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在我國古代被譽為「百鳥之王」、「祥瑞之鳥」,是神鳥鳳凰的原型。從我們中學課文裡的《孔雀東南飛》、敦煌的壁畫、明清時代官服上的孔雀翎,都有著孔雀的影子。
但你是否知道孔雀有「藍綠之分」?
藍孔雀 綠孔雀
實際上,全世界共有兩種孔雀:藍孔雀和綠孔雀。此外,藍孔雀還有白孔雀和黑孔雀兩種變異種。
大家去動物園裡看到的孔雀是藍孔雀,屬於印度國鳥。而我國傳統文化中流傳的孔雀指的是綠孔雀,是我國的本土原生物種,比藍孔雀更華麗、優雅。
一個令人遺憾的事實是:「進口」的藍孔雀數量很多(被廣泛養殖的也大多是藍孔雀,少數是藍孔雀和綠孔雀的雜交後代),而我們的本土鳥類明星綠孔雀,卻已經要在中國滅絕了。今天,見過真正綠孔雀的人已經極少。
綠孔雀在中國生存繁衍的歷史非常久遠,在淅川縣的下王崗遺址第7~9層中發現相當數量的動物遺骸,其中就有綠孔雀,這說明距今5000~6000年前就有綠孔雀了。資料顯示,歷史上綠孔雀在我國的分布曾十分廣泛,在中國南部很多省區都有分布,包括湖南、湖北、四川、廣東、廣西及雲南等。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綠孔雀是高貴與聖潔的象徵,也是鳳凰的原型。它更是中華文化中的吉祥象徵,孔雀舞、孔雀畫,深深植根於中華文化中,具有廣泛的社會認知度和深遠的文化內涵。
綠孔雀羽色極為華麗,近距離觀察綠孔雀,能更加清晰地感受其巨大魅力 :雖然名字中有「綠」字,但其身上的羽毛並不只是綠色,它能隨著光線的變化呈現翠綠、藍綠、古銅、金黃等多種顏色的變化,魔幻又迷人。
頭上聳立著一簇冠羽,頸部、胸部羽毛為魚鱗狀,呈金綠色。眼周淺藍色,臉頰亮橘黃色。雄性成鳥的尾上覆羽特殊延長,長度超過1米(稱為尾屏),近外緣具「眼狀斑」,雄鳥求偶時將華麗的尾屏面向雌鳥展開進行炫耀,並不斷抖動,發出「沙沙」聲,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孔雀開屏」。
歷史上綠孔雀曾廣泛分布於中國南部多個省區,而現僅分布於雲南中部、南部和西部。
研究結果顯示,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綠孔雀數量約為800~1100隻,但近年來人類活動影響加劇,綠孔雀棲息地斑塊化日趨嚴重,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最新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現存野生綠孔雀種群數量約僅有235~280隻,考慮到綠孔雀可能存在未調查區域等因素,估計中國綠孔雀種群數量不足 500 只。
2012 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綠孔雀由易危(VU) 提升至瀕危(EN)等級。
2017 年5 月,雲南省發布的《雲南省生物物種紅色名錄( 2017版) 》中,綠孔雀被列入極危(CR)等級。
我國將綠孔雀列為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禁止殺害以及非法貿易、運輸綠孔雀及其製品。
看臉——
綠孔雀的臉頰皮膚為大塊黃色;
藍孔雀的臉頰是白色的。
看脖子——
綠孔雀的頸部是鱗片狀綠色羽毛,體色主色調為綠色和金色;
藍孔雀的頸部則是絲狀藍色羽毛,體色主色為白色和黑色。
看頭頂——
綠孔雀的冠羽則是簇狀的、長短都有;
藍孔雀的冠羽是扇狀、每根長度基本相同。
綠孔雀 藍孔雀
看體型——
綠孔雀體型比藍孔雀要大,腿更長,看上去非常的高挑,是最大的雉科動物;
藍孔雀的體型相對較小一些。
聽叫聲——
綠孔雀的鳴聲高而洪亮,似「ga~wo,ga~wo」;
藍孔雀的叫聲類似「哇——哇」,聲拖腔長,叫聲似老鴉。
而從分布和保護級別來看,
二者也有較大區別。
綠孔雀也稱爪哇孔雀,主要分布為中國、印度尼西亞、寮國、緬甸、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藍孔雀是印度的國鳥,主要分布為孟加拉國、伊朗、印度、尼泊爾等南亞國家。
