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多大?它為什麼這麼空?

2020-12-08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一個晴朗的日子爬上山頂,你會為美景而驚嘆。你將有機會一覽連綿數千米的大好風光,除非那裡有一家咖啡店。

這種體驗肯定會讓你印象深刻,因為早上喝咖啡的時候,你從家中窗戶只能看到幾米遠的景色—除非你是擁有頂層豪宅的億萬富翁。或許你家跟旁邊那棟樓近得不得了,鄰居可以從你背後偷偷看到這本書。

然而,每晚仰望星空的時候,你會看到更為宏大的景象。你可以凝望幾十億千米外的深空。每一顆星星都像宇宙海洋中的一座小島。仰望無邊無際的天空時,你會看到無數會發光的小島飄浮在空中的奇景。在這片廣袤的星辰之海中,你所居住的地方只是地球這座小島的一個角落,這樣的景象或許會令你恍惚。

這種景象之所以能夠出現,是因為宇宙大得令人難以置信,並且大部分地方都是空曠的。

如果星星彼此靠得更近,夜空會變得更加明亮,人在夜裡入睡也將變得更為困難。如果星星之間離得更遠,夜空會暗得令人壓抑,我們對宇宙其他地方的了解也會變少。

更糟的是,如果太空不那麼「透明」,這樣的美景將被籠罩在霧靄之中,我們甚至難以認清地球在宇宙的哪個地方。令人欣喜的是,太陽發射的光能夠很好地穿透星際氣體和塵埃,我們的眼睛也很擅長接收這種光,儘管紅外線和波長更長的電磁波穿透力更強。

即使不是億萬富翁,我們也都是非常幸運的人,因為我們都能看到太空深處。但是看到並不意味了解。我們的祖先跟我們看到的景象相同,但他們得出了很多錯誤的結論。在史前時代,最富有的人也對身邊的偉大知識一無所知;而今天,在望遠鏡和現代物理學的幫助之下,人們可以深入地探索太空,並了解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知曉恆星與星系的分布。

但我們對宇宙的了解並不比古人多很多。已知的一切只會讓我們提出更多問題: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有更多的星星嗎?宇宙有多大?在那麼遠的地方我還能買到一杯還不錯的拿鐵咖啡嗎?

在本章,我們要講的是最大的主題:宇宙的大小和結構。

請坐穩,我們要出發了。

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

你正在地球上的某個地方讀這本書,具體地點不重要。也許你正坐在沙發上逗弄寵物倉鼠,也許你正躺在阿魯巴島上的吊床裡,也許你在某個咖啡店的廁所裡。在宇宙的宏大尺度之下,這些細枝末節都變得無關緊要,哪怕你是個土豪,擁有自己的小型空間站。

我們地球和它的七個姐妹行星 繞著太陽轉,太陽繞著銀河系的中心旋轉。我們的星系是一個巨大的盤狀旋渦星系,明亮的中心延伸出幾條旋臂。我們大約位於銀河系其中一條旋臂的中間。我們的太陽是銀河系中上千億顆恆星中的一員,它既不是最古老的也不是最年輕的,既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金髮姑娘 覺得剛剛好。當你在夜晚仰望群星時,你看到的基本都是這條旋臂上的恆星,從宇宙尺度看,它們是我們的近鄰。在晴朗的夜晚,如果遠離光汙染的話,你會看得足夠遠,可以看到星系盤的其他部分。它看起來像一條很寬的帶子,其中密密麻麻地布滿了恆星,好像潑在天空中的牛奶。你在夜空中看到的一切差不多都屬於我們星系,因為它們最近、最明亮。

根據最新消息,宇宙的其他部分密布著其他星系,目前人們沒有發現飄浮在星系之間的孤星。100年前,天文學家還以為恆星均勻地點綴在太空中。他們不知道恆星會聚集在一起形成星系,直到建造了威力足夠強大的望遠鏡,人們才明白那些模糊的遙遠天體究竟是什麼。人們原本以為自己生活的星系就是整個宇宙,結果卻發現它只是宇宙中可見的數十億星系中的一員。這在當時一定是極為不凡的重大發現。在此之前,人們剛剛發現地球不是宇宙中唯一的行星,而我們的太陽也不過是眾多恆星中的一顆。每一次這樣的發現都會使我們前進一大步,但在宇宙的尺度上,我們的一大步不算什麼。

最近,我們發現星系在宇宙中也不是均勻分布的。它們傾向於聚集在一起形成鬆散的星系群 和星系團,這些又組成了更大的超星系團,每個超星系團中都有數十個星系團。我們所在的超星系團的重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015倍。真夠重的!

