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裝置可以從走路時的微風中收集風能

2020-09-26 今日科學

陸地上現有的大部分風力都過於柔和,無法推動商業風力渦輪機的葉片,但現在,中國研究人員重慶大學牟笑靜教授團隊、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楊亞研究員研究團隊和同濟大學張曉青研究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微型風力渦輪機」,它可以從極小的微風中收集風能,這種微風的風力與步行產生的風力差不多。9月23日發表在Cell Press細胞出版社旗下開放獲取期刊Cell Reports Physical Science上的這種方法是一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收集微風作為微能源的方法。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重慶大學牟笑靜教授說:「從技術上講,這個新裝置並不是渦輪機。它是一種納米發電機,由一根管內的兩條塑料條組成,當有氣流時,這些塑料條會顫動或拍擊在一起。就像在頭髮上摩擦氣球一樣,這兩條塑料在分離後會帶電,這種現象被稱為摩擦電效應。但是,這兩條塑料條產生的電能被捕獲並儲存起來,而不是讓你的頭髮像愛因斯坦那樣直立起來。」

牟笑靜教授說:「1.6米/秒的微風就足以為設計的摩擦電納米發電機提供動力。當風速在4~8米/秒之間時,納米發電機的性能最佳,這一速度使兩條塑料帶能夠同步擺動。該裝置的風能轉換效率高達3.23%,這一數值超過了之前報導的風能採集性能。目前,該設備可以為100個LED燈和溫度傳感器供電。」

「我們的目的不是要取代現有的風力發電技術,而是解決傳統風力渦輪機無法解決的問題。」 論文通訊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楊亞研究員說,「風力渦輪機使用線圈和磁鐵,成本是固定的,而我們可以為新設備挑選低成本的材料。我們的設備也可以安全地應用於自然保護區或城市環境中,因為它沒有旋轉結構。」

「你可以收集日常生活中所有的微風。」楊亞研究員說,「我們已經實現了把納米發電機放在一個人的手臂上,擺動的手臂產生的氣流就足以產生電力。」

楊亞研究員還介紹說,他對這個項目的下一步計劃有兩種設想:一種是小的,一種是大的。設計了一個硬幣大小的納米發電機,但他想讓它更小、更緊湊、效率更高。在未來,楊亞研究員希望將該設備與小型電子設備,如手機結合起來,以提供可持續的電力。同時, 也在尋求讓設備更大、更強。他說:「我希望將該設備的生產規模擴大到1000瓦,這樣它就能與傳統的風力渦輪機競爭。我們可以把這些設備放在傳統風力渦輪機無法到達的地方,比如把它放在人口密集區的建築物的頂部,或放在高鐵鐵軌兩邊收集高鐵通過產生的風能,以獲得可持續能源。」(來源:科學網 唐一塵)