綠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EN),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藍孔雀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低危(LC)。
綠孔雀棲息於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帶,以及疏林、竹林、灌叢附近的開闊地。
綠孔雀常常是一雄配數雌,三五隻一小群活動。清晨雲霧瀰漫的時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邊,先汲水、理羽梳妝,然後才結隊到樹林裡去覓食。中午時分,陽光強烈,它們就躲到樹蔭裡去休息。幾個小時之後,才出來四處覓食。直到黃昏降臨,它們才飛回樹林,躲在密枝濃葉當中睡覺。棲於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叢。雄鳥有精彩表演,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昏時立於棲木發出洪亮如長號般的叫聲。
善奔走,不善飛行,行走時步履輕盈矯健,行走姿勢有似一步一點頭。疾走時像奔跑一樣,一般在逃避敵害時多大步急馳,逃竄於密林中。通常很少起飛,但向下滑翔時亦飛得很快。性機警,膽小怕人,活動時不時抬頭觀望周圍動靜,發現人時老遠即逃走或鼓翼向遠處飛去。
綠孔雀繁殖期是3-6月。2月中下旬即出現求偶行為,此時雄鳥羽色特別豔麗,會爭豔鬥美,求偶炫耀,常追逐於雌鳥周圍,把鮮豔的尾上覆羽尾屏展開如扇狀,並不斷抖動。雄鳥間還常為爭雌而發生毆鬥。綠孔雀大多數是「一夫多妻制」,即一隻雄鳥帶領多隻雌鳥。繁殖季節,雌鳥會在高草叢的地面上用腳刨個淺坑,並墊以雜草和落葉,這就是鳥巢了。
根據動物學家的觀察,雄綠孔雀繁殖期一天最多開屏20次,平均每日3-4次,每次平均開屏18分鐘,最長一次記錄為88分鐘。
相比藍孔雀,綠孔雀的膽子小很多。藍孔雀經過一段時間的馴養,就能變得很大膽,敢與人互動。而綠孔雀不喜靠近人類,且容易受驚嚇。
另外綠孔雀的繁殖率比較低。綠孔雀每窩產卵3至8枚,但是孵化率僅為10%左右;如在野外,雛鳥的夭折率也非常高。這也是綠孔雀數量銳減的原因之一。
如今,中國綠孔雀種群數量不足 500 只。
棲息地的碎片化是綠孔雀瀕危的主因之一。如近30年間,雲南南部、西南部和西部的熱帶季雨林開發,令綠孔雀的棲息地如碎片似的變成一個個孤島。加上村民為保護農作物投放毒藥導致綠孔雀誤吃,瀾滄江和紅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設,淹沒綠孔雀覓食的河灘等等,使得野外綠孔雀的種群變得更加脆弱。
與此同時,綠孔雀的人工繁殖也不容樂觀。由於早期缺乏專業的野生動物知識,國內動物園通常都是將綠孔雀和藍孔雀一起混養,導致部分綠孔雀基因已被藍孔雀汙染。其實現在國內動物園裡宣稱是綠孔雀的,基本上都是藍綠孔雀的雜交品種,純種綠孔雀幾乎沒有了。所以關於綠孔雀的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
綠孔雀,是我國的本土物種、也是唯一一種原生孔雀,我們不應該讓它們從我們的文化中消失,也希望我們的子子孫孫還能看到這種美麗的神鳥。了解和關注綠孔雀,就是保護的開始。
參考文獻:
綠孔雀真的贏了嗎?
https://zhuanlan.zhihu.com/p/128472370?utm_source=wechat_session&utm_medium=social&utm_oi=743812941911949312
科普中國·吉林行|關於綠孔雀,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https://www.sohu.com/a/313269610_174405?sec=wd
劉嘉堯. 雲南綠孔雀的命運[J]. 生態經濟, 2020, v.36;No.354(06):13-16.
付昌健, 邱煥璐, 宇佳. 中國綠孔雀瀕危現狀及其保護[J]. 野生動物學報, 2019, 040(001):233-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