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
找到野生綠孔雀為其建立人工棲息地
劉越強說,如果要恢復雲南綠孔雀的野外種群數量,首先要找到雲南現存的野生綠孔雀,對它們加以保護,使它們在數量上得以恢復。在此基礎上,再考慮選擇合適的以及足夠大的棲息地,對綠孔雀進行人工種群擴散,使它們能夠自然繁衍。
在劉越強已發表的論文中提到:鑑於目前保護區人為幹擾嚴重,建議該自然保護區在有綠孔雀棲息的河谷建立「綠孔雀人工群體恢復小區」,對綠孔雀開展人工群體恢復工作。遷出恢復小區裡面的村民,禁止非工作人員進入,禁止進行薪炭砍伐、採集菌類等,以此避免偷獵盜獵、牛羊及人為幹擾。在恢復小區內建立投食點,定點投放食物;種植綠孔雀喜愛的植物食物,增加綠孔雀的食物來源;定期巡護恢復小區,及時發現受傷、生病孔雀,進行隔離治療等。
高陞也說,對於目前雲南綠孔雀的保護,首先要擴大種群數量,再進行野化,使這種鳥類在雲南乃至中國得以延續。可參考1981年,在陝西洋縣重新發現7隻野生朱䴉後,進行種群繁育並野化,最終擴大種群至一定數量緩解瀕危狀況。
自然保護區過度放牧,生存環境遭破壞
孔雀是體型最大的雉科鳥類,加之它們漂亮的羽毛,很容易成為被捕獵對象。
雖然綠孔雀在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裡被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嚴禁捕捉獵殺,但在交通不便的邊遠山區,偷獵仍是很難控制的違法活動。另外,綠孔雀還有一個英文名——「Peafowl」(吃豌豆的雞),這一名稱也能概況它的一大習性。一些棲息在耕地附近的綠孔雀,經常結群去耕地覓食,對農作物造成破壞,農民為保護自己的莊稼,播種前會用農藥浸泡種子,這種做法常常讓整群綠孔雀遭到「滅門之災」。
劉越強說,經過兩個半月的尋覓調查,發現野生綠孔雀數量銳減的威脅因素眾多,綠孔雀的生存環境日漸萎縮,是難覓它們蹤跡的一大原因。農民將牛羊散放在一些生活著綠孔雀的山林中,傍晚才將牛羊趕回,期間大聲吆喝牛羊,經常有牛羊走失,需要漫山遍野四處尋找……
這些行為對綠孔雀造成了很大的驚擾。眾多的牛羊被散放在自然保護區核心區裡,對綠孔雀的生存環境與食物都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及破壞。此外,由於過度放牧牛羊,使得綠孔雀的棲息場所林下植被缺乏。同時,盜獵等也會對這種鳥類帶來很大的影響。
習性
膽小、兇猛,有人靠近就躲到很遠的地方
雲南野生動物園的某個獨立區域裡,生活著10雌、5雄一共15隻綠孔雀,因為綠孔雀的珍貴,加之它們又太膽小,因此被飼養在不對外開放的區域裡。據了解,這幾隻綠孔雀是前幾年森林公安解救或市民送到野生動物園的,這些綠孔雀們到底來自何方、年齡大小、血統如何,已無從查證。因為生活習性等方面的不同,這幾隻綠孔雀和園裡的藍孔雀分別飼養在不同區域。
園裡的一位飼養員說,綠孔雀野性較強,因此展示出非常膽小卻又非常兇猛的習性。在飼養的區域裡聽見任何聲音,雄孔雀都會鳴叫,這是它們在野外狀態下向同伴報警,同時警告敵人的做法。
即使飼養多年,每天飼養員進到籠舍裡投食,它們都會躲到籠舍的另一個角落裡。同時,雄性綠孔雀又非常兇猛,「曾有一個飼養員在不了解綠孔雀的習性時,就因為投食時距離太近,被綠孔雀啄傷了手臂,到現在還留著一條疤痕。」
在飼養綠孔雀的其中一個鳥舍裡,一隻雄性綠孔雀正帶著7隻雌性綠孔雀漫步,見到陌生人來到,綠孔雀不停在距離來人最遠的鳥舍裡快速踱步,尤其是雄性綠孔雀,不停扑打翅膀,準備騰飛逃跑。相比之下,藍孔雀則要大膽得多,人類可以近距離接觸它們。「綠孔雀總是高昂著頭,這一點看起來比藍孔雀要高貴不少。」飼養員說。
5月進入繁殖期產蛋量、孵化率低