相關論文信息:http://dx.doi.org/10.1016/j.xcrp.2020.100207

版權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中科院北京納米所開發微型風力渦輪機,可以從微風中收集風能
    通常情況下,風力渦輪機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用於收集風能,並廣泛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高成本的基礎上,產生的噪音,和審美汙染仍然是問題。而且陸地上現有的大部分風力都過於柔和,無法推動商用風力渦輪機的葉片。
  • 走路帶動的微風將被用來發電,用電將實現自給自足了嗎?
    風能是一種產生可持續能源的高效方法,並且風能非常清潔無汙染。但是,雖然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會很快獲得個人風力渦輪機,但北京中國科學院研究人員研發的小型設備有望通過將風能從微風中收集起來,將風力發電轉化為個人能源產生解決方案。行走產生的風能將被收集起來,這是認真的一項研究。
  • 走路帶風?別浪費,轉化成電能試試
    《電池報告物理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23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Ya Yang等設計了一種「微型風力渦輪機」,它可以將微風風能轉化為電能——微風的風力與步行產生的「習習微風」差不多。從技術上講,這一新裝置並不是渦輪機,而是一種納米發電機。裝置的管體內有兩根塑料條,當有氣流流過時,塑料條會顫動或拍擊,並在分離後帶電(摩擦電效應)。
  • 走路帶風?別浪費,這也能轉化成電能呢
    《電池報告物理科學》雜誌當地時間9月23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納米系統研究所的研究人員Ya Yang等設計了一種「微型風力渦輪機」,它可以將微風風能轉化為電能——微風的風力與步行產生的「習習微風」差不多。從技術上講,這一新裝置並不是渦輪機,而是一種納米發電機。裝置的管體內有兩根塑料條,當有氣流流過時,塑料條會顫動或拍擊,並在分離後帶電(摩擦電效應)。
  • 走路帶風,就能發電?
    通常情況下,風力渦輪機是將風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用於收集風能,並廣泛應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然而,高成本的基礎上,產生的噪音,和審美汙染仍然是問題。而且陸地上現有的大部分風力都過於柔和,無法推動商用風力渦輪機的葉片。
  • 勢能弦(Potential Energy Spring)——動能收集裝置
    機械錶是常見的動能儲存裝置,上弦原理是將動能轉化為「發條」勢能。各種動作產生的動能,都可以通過傳動裝置轉化為「發條」勢能進行儲存、轉移。將若干組蓄滿勢能的「小發條」,輪流接入傳動裝置,給一組「大發條」上弦,就可以將分散的動能集中起來。
  •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
    可伸展的摩擦納米發電機從低速微風吹拂中獲取能量&34;一詞會自動產生大型風力發電機的圖像。只要風速超過每秒3米,一個風力渦輪機就可以產生兆瓦的功率,以產生功率,這受電磁發電機的物理特性的限制。儘管這些微風將成為小型可攜式電子設備的有效微能源,但目前尚無有效的收穫方式。摩擦電納米發電機(TENG)的最新發明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將環境動蕩轉換為高電輸出,特別是對於機械頻率較低的能源(例如風,雨滴和水波)。
  • 【產品】全球首款磁懸浮微風發電機亮相內蒙古
    當日上午9時許,兩臺安裝完畢的10千瓦和50千瓦磁懸浮多柱塔式垂直軸微風風力發電機組樣機,矗立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內蒙古索力德公司大院,在微風的吹拂下,5個紅白相間的葉片緩緩轉動起來,控制室的磁懸浮軸則快速旋轉,電腦數據紅綠燈閃爍不停。經過測試該機組完全符合專利技術標準。成功了!在現場的韓國和內蒙古索力德公司的領導和員工們歡呼雀躍。
  • 我的世界:物品收集系統1 礦車收集裝置
    在mc紅石生存中,生物資源的獲取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由此誕生了各種刷怪塔,生物農場。而物品收集是這些工程必不可少的一環。那麼對於物品收集系統我將分為三部分進行講解。這次先講礦車收集裝置。先給出截圖由於漏鬥礦車可以隔一格方塊收集物品,所以可以通過這種裝置將生物摔落平臺上的所有掉落物收集,並從發射器放出,可用水流聚集起來。接下來就隨便接物品電梯或直接接物品分類進行存儲。接下來我詳細分析一下這個裝置的時序。
  • 科學家開發微小的可穿戴式風力發電機 從扇動的塑料條中收集能量