根據我們目前知道的情況,在超星系團的尺度之下,宇宙的結構層級分明:衛星繞著行星轉,行星繞著恆星轉,恆星繞著星系的中心轉,星系繞著它們的星系團的中心轉,星系團繞著超星系團的中心轉。奇怪的是,事情到此為止了。超星系團不會再形成巨星系團、超巨星系團或超凡星系團,但它們做了更不可思議的事情:它們形成了橫跨數億光年卻只有數千萬光年厚的片狀和纖維狀結構。這些超星系團構成的片狀結構極為巨大,它們彎曲形成不規則的球狀和絲狀結構,將空蕩蕩的宇宙巨洞包裹其中。那裡沒有超星系團也沒有星系,不過說不定你會找到一些恆星、衛星或者超級富豪。

超星系團組織是宇宙中人們已知的最大結構。如果你繼續放大視野,你會看到恆星—星系—星系團—超星系團—片狀結構這一基本模式在其他地方反覆出現,而不會看到更大規模的結構。接下來沒有什麼有趣而複雜的巨型結構了。那些片狀結構就像隨機散落在地板上的積木,均勻地遍布宇宙。為什麼這種模式以這樣的尺度為終結?超星系團片狀結構形成的「泡泡」從何而來?為什麼宇宙在這一層次上如此均勻?

有一件事情是顯而易見的:在這樣的尺度之下,我們微不足道。我們在宇宙中沒有佔據什麼特殊的地位。我們住的地方不是什麼核心地帶,我們不是宇宙版曼哈頓的居民。 在擁有數十億星系 ,每個星系有上千億顆恆星的宇宙中,提到生命和智慧,我們也不一定有那麼特殊。

它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我們的讀者是兼具學問和顏值的人 ,所以你一定知道,我們在銀河系中的位置就是這麼一回事。但是這也引出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為什麼宇宙會有這樣的結構?

以另一種形式存在的宇宙並不是很難想像的東西。為什麼所有的恆星沒有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巨星系呢?為什麼每個星系不是只有一顆恆星呢?星係為什麼會存在?為什麼宇宙中的恆星不能像老房子裡懸浮的塵埃一樣均勻分布?

說到底,宇宙為什麼一定要有結構呢?宇宙似乎也可以一開始就是均勻和對稱的,粒子在各個地方有著完全相同的密度。如果這些是真的,那麼我們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宇宙?如果宇宙無限且光滑,那麼每一個粒子在每個方向都會受到相同的引力,這意味著沒有一個粒子會被迫向任何方向移動。所有粒子永遠不會聚集在一起,而宇宙也是凝滯不動的。如果宇宙有限且光滑,那麼每個粒子都將被吸引到一個共同的地方:宇宙質量的中心。 

在每一種情況下,你都不會找到任何聚集在局部的團塊或結構。宇宙要麼是均勻的,要麼聚集到一處。

關於宇宙如何變得結構遍生且不均勻,物理學家有一套不錯的說法。理論上講,早期宇宙中微小的量子漲落被時空的快速擴張(比如暴脹)拉伸成了無數巨大的褶皺,為恆星和星系在引力作用下的形成埋下種子,這一過程也受到了暗物質的助推,並且從某一時刻開始,暗能量將空間拉伸到更遠的地方。

呼,讓我喘口氣。我們說了這是一套不錯的說法,可沒說它簡單。

你看,為了使今天的宇宙有一定的結構,你需要它在年少時具有某種成團性。 一旦有了哪怕最微小的質量團塊,一個局部的引力熱點就出現了,它能將越來越多的原子拉到一起,並使它們遠離所有其他原子的引力作用。

你可以想像一下,好幾家星巴克咖啡店均勻地分布在一座城市裡。每一位咖啡愛好者都能被最近的幾家店吸引,但這些咖啡店和他的距離都差不多,所以他總是猶豫不決,不知道該去哪一家店。然而,如果某一家咖啡店通過衝泡過程中的一點小變化而製作出了更加香醇的咖啡,那麼這一家店就會吸引更多的客人。客人多了,就會有更多咖啡店來到同一條街,這又吸引了更多的客人……這樣的反饋環路會造成某種級聯,很快就會有星巴克店開在其他的星巴克店中,促使星巴克奇點產生。如果沒有最初的那個熱點,這一切就無從開始。在星巴克誕生之前的早期宇宙,那個最早的「熱點」對於今天的恆星和星繫結構絕對是至關重要的。

