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不穩定」風能中尋找規律

2021-01-18 手機光明網

  目前,傳統化石能源依舊是全球消耗最多的能源,但因其不可再生性和對地球造成的汙染,讓人類不得不尋找可替代的清潔能源。而風能、太陽能等具有對生態影響小,且環保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的特性,逐漸受到重視。

  風是由於太陽輻射使得地球表面受熱不均,引起大氣受熱不均勻,形成氣壓差使空氣沿著水平方向運動的大氣現象,而空氣流動的動能就是風能。但它卻是一種相當不穩定的自然資源,小到一次天氣過程、大到厄爾尼諾等都可以影響風能。在以往的研究中,科研人員主要集中於對風能資源儲量的評估,而對於風能資源如何隨時間演變,則少有研究涉及。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黃剛課題組和美國普渡大學教授Dev Niyogi共同完成的最新工作研究了整個北半球風能資源的變化以及全球氣候模式對其的預測能力。

  飄忽不定的風

  在黃剛等人的研究中,科研人員使用了美國大氣海洋局(NOAA)和中國國家氣象局整理的地面觀測資料,這些資料包括了北美洲,歐洲和亞洲的地面觀測站點的風速觀測序列,「我們利用風速廓線經驗公式和風能公式計算了近40年來80米高度,即風力發電機的常見高度的風能資源累計變化。」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黃剛在接受《中國科學報》採訪時解釋道。

  在進行了全面分析和評估後,研究人員發現自1979年以來,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分別有30%、50%和80%的站點損失超過30%的風能資源。「風能不斷損失的直接原因是風速的減小,而風速減小背後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既可能是由於大氣環流的變化,也可能是由於城市化造成的土地利用的變化,具體原因我們正在進一步研究。」黃剛表示。

  如果風能儲量真的持續減少,那麼未來一些風電潛力巨大的區域中,已經建好的風電設備可能無法被充分利用,或將給人類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增添更多壓力。

  為整個風能產業提供參考

  談及研究初衷,黃剛坦言,是因為聯想到近些年風能產業特別是中國風能產業的迅猛發展,認為有必要作一個全面細緻的研究以探討大尺度的近地面風速變化及其對風能的影響。「在研究之初我們就能夠預想到大概的結果,希望這項研究可以為整個風能產業提供參考,並促使更多研究關注這個問題。」黃剛表示。

  2017年,研究正式開始,雖然地面氣象觀測數據比較容易獲取,但是數據處理卻是一大難題。因為觀測資料存在缺測、錯誤、站點遷移等諸多問題,所以研究人員需要小心翼翼地避免這些因素對於結果的影響。經過幾番調試,他們最終使用了一套數據質量控制的流程,最大限度去除了可能的人為因素,獲得了比較客觀的結果。

  而且,除了發現風能不斷損失,研究還指出氣候模式對風能的模擬有明顯的缺陷。「缺陷的主要問題在於氣候模式不能模擬出近地面風速的長期變化。」黃剛說。在氣候模式中,風速減小的趨勢會被顯著低估,甚至在一些氣候模式中,風速是呈增大趨勢的。「所以,我們難以相信氣候模式對風能的模擬能力。」黃剛表示。但在以往的研究中,全球氣候模式是預估未來的重要工具。自1956年被提出以來,一直不斷被完善,以期更接近觀測結果。

  對此,黃剛表示,氣候模式需要被進一步改進,但這是一個複雜的工作,需要更多的研究來找出模擬缺陷形成的原因。「我們認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氣候模式對於陸面過程的模擬存在問題,因而不能很好地模擬出地面附近風速的變化。我們期待未來的研究能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

  力圖找出風能普遍減小的原因

  雖然研究有了階段性成果,但黃剛認為,風能的歷史變化不能簡單理解為未來趨勢。因為風能變化受諸多因素影響,既包括厄爾尼諾等自然因素,也包括溫室氣體排放等人類活動的影響。這兩方面的未來變化都不能簡單認為會按照過往變化的方式進行。

  「我們之前還發現再分析資料在近地面風速變化上有較大的偏差。雖然衛星資料也有風速觀測,但是問題在於衛星資料的長度較短,且可靠性也不如地面觀測。所以目前來說,地面觀測資料是覆蓋時間最長、最可靠的數據。」黃剛說。

  接下來,黃剛研究組將繼續完善這項研究,力圖找出風能普遍減小的原因,並對未來作出一個更加可靠的預估。「未來,我們的團隊將與美國普渡大學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學院系繼續合作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有成果產出。」黃剛說。