    中國科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電動發電機,它可以在人們行走時從風中收集能量。研究團隊表示,它的成本低,效率高,足以為小型傳感器和LED供電。雖然它與風一起工作,但它不完全是一個渦輪機。相反,這種發電機通過類似於產生靜電的機制來收集能量。
  • 雨水收集電動棄流裝置
    一;棄流裝置背景調查雨創環保將上述處理過的雨水資源,以每立方米3.85元(比當地自來水價低20%)的價格,轉讓給長沙高新區市政園林環衛有限公司,用於園林綠化、環衛清掃等作業用水,替代原來所用的自來水,交易期限5年。
  • 我的世界:藏在牆裡的收集裝置,建造史萊姆農場時,非常有用!
    為了讓小夥伴們更好地了解遊戲中的內容,希望大家能動動小手關注一下。本期內容想要收集掉落物,我們需要製作一些裝置,避免了親自跑去撿。往期內容中,說到過放在地面上的收集裝置,這次我們來分享一個藏在牆裡的,建造史萊姆農場時,非常的好用,方便了玩家對物品的收集,使得整體的結構看起來更加美觀。
  • 波能發電裝置獲成功 海浪發電每度成本0.45元
    起伏的海浪中蘊含巨大的能量,如果能被有效地利用,將大大造福人類。日前,由遼寧海事局和大連海事大學共同研發的多節漂浮式波能發電裝置進行了首次海上試驗,並取得成功。這一裝置能有效收集波浪能並轉化為電能輸出,且具備低成本、無汙染、節約能源的特點,可緩解全球範圍內的能源短缺和環境汙染問題。若批量投入使用,發電成本約為0.45元/kWh,低於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方式。
  • 化學易考題型:常見氣體的製取與收集裝置的選擇
    初中化學中,氣體的製取與收集裝置的選擇屬於常見的易考試題型,按照九年級化學進度,應該是剛剛學習過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和工業製法,馬上將要學習的是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和工業製法,本篇將著重以氧氣的實驗室製法和二氧化碳的實驗室製法為例講述氣體製取和收集裝置的選擇。
  • 從「不穩定」風能中尋找規律
    而風能、太陽能等具有對生態影響小,且環保效益和生態效益良好的特性,逐漸受到重視。  風是由於太陽輻射使得地球表面受熱不均,引起大氣受熱不均勻,形成氣壓差使空氣沿著水平方向運動的大氣現象,而空氣流動的動能就是風能。但它卻是一種相當不穩定的自然資源,小到一次天氣過程、大到厄爾尼諾等都可以影響風能。
  • 走路鍛鍊,穿衣發電
    1770年,瑞士力洛克的制表大師亞伯拉罕·路易·波特萊發明了自動表,只要戴著表走路15分鐘,它就可以不用電池工作8天。現代全自動機械錶的設計靈感就來自於人走路時手臂的擺動,通過一個擺錘轉換成手錶遊絲的彈性勢能,用儲存起來的能量驅動秒針嘀噠不休。然而,使用這種思路來解決現在數碼產品的供電問題可能沒什麼前途,因為人體能夠提供的能量不大,而且轉換效率也不高。
  • 風能和太陽能發電系統中的儲能電池分析
    小型風能和太陽能非併網發電系統普遍採用鉛蓄電池組作為儲能裝置。目前風力發電機組已由千瓦級發展到兆瓦級,這就要求儲能系統必需大型化。同時由於發電系統地理位置的限制,儲能系統必需安全可靠,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充電效率高,使用壽命長並且有充分的抗惡劣天氣和使用條件的能力。
  • 實用雨水收集裝置 竟然獲得了設計大獎
    國外一家公司設計了一款雨水收集器,這個裝置可以安裝在房屋的排水管道。大概下雨時就可以輕鬆的收集雨水,然後利用這些雨水來進行一些灌溉或者其他用途。該設計獲得了許多設計獎項,如RenéSmeets獎,併入圍其他幾個著名設計獎項,其中Melkweg獎和CondéNast Traveler I&D獎。 你有想過如何利用雨水嗎?
  • 美國塔科馬大橋曾被微風摧毀
    廣州虎門大橋但,在晚上8時17分許,虎門大橋停止抖動。如果學過力學,大家都會知道 這是一次很典型的渦激共振,一般發生在風速不大,風向與橋梁大致垂直,來流很均勻的情況下發生,有關人士稱此次錄像中存在的臨時防撞牆(水馬)改變了外形,大概率是引起渦激共振的原因。那麼對結構安全的影響如何?目前通過大量的渦激共振案例後續檢查,對結構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影響。據悉,虎門大橋正在維修施工中,橋面加了1.2米高的擋牆,破壞了斷面流線型,從而引發渦振。
  • UCLA研發熱電發電機 從寒冷夜空中收集能量或可為電動汽車等供電
    不過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工程師們研發出一種原型設備,與太陽能電池板工作原理幾乎相反,該設備可以從寒冷的夜空中收集能量,被動為LED燈供電。該設備的工作遵循熱電原理,即通過兩個表面的溫差而產生電流,最終該原理能夠用於幫助製造汽車排氣管熱電轉換裝置,為汽車電池充電、為手機充電的野營炊具、以及利用體溫給可穿戴設備提供動力的衣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