那麼,在宇宙的嬰兒時期,是什麼造成了第一個「熱點」呢?我們所知道的講得通的機制只有量子力學的隨機性。

這不是猜想,而是已經被觀測到的事實。你可以回想一下我們從宇宙微波背景中看到的宇宙嬰兒時期的樣子,它向我們展示了宇宙在從高熱帶電的離子態冷卻為中性氣態佔主流的時刻。在那幅圖像中,我們看到的宇宙是均勻的,但又不完全均勻。一些微小的漣漪體現了早期宇宙中的量子漲落。

在宇宙大爆炸中,暴脹極大地拉伸了空間,並將那些微小的漣漪放大成了時空構造中的巨大褶皺。接著,這些時空褶皺又產生了團塊聚集和引力熱點,並在之後發展出更複雜的結構。

總之,量子層面上的隨機事件的空間被快速擴張放大了,這引發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一切。如果沒有暴脹,宇宙看起來會很不一樣。

物理學家懷疑,宇宙中之所以沒有比超星系團的片狀和球狀結構更大的結構,是因為引力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把那些大傢伙拉到一起。事實上,今天宇宙中的某些部分直到最近才開始受到彼此的引力影響,因為引力作用同樣受光速的限制。

未來又會如何呢?如果暗能量沒有使宇宙不斷擴張,那麼引力將繼續發揮聚集作用,由此形成更大的形狀和結構。不過,暗能量的影響也不容小覷。宇宙中有兩種相互競爭的作用:引力把事物聚集到一起,暗能量卻要把它們拉開。在這一刻,兩種作用似乎得到了完美的平衡,這意味著我們生活在一個完美的時代,所以我們見證了宇宙中這些龐大的結構。

事情真的是這樣的嗎?我們生活在宇宙的奧茲曼迪斯 時代只是一個巧合嗎? 自以為特殊(比如地球是宇宙的中心)的想法應該讓我們警惕,因為我們很有可能是在撫慰自己脆弱的自尊心。

據人類現在掌握的知識,我們似乎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時代。但事實是我們也不能確定這一點,因為我們不敢確定暗能量的未來。如果它繼續將宇宙拉伸,那麼星系和超星系團就不會有足夠的時間聚集成更有趣的結構。但如果暗能量有所改變,那麼引力就有機會把宇宙中的事物拉到一起,形成我們還沒來得及命名的全新結構。50億年後再來查看有沒有更新吧!

引力和壓力

無論如何,宇宙中之所以有結構,是因為量子漲落帶來了最初的密度褶皺,後者又被暴脹放大,從而為我們當前宇宙的形成埋下了種子。但是,這些種子又如何長成了我們所看到的行星、恆星和星系?引力和壓力之間的平衡是關鍵。

在宇宙大爆炸之後約40萬年間,宇宙還是一個有著微小密度褶皺的熾熱中性氣團。引力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有所行動的。

這時每一樣東西都是中性的—這非常重要。所有其他的作用力都在這一點上達到平衡。強核力使夸克結合成了質子和中子,電磁力將質子和電子拉到一起形成了中性的原子,但是引力既不能被平衡也不能被抵消。它還是非常耐心的:在漫長的億萬年間,這些褶皺吸引周圍的氣體,形成了越發緻密的團塊。

宇宙已經存在了很長時間。你可能想知道,為什麼引力還沒有將所有東西聚集成一個大團塊,形成超大的恆星、巨大的黑洞,甚至巨型星系。事實是,宇宙中剛好有足夠的物質和能量可以讓引力將空間變「平」,空間不會彎曲到足夠使所有事物重新聚集到一起。記住,暗能量在使空間擴張,所以最終的結果是,在大尺度上事物都在相互遠離。

即使無法贏得這場拔河比賽,引力仍然取得了局部的勝利。在最初的密度褶皺中形成的氣體和塵埃成為團塊,只不過這些團塊在整個宇宙中是分散的。

如果引力把這些氣體和塵埃的團塊拉到一起,那麼會發生什麼呢?這取決於這些團塊有多大。

一小團物質的引力只能形成小行星、大巖石,或者星冰樂。這些東西之所以沒有在引力的作用下坍縮成一個小點,是因為它們還有來自內部的壓力。巖石中的原子不願意擠得太緊,它們會「反抗」。你試過把巖石擠成一枚鑽石嗎?那可不容易。這些東西最終的狀態是引力和壓力之間達到平衡的結果。