  相關論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16/j.energy.2018.11.027

  ▲CMIP5模擬地面風速變化。a)28個CMIP5全球氣候模式模擬的北半球中位數風速變化。b)風速變化的趨勢線。其中17個模式呈現風速下降趨勢,其餘模式呈現上升趨勢。地面觀測的中位數風速變化也在圖中繪出。

  ▲風能資源累計變化頻數分布。1979-2016年風能資源累計變化,不同顏色分別代表北美洲、歐洲和亞洲。(袁一雪)

[責編:蔡琳]

相關焦點

  • 讀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尋找我國風能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人類社會生存在自然地理環境之中,人類在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和自然地理環境發生著相互的關係,一方面我們人類向自然地理環境不斷的索取各種我們發展所需要的物質和能量,另一方面我們又會向自然界排放我們人類社會無法利用的各種廢棄物,人類就是這樣和自然地理環境保持一個動態平衡。
  • 儲能有助於風能或太陽能發電市場穩定電價
    儲能有助於風能或太陽能發電市場穩定電價 工程師8 發表於 2018-05-31 08:51:00 導讀: 電池儲能可用於緩解導致負定價的能源供過於求。但這個問題是否足以作為更多儲能項目的激勵?
  •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能資源取決於風能密度和可利用的風能年累積小時數。風能密度是單位迎風面積可獲得的風的功率,與風速的三次方和空氣密度成正比關係。風能資源受地形的影響較大,世界風能資源多集中在沿海和開闊大陸的收縮地帶,如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沿岸和北歐一些國家,中國的東南沿海、內蒙古、新疆和甘肅一帶風能資源也很豐富。   在自然界中,風是一種可再生、無汙染而且儲量巨大的能源。
  • 淺析風能的優點和缺點
    風能(wind energy) 是空氣流動做功而提供給人類的一種可利用的能量,。由於太陽輻射造成地球表面各部分受熱不均勻,引起大氣層中壓力分布不平衡,在水平氣壓梯度的作用下,空氣沿水平方向運動形成風。風能資源的總儲量非常巨大,一年中技術可開發的能量約5.3X10^13千瓦時。
  • 沈驥如:應以系統創新應對風能、太陽能的缺陷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沈驥如:應以系統創新應對風能、太陽能的缺陷;可再生能源企業發展需要更新理念。  目前我國已經是世界最大的風能光伏發電設備生產國,但是據報導,我國在內蒙西北地區修建的許多大型風力發電廠被閒置,而光伏的上網比風電還難,以致我國生產的光伏電池只能依靠歐美市場吸納。國內電網之所以不願意接受風電和光電上網,主要原因是:第一,風電和光電的電價過於煤炭;第二,風電光電是不穩定的間歇性的電源,為了電網安全,間歇性能源在電網中的比重不能超過1/10。
  • 高空風能,關鍵在成本模型
    當下,高空風能的潛在價值已獲公認。可利用儲量雖各執一詞,但至少可獲共識的應該是:能顯著加速實現「碳排放增量不大於零」。  然而,高空風能的開發技術對風力發電業而言卻是柄雙刃劍!試想:哪怕只在千米之下,若與高度相關的成本增量趨於零,首先難以承受會是誰?
  • 太陽能、風能發電:現狀與建議
    能源領域具有投資大、周期長、關聯多、慣性強的發展規律。能源既是經濟資源,更是政治資源和戰略資源,能源安全的問題受到國家高度重視。未來二三十年,將是能源生產消費方式和能源結構調整變革的關鍵時期。人們將致力於構建綠色低碳、高效智能、多樣共享的可持續能源體系。風力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將快速增長,從而形成天然氣、石油、煤炭、核能、可再生能源為五大支柱的能源新格局。
  • 風能與太陽能整合不失為一種好方法
    不僅僅是風能 位於澳大利亞中西部的偏遠平原裡,一個打造1000萬兆瓦太陽能板以及73個風能發電機的項目即將開工。ARENA(ARENA)(一個致力於發展再生資源的政府組織)已為這個距離雪梨西南僅幾個小時車程的工程投入了9,900萬澳元,太陽能與風能的共建比單獨工作提供了更加穩定的能源供應。
  • 如何將風能轉化成電能
    如何將風能轉化成電能 發布時間: 2019-01-17 00:00:00   來源:  作者:   日夜不停轉動的大風車是如何將風能轉化成電能的呢?
  • 我國風能資源分布及影響分布的氣象條件
    ,在大氣環流的影響下,分別受副極地低壓帶、副熱帶高壓帶和赤道低壓帶的控制,我國北方地區主要受中高緯度的西風帶影響,南方地區主要受低緯度的東北信風帶影響。  東部沿海地區基本上處於副熱帶高壓控制,氣壓梯度小,同時,該地區又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大風持續時間短且不穩定,風能資源開發潛力一般。  中部內陸地區由於所處地理位置條件的限制,冬季來自北方的冷空氣難以到達這裡,夏季受海洋性氣候的影響較小,同時由於該地區地勢地形複雜和地面粗糙度變化較大,不利於氣流的加速,因而風能資源比較貧乏。
