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國人而言,科學化思維的普及程度仍然遠遠不夠。
為何這麼說?首先科學研究的中心是科學家,但是國內對世界知名科學家的研究還遠遠不夠。當然這並不是說科學家都是一個簡單的科學狂人或書呆子。恰恰相反,科學家的氣質可能與我們想像的完全不同,而我們社會最需要培養的可能就是這種「另類」和寬容的社會氛圍,以便容忍科學狂人的存在,比如法國貴族物理學家——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
如果按照中國的標準,此君絕對是一個敗家子。但是幸虧他出生於法國迪耶普,更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波動力學的創始人,物質波理論的創立者,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1932年任巴黎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33年被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
貴族出身 獻身科學
1892年8月15日路易·維克多·德布羅意出生於法國塞納河畔的迪耶普(Dieppe),是法國一貴族家庭的次子。德布羅意家族自17世紀以來在法國軍隊、政治、外交方面頗具盛名,數百年來在戰場上和外交上為法國各朝國王服務。1740年路易十四封德布羅意家族為德布羅意公爵(duc de Broglie),封號由一家之長承襲,第一代公爵的兒子曾在七年戰爭中為哈布斯堡家族出力作戰,獲得神聖羅馬帝國親王(prince of the Holy Roman Empire)封號,賜於家族中每一個成員。
德布羅意家族祖父J·V·A·德布羅意(1821~1901)是法國著名政治家和國務活動家,1871年當選為法國國民議會下院議員,同年擔任法國駐英國大使,後來還擔任過法國總理和外交部長等職務。當德布羅意的長兄、實驗物理學家第六代德布羅意公爵莫裡斯(Mauriee)死後,他在1960年就成為法國公爵兼德國親王,但他一生中生活簡樸,平易近人,把畢生獻給了科學事業。
酷愛讀書 埋頭物理
德布羅意父母早逝,從小就酷愛讀書。中學時代顯示出文學才華,從18歲開始在巴黎索邦大學學習歷史,並且於1910年獲巴黎索邦大學文學學士學位。1911年,他聽到作為第一屆索爾維物理討論會秘書的莫裡斯談到關於光、輻射、量子性質等問題的討論後,激起了對物理學的強烈興趣,特別是他讀了龐加萊的《科學的價值》等書,他轉向研究理論物理學。1913年又獲理學士學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艾菲爾鐵塔上的軍用無線電報站服役六年,熟悉了有關無線電波的知識。他的哥哥(M·德布羅意)是一位實驗物理學家,是X射線方面的專家,擁有設備精良的私人實驗室。從他哥哥那裡德布羅意了解到普朗克和愛因斯坦關於量子方面的工作,進一步引起了他對物理學的極大興趣。經過一番思想鬥爭之後,德布羅意終於放棄了已決定的研究法國歷史的計劃,選擇了物理學的研究道路,並且希望通過物理學研究獲得博士學位。
終身未婚 貴族紳士
1960年,路易的哥哥摩裡斯過世,路易成為第七代德布羅意公爵 (7th duc de Broglie)。路易從未結婚,一輩子單身,有兩位忠心耿耿的隨從。他喜歡過平俗簡樸的生活,賣掉了貴族世襲的豪華巨宅,選擇住在平民小屋。他深居簡出,從來不放假,是個標準的工作狂。上班通勤,他喜歡步行,或搭巴士,不曾擁有私人汽車。對人彬彬有禮,他絕不發脾氣,是一位貴族紳士。1987年3月19日,德布羅意過世,高齡九十五歲。
1933年10月12日,他榮膺法蘭西學術院第一席位的院士。那時正當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納粹佔領法國期間,很多院士或者過世,或被俘虜,學術院無法達到選舉所必需的最少二十位人數。但因這是特別時期,在參與的十七位院士都一致投贊成票的狀況之下,學術院接受了這選舉結果。1934年就被遴選為院士的哥哥摩裡斯,在學術院歷史中,尚無前例地代表全院,歡迎路易成為新院士。他還是華沙大學、雅典大學等六所著名大學的榮譽博士,是歐、美、印度等18個科學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