質量更大的東西,比如像地球那麼大的行星,其引力足夠把中心的巖石和金屬壓縮成熔化的巖漿。地球中心滾燙的巖漿就是這麼產生的。如果你想嘲笑引力不夠強,不如先問問自己是否有能力把巖石榨成灼熱的巖漿。

這就是我所想到的。

如果有一團足夠大的物質,引力還可以通過熾熱的離子態把這團物質變成一顆恆星。恆星從本質上說就是處於不斷爆炸中的熱核彈。唯一能使它們不散架的就是引力。引力也許弱小,但是可以把足夠多的物質聚集到一起產生不斷爆炸的核彈,並且使其維持數十億年之久。這些恆星之所以沒有立即坍縮成更緻密的天體是因為其內部有壓力。一旦燃料消耗殆盡,無法再提供對抗引力的壓力,恆星就會坍縮成黑洞。

這種引力和壓力之間的平衡存在於惰性巖石、中心為熔巖的行星,以及恰好能自我維持的核聚變動力恆星之中。這還能解釋為什麼恆星會聚集成星系而不是和黑洞隨機散落在全宇宙。

記住,宇宙中的大部分質量不是用來形成行星、恆星和咖啡豆的那些物質。大約80%的質量(總能量的27%)是以暗物質的形式存在的。暗物質可能具有我們不太了解的作用,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它的質量對引力效應是有貢獻的。但它沒有電磁力和強核力,所以它也沒有用來對抗引力的同一種壓力。它會像普通物質那樣聚集到一起,但是會持續地聚集下去,形成巨大的暗物質暈。在有暗物質暈形成的地方,普通物質會被強大的引力拉進去。事實上,目前人們認為是暗物質讓宇宙更快地形成了早期的星系。在沒有暗物質的宇宙中,最初的星系需要多花好幾十億年的時間才能形成。然而,我們現在看到的星系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僅僅幾億年就形成了,這要感謝暗物質引力的無形之手。

星系也會被引力拉到一起,但它們有很多種不同的壓力可以對抗引力,所以不會坍縮成巨大的黑洞。具體情況因星系而異。旋渦星系沒有坍縮是因為它們旋轉得非常快,角動量能夠有效地使所有恆星保持距離。這也是暗物質沒有坍縮成更稠密團塊的原因。暗物質粒子的速度和角動量使得引力很難將它們拉到一起。

所以,我們看到的宇宙充滿了由超星系團構成的巨大片狀和球狀結構,其中每個星系都有數千億顆恆星在圍繞著黑洞旋轉,還有很多氣體、塵埃和行星。至少一顆行星上居住著人類,我們正在仰望群星,並思考自己的存在。

但是這番景象會延伸到多遠的地方呢?

這些巨大的片狀和球狀結構會永遠延伸下去嗎?或者,宇宙中所有的物質更像是虛無之中的孤島或者大陸?

宇宙到底有多大?

宇宙的大小

如果我們能喝一杯八倍意式超濃縮咖啡並且以極快的速度飛過整個宇宙,那麼我們會更清楚地知道物質在宇宙中是如何排布的,更重要的是,我們會知道宇宙能延伸到多遠的地方。

遺憾的是,大多數咖啡店頂多提供四倍意式超濃縮咖啡 ,而且我們在宇宙中東奔西跑併到處拍照的速度有上限。這意味著在開發出曲速引擎(warp drive)之前,我們只能試著利用從遼闊的外部世界來到地球的信息回答這些問題。

來自外太空的光讓我們看到了怪異而美麗的宇宙畫面,但光只有138億年的時間可以到達我們這裡。這意味著在138億光年之外,任何物體對於我們來說都是不可見的。可能有星系那麼大的藍色巨龍在我們的視線之外又蹦又跳、吞雲吐霧,我們卻不知道。當然,沒有證據表明這樣的龍存在,但是我們視野之外的東西又有多大可能跟我們身邊的東西一樣呢?自然的世界充滿了古怪離奇和出人意料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現。