  • 風能資源評估 -北京 -中國天氣網
    在2004年,北京氣候中心開展了風能資源評價工作,分析表明,北京地區西北部和西部山區風能資源最豐富,特別是山區隘口如官廳水庫庫區和山頂如靈山風速較大,具有一定的風能資源開發潛力。
  • 清華大學等單位揭示風能在中國擁有巨大潛力-清華大學新聞網
    清華大學等單位揭示風能在中國擁有巨大潛力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6-6-22 馮麗妃  清華大學能源環境經濟研究所張希良團隊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Valerie Karplus團隊合作,通過建模研究顯示,到2030年,中國可通過風能滿足26%的預計電力需求,而且這只是中國所有風力資源的10%。
  • 禾望電氣閃耀2020北京風能展
    御風前行 | 禾望電氣閃耀2020北京風能展  10月14-16日,2020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簡稱CWP)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隆重舉行,深圳市禾望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簡稱「禾望電氣」)攜單機12MW中壓海上風電變流器、第三代模塊化全功率變流器
  • 風能概念股早盤異動 2019年風能概念股一覽表
    據最新消息顯示,風能概念股今日早盤異動。金風科技、閩東電力、新賽股份等4股漲停,天順風能股價大漲8%,泰勝風能、天能重工、西昌電力、金雷股份、吉等個股有不同幅度上漲。那麼,風能概念股有哪些呢?我們來看看風能概念股一覽表吧。
  • 從物理學中尋找社會規律
    同樣,社會模型不能假設社會只會按照一種方式運作,如果套用了不合適的物理模型,可能會讓社會看起來像死板的機器。正因為社會很少達到平衡態,社會物理學必須折射出「人性化」的特點:那就是出人意料。經濟學存在嚴格規律?我們可以用經濟學來說說社會物理學的魅力和陷阱。
  • 物理學規律-發動機的兩儀概括
    我們把物理學中的一些規律、發現和發明進行歸納和總結,會發現在中國古人的經典論述中已經有所預示,這些預示可以貫穿物理學發展的始終,充分理解和使用這些預示,將對科學的持續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風力發電機在利用風能時,正面做功,背面不做功,甚至於背面做負功,我們可以把葉片的正面和負面看做兩儀。到目前為止,把風能完全利用起來的葉輪還沒發明出來,也就是說,即使不考慮摩擦阻力,風能的利用率也不可能百分之百。既然這樣,何不仿照內燃機的結構,把葉輪設計成完全做功和完全不做功的兩部分?
  • 中壓技術--風力發電系統的發展方向 ——陽光電源應邀分享中壓風能...
    10月14日至16日,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CWP2015)在京隆重舉行。在同期舉辦的CWP技術論壇上,陽光電源風能事業部技術總監汪令祥博士應邀出席,就公司在國內首推的系列化3300V中壓風能變流器新品中所採用的關鍵最新技術發表了「中壓全功率風能變流器關鍵技術概述」的專業報告,並與參會嘉賓分享了陽光電源最新的研究成果。
  • 小裝置可以從走路時的微風中收集風能
    陸地上現有的大部分風力都過於柔和,無法推動商業風力渦輪機的葉片,但現在,中國研究人員重慶大學牟笑靜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楊亞研究員研究團隊和同濟大學張曉青研究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微型風力渦輪機」,它可以從極小的微風中收集風能,這種微風的風力與步行產生的風力差不多
  • 2015年太陽能風能資源大盤點
    青海大部、西藏中西部、甘肅西部、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水平面總輻射年輻照量超過1750千瓦時/平方米,成為太陽能資源最為豐富的區域;而四川東部、重慶、貴州中東部、廣西北部、湖南地區水平面總輻射年輻照量不足1050千瓦時/平方米,屬於太陽能資源一般區。
  • 科學時報:萬米高空風能發電「吹入」中國
    利用該技術,科學家將從萬米高空採集風能。 其實,我國江浙魯地區的高空風能密度遠大於紐約,為世界之最。 風電是現今世界發展最快的能源產業,10年來它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然而,目前的風能利用僅限於幾十米至百米的低空,其一大缺點就是不恆定可靠。而在幾千米至1萬米的高空,不僅風速更大,且風力穩定,一年中不颳風的時間不足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