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堅持科技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創新將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一個主要驅動力。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青少年應從小樹立正確的科學觀,不斷學習各種科學知識。
2020年10月31日,新站高新區勤勞社居委和雛鷹行動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聯合舉辦了科普講座《日常生活中的奇妙之光》,這也是雛鷹行動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系列公益科普講座的第16期。主辦方邀請了合肥工業大學劉晨教授,為雛鷹志願者們普及光學知識。
劉教授從千年前海塞姆發表的驚世光學巨著《光學》講起,介紹了國際上光學理論發展的重大事件,包括1815年菲涅爾光波理論的提出、1865年麥克斯韋光的電磁理論的提出、1905年愛因斯坦光電效應理論的發明、1915年廣義相對論將光列為宇宙學內在要素和1965年高錕發明光纖通信等。他用講故事的方式將重大的歷史事件講得繪聲繪色,孩子們在享受中理清了光學理論的發展脈絡,了解了目前光學發展的現狀。
劉教授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筷子變彎、湖水變淺等現象,向雛鷹志願者們講解了光的基礎知識。孩子們不僅了解到光是一種電磁波,而且懂得了光在照相機成像中的重要作用,熟悉了放大鏡和望遠鏡中光的運用。他們對日常生活各種常見光,如家庭影院、立體電影、汽車車燈、遙控器、驗鈔機的使用和原理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最後,劉教授針對彩虹的形成原因進行了深入淺出地分析。原來,雨後空氣中會含有許多微小的水滴,太陽光從不同的角度射入到這些小水滴上發生折射。由於光折射的角度因顏色而各異,七種顏色會以各自不同的角度折射,這七種顏色漂亮地排列起來,於是就形成了彩虹。
整個報告過程中,孩子們都聚精會神地學習關於光學的知識,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還舉手向劉教授請教。這次活動的舉辦,開拓了雛鷹志願者們的視野,激發了他們對科學知識學習的興趣。
文/圖 李霞
延伸閱讀:
「雛鷹行動青少年公益服務中心」是合肥市最早在民政系統註冊的中小學生志願者組織,其宗旨為「教育好下一代,引導青少年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新時代接班人」。目前在冊的合肥市各社區中小學生志願者300人,現擁有品牌項目「暖心社區,雛鷹敬老」「雛鷹科普講堂」「公益地攤,淘你所愛」義賣等,並成立了「雛鷹行動媒宣中心」和「雛鷹公益講師團」。目前中心已經開展了一系列敬老助困、社會實踐、科普講堂及科普基地體驗、勞動教育等主題志願服務活動,獲得了受益群體及社會各界的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