可觀測宇宙是非常大的。我們看不到外面有什麼,但我們仍能想像它有多大。以下是幾種可能。

A.因為沒有什麼能跑得比光速還快,所以可觀測宇宙的半徑一定是宇宙的年齡與光速的乘積,也就是138億光年。

B.因為空間本身可以擴張得比光速快,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原本在我們的視野之中後來又超越了我們視野的東西。因此,可觀測宇宙的半徑最大為465億光年。

C.可觀測宇宙是最偏遠的兩家星巴克咖啡店之間的距離,新的分店建成速度太快,科學家目前無從得知可觀測宇宙的半徑。

正確答案是B。因為空間在擴張,所以我們能看到那些曾經離我們比較近的東西。可觀測宇宙要比光速乘宇宙的年齡大得多,這就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宇宙。

好消息是,我們可以看到幾十億個星系裡1021顆恆星中的1080~1090個粒子。另一個好消息是,可觀測宇宙的半徑在以每年至少1光年的速度增長,我們不用為這種增長做任何事。 我們要感謝數學的威力。按體積算,可觀測宇宙的增長更加驚人,因為每年增長的空間都比上一年更大。你永遠也不會有機會踏足的絕美星系已經多得讓你無法理解了。

但事情並沒有那麼簡單。宇宙萬物都在遠離我們,與此同時,空間本身也在擴張。有一些東西與我們的距離增加得太快,來自它們的光永遠也無法到達我們這裡。換句話說,可觀測宇宙可能永遠也無法追上真實的宇宙,這意味著我們可能永遠也看不到宇宙中的一切。

壞消息是,我們不知道宇宙的確切範圍。事實上,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這個。如果你想成為宇宙製圖師,那這個消息就太糟糕了。

讓我們猜一猜

宇宙有多大?讓我們來猜一猜。

也許無限空間中存在有限宇宙

也許,宇宙的大小是有限的,只不過空間擴張使我們無法看到宇宙的邊界。一些科學家研究了這種可能性,並試圖通過聽起來合理的假設估計宇宙的大小。以下是幾個例子。

•在暴脹之前,宇宙的大小差不多等於光速乘以它存在的時間,因為空間還沒有開始伸展。

•宇宙中的粒子數量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沒有人知道比1020更大的數字是個什麼概念,所以你基本上可以隨便猜一個數。

將這些假設與人們當前對於宇宙大爆炸和暗能量的了解相結合,你就能得到關於宇宙大小的一個估計值。

但這個估計值的具體數字可能多達1020個。如果這聽起來依然是個懸而未決的問題,那就對了。如果有人說你的房子面積在2000平方米到1023平方米之間,那你立馬就知道他在瞎猜。即使你相信宇宙中物質數量有限這一未經證實的假設,你仍然不知道宇宙有多大。

儘管存在這些不確定性,在某些情況下我們仍有可能計算出宇宙的大小。

也許有限空間中存在有限宇宙

如果宇宙的確是彎曲的,那麼空間也許就像球體的表面,屬於三維甚至更高的維度。在那種情況下,空間本身是有限的。它繞著自己轉了個大圈,朝著一個方向前進並最終回到了出發的地方。這可能令人震驚,但我們至少能知道宇宙是有限的而不是無限的。

這樣的情景讓人頭大。光在這樣的宇宙中也會繞圈(這裡假設這一圈足夠小),甚至有可能不止一次地經過地球。這是我們有可能看到的現象!這意味著你會在天空中多次看到同樣的天體—這個天體的光每繞一圈你就會看到它一次。 遺憾的是,科學家試圖在星繫結構和宇宙微波背景中找尋這樣的效應,卻沒有發現任何證據。如果宇宙是有限的而且會繞圈,它一定是比我們能看到的部分要大。

也許宇宙是無限的

空間可能是無限的,它所容納的物質和能量也是無限的。這是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可能,因為無限是一個奇怪的概念。這意味著宇宙中的各個角落正在發生一切可能發生的事情。一件事不管有多離奇,只要它發生的可能性不為零,它就能發生。在無限的宇宙中,有某個跟你非常像的人讀著這本書印在波點帆布上的版本。在無限的宇宙中,有居住著藍色巨龍的行星,每條龍的名字都是塞繆爾,它們總是搞不清楚誰是誰。這些聽起來是不是很離奇?沒錯。但是在無限的宇宙中,任何可能發生的事都會發生。想知道某件事在無限的宇宙中會發生多少次,你只要用它發生的概率乘以無窮大就好。任何事,只要概率不為零,它就一定會發生—而且會發生無窮多次。也就是說,無限的宇宙中有無窮多住滿了糊塗藍巨龍的行星。怎麼樣,是不是腦洞大開?