5、6月正好是綠孔雀的發情期,每天上午8時許,雄性綠孔雀就跳出巢穴開始鳴叫,大聲鳴叫五六聲後,就「開屏」以吸引雌孔雀的注意。雄性綠孔雀的尾羽展開有2米左右,在陽光下呈現出閃耀的金黃色和古銅色。在開屏的同時,綠孔雀還抖動尾羽,相互摩擦的尾羽會傳出「沙沙」聲,以此吸引雌孔雀的注意。到了傍晚,雄孔雀還會再鳴叫一次,不過不再開屏。繁殖期過後,雄鳥的尾羽會逐漸脫落,大約11月開始,又生長出新的尾羽,1、2月份時,是孔雀尾羽最豐滿的時期。
2008年,雲南野生動物園在人工孵化28天後,成功孵化了3隻綠孔雀「寶寶」。2013年,這一雄兩雌三隻綠孔雀,被送到了西雙版納某鄉的森林裡。野化訓練對於種群恢復來說,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目前這三隻綠孔雀已經能自行覓食,它們與共同放養的藍孔雀互不幹擾。綠孔雀喜歡生活在樹林下方的河谷地帶,而藍孔雀則喜歡生活在開闊的地帶。
綠孔雀從產蛋量和孵化率兩方面都大大弱於藍孔雀。藍孔雀雌鳥一年產蛋量大約在40枚左右,人工狀態下孵化率約80%,而綠孔雀雌鳥的產蛋量只有20枚左右,而即使在人工孵化狀態下,一年一窩綠孔雀卵最多也只能孵化出2、3隻小孔雀,因為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孵化出來的小孔雀不一定能成活。
(註:因涉及對野生綠孔雀的保護,文中隱去了野生綠孔雀生活區域的地址、棲息環境等信息。)
科普小知識
綠孔雀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專業書籍裡描述的綠孔雀:綠孔雀(Pavo muticus)屬雞形目,雉科,孔雀屬。《世界珍稀瀕危鳥類紅皮書》及《2007 IUCN Red List Category》都把這種鳥類列為易危種,在CITES(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中被列入附錄Ⅱ,禁止貿易。《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綠孔雀列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根據IUCN物種資料,綠孔雀共有三個亞種,P. m. spicifer亞種分布於印度東北部和緬甸西北部,幾乎絕跡;P. m. imperator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越南、緬甸、柬埔寨、寮國和泰國;P. m. muticus僅棲息在爪哇島,但野外存在數量不足1000隻。我國分布的綠孔雀為imperator亞種,目前數量稀少,僅分布在雲南一些人跡罕至的河谷沿岸,與國外的其他綠孔雀亞種相比,有著細微的差別。
亞洲分布有兩種孔雀——藍孔雀和綠孔雀;藍孔雀還有兩個突變形態:白孔雀和黑孔雀。藍孔雀分布在印度和斯裡蘭卡,我國的各大動物園能見到的孔雀,幾乎都是藍孔雀或其變異的白孔雀,並非是雲南省僅有分布的綠孔雀。
野生孔雀有藍孔雀、綠孔雀、剛果孔雀(新發現,數量少,科學家對此還不太了解)三種。綠孔雀現存數量較多的地區有雲南省瑞麗縣、隴川縣、昌寧縣、永德縣、新平縣、普洱縣、墨江縣、景東縣、楚雄市、雙柏縣、南華縣。由於賴以生存的次生落葉季雨林和常綠季雨林生境遭到破壞,綠孔雀的分布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其中在雲南的分布區已縮小到只有17—32個縣,數量僅有數百隻,而在西藏東南部的數量尚不足100隻,亟待加強保護工作。
馬麗婭(雲南信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