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5日,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第590期首都科學講堂活動在首都圖書館舉行。本期講堂邀請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高源老師,為大家帶來主題為《護佑國寶綠孔雀》的精彩講座。
講座一開始,高老師就拋出了三個問題:中國歷史上有孔雀嗎?是哪一種孔雀?中國孔雀現狀如何?講座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
首先,高老師向觀眾介紹了中國綠孔雀在歷史作品中的形象。中國古代官員的頂戴花翎為孔雀的羽尾眼斑;古代詩歌《孔雀東南飛》中的「孔雀東南飛,五裡一徘徊」,以及《孔雀》中的「一身金翠畫不得」等詩句都描述了這類孔雀的遷徙習慣及顏色,證明古代確實存在孔雀。高老師還展示了來自雲南西雙版納的孔雀木雕及孔雀青花瓷文物的圖片,圖片顯示出了綠孔雀的特點。
接著,高老師介紹了三種孔雀的特點,包括剛果孔雀,綠孔雀和藍孔雀。通過詳細對比綠孔雀和藍孔雀的頭冠、臉頰、頸羽、翅膀以及尾上覆羽,確定在中國自然分布的孔雀為綠孔雀。
那麼中國的孔雀現狀如何?事實上,在我國景區和孔雀養殖場飼養的多為藍孔雀,而全國動物園的純種綠孔雀少之又少。目前在綠孔雀的保護問題中,物種雜交問題最為嚴重。原產於印度斯裡蘭卡的藍孔雀與綠孔雀雜交,會嚴重影響中國本土綠孔雀的基因純度,造成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重後果,這也是較為嚴重的生態問題。
高老師闡述了有關生物多樣性的必要性。他認為,綠孔雀是一種載體,其背後折射出的是生態環境意識和環保行為問題。講堂最後,高老師又提出三個問題:我們能為中國的綠孔雀做些什麼?我們能為中國的生態環境做些什麼?我們能為環境保護做些什麼?這些問題同樣值得我們所有人深思。
首都科學講堂同期實現在北京時間、YY在線直播,據初步統計,本期講堂超過11萬人(次)在線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