但是無限宇宙中的景象與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相符嗎?無限宇宙也是通過大爆炸形成的嗎?是的,只要你不再假設宇宙大爆炸是從一個點開始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宇宙大爆炸同時發生在各個地方。這太燒腦了,但這恰恰與我們觀察到的現象一致。在這樣一個宇宙中,宇宙大爆炸會在各個地方同時發生。

以上哪一個才是真實的情況呢?我們不知道。

為什麼宇宙這麼空?

另一個關於宇宙結構的重要謎題是:為什麼宇宙這麼空?為什麼恆星和星系之間會有這樣的距離?

太陽系的寬度大約是90億千米,離我們最近的恆星在大約40000億千米遠的地方。我們的銀河系有大約10萬光年寬,離我們最近的仙女座星系卻在大約250萬光年遠的地方。

無論空間有多大,也無論它是什麼形狀,宇宙中都有足夠的地方讓各種東西離得更近一些。難不成某個宇宙家長故意讓自己的孩子分開,防止它們在後座上爭吵?

幸運的是,「空曠」只是角度問題,我們可以把這個問題劃分為兩個不同的問題。

1. 為什麼我們不能比光速更快?

2. 為什麼空間會因宇宙大爆炸膨脹至今?

光速是我們在宇宙中衡量遠近的標尺。如果光速比現在快得多,那麼我們就能看得更遠、行進得更快,宇宙中的事物看起來也不會那麼遠了。如果光速比現在要慢,那我們就更不可能造訪附近的星星或者是向它們發送簡訊了。 

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全怪光速。如果宇宙大爆炸沒有讓空間在一瞬間膨脹太多太多,那麼今天的萬事萬物都將離得更近。如果暗能量沒有把一切都推得越來越遠,那麼星際旅行的前景也不會每時每刻都變得更為暗淡。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適當膨脹的宇宙,那個宇宙不會像我們的宇宙一樣大得離譜。

所以,宇宙的空曠要歸因於兩個量的作用,一個是決定了距離尺度的光速,另一個是把萬事萬物都拉得更遠的空間膨脹。我們不知道它們為什麼是現在這樣,但如果你對它們做出了更改,你就將得到一個與我們的宇宙看起來截然不同的另一個宇宙。我們有這麼多巨大的謎團,但只有一個宇宙可以研究,所以我們不知道這是不是宇宙組織的唯一方式。我們不知道別的宇宙會不會有非常小的膨脹,那裡的人會不會比我們更加親近彼此。

總結

當你一邊品熱咖啡一邊仰望星空時,別忘了反思這個事實:我們關於宇宙大小和結構的所有知識都來自我們在地球上所能看到的情況。當然,我們已經向其他行星派出了探測器,也向太空發射瞭望遠鏡,甚至還把人送上了月球,但是從宇宙的角度來看,我們基本上只是在原地打轉。我們對於宇宙的了解全部基於我們從宇宙的某個角落進行的觀察和猜測。

