注並將我們星標吧!
方法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