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例說明,圖11曲線2,代表了某種PE薄膜;在16w*min/㎡的功率密度時,電暈處理後,材料表面可以達到40達因,即材料係數M=16 w*min/㎡。
按照發生器總功率公式,討論以下三種情形下電暈系統的功率差異:
情形1
材料寬度:1200mm,即W=1.2m
印刷速度:200m/min, 即S=200m/min
單面處理:T=1
P = T×S×W×M
= 1×200 × 1.2×16
= 3840W
此時需要發生器的工作功率為3840W,此處3840W 為作用在材料表面的有效功率。
情形2
材料寬度:1200mm, 即W=1.2m
印刷速度提高到300m/min, 即S=300m/min
單面處理:T=1
P = T×S×W×M
= 1×300×1.2×16
= 5760W
即隨著速度從200m/min提高到300m/min, 發生器的輸出功率也從3840W提高到5760W。
從上述兩種情形可以看出,不同的生產/印刷速度下,同樣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係數)及同樣的寬度,按照同樣的達因值目標,電暈系統所需的輸出功率是不一樣的。
特別注意,發生器工作功率需要與速度同步。這就是為什麼電暈系統上要配備速度傳感器。電暈系統根據速度的變化來調整輸出功率,確保電暈放電的功率密度恆定不變。否則,材料表面的達因值也會改變。
同樣的道理,同樣的速度下,當材料寬度改變時,電暈系統的工作功率同樣需要調整。
情形3
材料寬度:600mm,即W=0.6m
印刷速度:200m/min, 即S=200m/min
單面處理:T=1
P = T×S×W×M
= 1×200 ×0.6×16
= 1920W
即同樣速度均為200m/min的情況下,處理的材料幅寬從1200mm改為600mm時,電暈系統的有效工作輸出功率為1920W,僅為1200mm幅寬時所需功率的一半。
因此,對於那些印刷寬度有較大調整,且電極寬度有所改變的電暈系統,需要將改變後的電極寬度參數,通過操作界面輸入到電暈控制系統,使得發生器及時改變電暈工作的輸出功率。
其目的不僅在於可以節省電耗,而且可以避免功率密度不一致所帶來的表面達因值差異。
另外,對於厚度很薄的材料,當功率密度過大時,有可能造成材料被擊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