處在這樣一個普通的位置,我們已經回答了一些年代久遠的問題(天上的星星是什麼?它們為什麼會移動?),也糾正了一些長期存在的錯誤觀念(我們處在宇宙的中心)。

但是然後呢?我們的宇宙是有限的還是無限的?幾十億年後,宇宙的結構會發生什麼變化?這些問題的答案將大大影響我們對宇宙和人類自身的看法。

《一想到還有95%的問題留給人類我就放心了》

[巴拿馬]豪爾赫·陳 [美]丹尼爾·懷特森 著

苟利軍 張曉佳 郝小楠 等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8年12月出版

相關焦點

  • 哈勃望遠鏡已看到134億光年,宇宙究竟有多大?它為什麼那麼大?
    在2016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由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到的一個遙遠星系的星光圖片,這個星系極其遙遠,由於宇宙膨脹的緣故,它正在高速遠離我們,根據光譜分析,測量到其紅移量高達11.1,按照目前測定的哈勃常數計算,它距離我們約有134億光年,這意味著,它的光是在134億年前發出的,在宇宙空間傳播了134億年後抵達地球並被哈勃空間望遠鏡捕獲。
  • 宇宙的大小怎麼理解,它到底有多大?
    宇宙有多大?這是一個可以很簡單回答,也很複雜的話題。簡單回答,根據目前科學界廣泛共識,認為宇宙的年齡約138.2億歲,可觀測宇宙半徑約465億光年。宇宙就這麼大。那時的宇宙處於高溫高密狀態,對電磁波不透明,導致這一部分宇宙我們無法觀測到,這個宇宙到底有多大,我們不知道。這個宇宙不透明時間約38萬年。宇宙大爆炸後38萬年,宇宙的密度和溫度才達到了中性原子形成的條件,這個時候宇宙開始變得透明。
  • 宇宙有多大?
    宇宙到底有多大?是時候做個了結。以二零二零年為時間點,天文科學的認知裡,宇宙到底有多大呢?一共有一百九十六個國家,還有三十一個特立地區。城市大約一萬零三百個。然而,城市面積僅佔了地球面積的百分之二。地球有多大?半徑六千公裡。在地球上走一圈是四萬公裡。
  • 宇宙究竟有多大?看到一組數據後,原來地球這麼渺小的不起眼!
    宇宙究竟有多大?看到一組數據後,原來地球這麼渺小的不起眼!在科技力量的支撐下,人類實現百年來的夙願,終於擺脫地球的桎梏,登上遙遠的外太空。面對浩瀚星辰,一種孤寂感難免湧上心頭,人類在地球上生存有幾百萬年。在這期間沒有其他文明的出現,這讓人不禁懷疑,莫非宇宙中真的只有人類文明嗎?
  • 宇宙有邊界嗎?它究竟有多大?
    如果你有想過時空旅行,很簡單,你只要抬頭仰望天空就可以了。你所看到的每一縷星光,都是遙遠過去的每一個瞬間。這是因為宇宙中的恆星,星系都距離我們太過遙遠,即便其中最近的那些,它們發出的光要抵達地球,也需要幾千幾萬甚至幾十萬年的時間。毫無疑問,宇宙浩渺無垠。但是,宇宙究竟有多大?
  • 宇宙到底有多大?它的盡頭在哪裡?
    關於宇宙到底有多麼大,恐怕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說出真正的答案。就算我們生活的地球對於整個宇宙來說,也真的是太小了。每當我們看到無盡的星空的時候,我們總會有著這樣的一個疑問。那就是宇宙到底有多大?它的盡頭又在哪裡呢?
  • 宇宙到底有多大?在遙遠宇宙的邊緣,有一堵「牆」存在!
    但是隨著科技的發現,人類對宇宙又有了新的認為,我們發現地球不過是浩瀚宇宙中沙粒一般的存在,宇宙那麼大,仿佛永遠都看不到邊際。 宇宙有多大? 在我們普通人的眼裡,地球已經很大了,如果沒有先進的交通工具,想一個人走遍地球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 宇宙究竟有多大?它的邊界在哪裡?
    ▲如果你有設想過時空旅行,很簡單,你只要抬頭仰望天空就可以了。你所看到的每一縷星光,都是遙遠過去的一個個瞬間毫無疑問,宇宙浩渺無垠。但是,宇宙究竟有多大?宇宙的大小是天體物理學中的核心問題之一,或許也是一個永遠都得不到答案的問題,但這一點並不妨礙科學家們不斷去做出嘗試。距離地球越近的天體,測量它的距離就越簡單。比如測量日地距離,那是小菜一碟。測量地月距離?更是容易。科學家們所要做的,只是從地區發射一束雷射,讓它從月球表面反射回來,而我們只要測量光束的來回反射時間,就可以非常精準的測算出月球的距離。
  • 宇宙到底有多大?科學家是怎麼知道的?
    暗物質又是什麼,它是做什麼的呢?宇宙究竟有多大?最後一個問題(至少在這三個問題中)是我們能夠回答的,儘管答案並不那麼容易理解。,讓我們不去涉及太多天體物理相關的話題,儘可能簡單地回答這個問題:科學家們怎樣知道宇宙有多大?
  • 它是宇宙中質量最大的恆星,是太陽的315倍,能想像有多大嗎?
    早在人類還沒有能力窺探宇宙的時候,人們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同時也是宇宙中最大的天體。在歐洲出現了文藝復興風潮之後,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地球是以太陽為中心進行運轉的,但這依然沒有確定太陽是不是宇宙中體積、質量最大的天體。
  • 宇宙究竟有多大,它的盡頭是什麼?
    宇宙究竟有多大,它的盡頭是什麼?這個問題不只是我們,相信包括已故偉大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及很多其他科學家都對個問題存在疑惑。當然,問題的答案並不是那麼簡單,事實上,我們的銀河星系及目前可觀測到的其它星系,都正朝著宇宙的邊緣飛逝。近幾年科學們發現宇宙在加速膨脹,它被某種看不見的神秘力量所吸引。
  • 宇宙中所有原子核疊起來有多大?不如太陽系大,但它範圍超過宇宙
    可觀測宇宙大約為930億光年,整個可觀測宇宙大約有10^80個原子,那麼一個個原子核大約有多大呢,這好像是一個問題,因為是原子核堆積在一起?一、原子核堆積在一起的是什麼物質?原子的屬性有原子核中的質子決定一個質子的是氫元素,兩個質子的氦元素....二十六個質子的是鐵元素,不同的中子數則決定同一種元素的同位素,它並不能決定元素的種類,但它會決定元素的活躍度,比如會因為衰變而成為另一種元素。
  • 為什麼說人類會被宇宙鎖死,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宇宙有多大?
    關於宇宙的邊界你需要知道兩件事:①宇宙正在膨脹;②膨脹速度超過光速關於人類能不能知道宇宙的邊界只取決於人類所能接收到的宇宙信息。換句話說,如果宇宙不想告訴我們這個信息,我們只能幹瞪眼。圖:我們的信使——哈勃望遠鏡各向同性每當我們仰望寬廣的星空,都不禁會想這宇宙到底有多大。
  • 哈勃望遠鏡已看到134億光年,宇宙究竟有多大?為什麼那麼大?
    ,根據光譜分析,測量到其紅移量高達11.1,按照目前測定的哈勃常數計算,它距離我們約有134億光年,這意味著,它的光是在134億年前發出的,在宇宙空間傳播了134億年後抵達地球並被哈勃空間望遠鏡捕獲。,它僅是接近可觀測宇宙的邊緣,而更遠的星系已經脫離了我們的觀測範圍以外了。
  • 宇宙有多大,人就有多渺小
    科羅拉多大峽谷有多大呢?它的面積只有地球總面積的0.00053412%,大約是北京面積的八分之一。5、 這個數字確實不算多,因為每個成年人身上的原子數量都大約為7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個。相比這個數字,人口達到70億還真不算什麼。
  • 宇宙有多大?地球有多大?
    宇宙到底有多大,人類並不知道,但有一個可觀測宇宙的範圍,這個可觀測宇宙是真實宇宙的一部分,它的直徑有920億光年,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概念,光速前行920億年的長度,要知道光速約每秒30萬公裡,一秒繞7圈半地球赤道。
  • 宇宙知識面面觀:宇宙有多大
    宇宙有多大宇宙是指無邊無際的空間和這空間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天體和瀰漫物質,還包括無窮無盡的時間。是空間與時間的總稱。宇宙,又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它是由物質構成的,又是不斷地運動著的。宇宙在時間上是無始無終的。在空間上是無邊無垠的。人類對宇宙的認識順序是從地球到太陽系,再到銀河系,進一步到河外星系。宇宙中的天體有各種各樣的形態,有著發生、發展和衰亡的過程。但作為總體的宇宙卻是永無休止的。
  • 太陽系有多大?銀河系又有多大?和宇宙比起來呢?網友:不敢想!
    可是你們知道嗎?太陽是我們的老大,質量是地球的33倍,體積更是地球的130萬倍;可這麼大的星球別說在宇宙中,就是在銀河系內相同質量的就有著2100個,而更恐怖的是,類似太陽的恆星就有4000億顆!!當然它們沒有太陽質量高。
  • 宇宙外面是什麼?宇宙有多大?
    宇宙外面是什麼?宇宙到底有多大?相信很多人都曾經試圖找到這個問題的答案,事實上物理學家們研究宇宙已經很久了。
  • 視界有多大,宇宙就多大
    今天我們探討一個古老的話題:宇宙有多大?古人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天籠罩著大地,大地由四根柱子挺起。來自V1的星光讓一件事情變得清晰無比,那就是所謂的仙女座「星雲」的確在銀河系之外,它與我們的距離比沙普利所設想的要遠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