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時報:萬米高空風能發電「吹入」中國

2021-01-14 科學網

風箏式高空風電機模擬示意圖

 

[科學時報 陳歡歡報導]我國是資源大國,但是很少有人注意到,我國還是高空風能大國。

 

今年早些時候,美國媒體報導,科學家正嘗試用高空風電為紐約市供電。利用該技術,科學家將從萬米高空採集風能。

 

其實,我國江浙魯地區的高空風能密度遠大於紐約,為世界之最。

 

風電是現今世界發展最快的能源產業,10年來它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長。然而,目前的風能利用僅限於幾十米至百米的低空,其一大缺點就是不恆定可靠。而在幾千米至1萬米的高空,不僅風速更大,且風力穩定,一年中不颳風的時間不足5%。專家普遍認為高空風能要比地面高出數百倍。

 

史丹福大學卡內基研究所的氣候科學家肯·卡爾代拉認為,風中包含的總能量是地球上的人所需總能量的100倍,但是大部分風能都位於高空。澳大利亞雪梨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教授布萊恩·羅伯茨表示,海拔4600米到1萬米的高空,氣流強勁穩定,是理想的空中風電廠。

 

雖然聽起來很美,但要製造一個高達萬米的渦輪機顯然不可能。目前,很多發達國家都在開發高空風電技術。

 

近日,在山東東營舉行的2009清潔能源國際高峰論壇上,加州天風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軍博士介紹了自己研發的高空風電技術,並透露將在廣東省建立中國第一個高空風電示範項目。

 

世界各地的高空風電

 

早在20世紀70年代爆發能源危機時,各類高空風電的設計就不斷湧現。美國能源部曾開展過一個高空風電項目,但是到了80年代,由於能源部官員將經費挪為他用,最終使其無疾而終。不過,發達國家對高空風電的研究並未停止。

 

據記者了解,目前主要有兩種高空風電的構架方式。第一種是在空中建造發電站,然後通過電纜輸送到地面;第二種類似放「風箏」,通過拉伸產生機械能,再由發電機轉換為電能。

 

荷蘭科學家放入高空的就是一個典型的風箏。2008年,據英國《衛報》報導,荷蘭代爾夫特工業大學的科學家將一隻面積為10平方米的風箏放入1000米的高空,風箏通過拉與地面發電機連接的繩子最終產生了10千瓦的電力。研究人員還設計了一個由眾多風箏組成的梯形電站,能產生100兆瓦電流。

 

同荷蘭的風箏相比,義大利的裝置更像是放風箏的「旋轉木馬」。據義大利媒體報導,2007年,義大利推出了風箏風力發電機KiteGen的計劃。該裝置的發電原理是:500~800米高的風箏在風力作用下,帶動地面的轉盤在磁場中旋轉產生電能。研究人員通過計算估計,一個直徑1600米的轉盤、2000平方米的風箏的發電能力可達100萬千瓦,這相當於義大利目前電力的1/30。

 

當義大利在積極建造旋轉木馬風箏時,美國也推出了「高空風車場」計劃。 在這個計劃中,發電機等主要發電設備全部跟隨風箏由風輪機帶動飛入空中,最終懸停在1萬米高空。在這裡,時速近320公裡的強勁氣流吹動風車葉片發電,再由電纜將電能以2萬伏的高壓輸送到地面。專家稱,300個這樣的發電風箏就足以供應整個芝加哥市的電力需求。

 

此外,世界各地還有關於風箏發電的許多設想。如加拿大的「飛艇風車」,德國的屋頂小型家用風箏電站等。

 

據計算,這些高空風電的建設成本和發電成本遠低於化石燃料和常規低空風能。幾乎所有人都稱之為「一場能源革命」。

 

然而,事實卻是,國外的一些研究由於沒有經費支持已經停止。如「高空風車場」雖然已在地面風洞試驗成功,但仍遭到投資者冷遇。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發言人喬治·道格拉斯指出:「我們現在很大程度上只盯著那些可以快速商業化的項目。」

 

目前,美國、義大利的幾家公司仍在繼續高空風電機的開發,已在市場中佔有先機。美國Magenn公司預計在2010年出售2到4臺工作原型機。專家指出,該項技術進入市場的速度取決於將有多少投資。如果資金充足,風箏電站很有可能在5年內進入商業操作階段。

 

登陸中國的高空發電

 

北美東海岸和中國沿海地區是絕佳的高空風力資源區。

 

據記者了解,最先進的地面風力發電站的風力密度低於1千瓦/平方米。而在紐約上空急流附近,風力密度可達到16千瓦/平方米;中國陸地上空萬米高空處大部分地區的風力密度均值超過5千瓦/平方米,而江浙魯地區上空的高空急流附近的風力密度甚至達到30千瓦/平方米,為世界之最。

 

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張秀芝提出,江浙魯是利用高空風能的絕佳地帶。張建軍表示,這也是他回到中國應用高空風電技術的原因之一。

 

張建軍出生於廣東省梅州市,畢業於中山大學電子系,後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幾家公司擔任技術總監,擁有多項發明專利。2005年,他自立門戶,在加州創建了天風公司,發明了一種新型的高空風電技術,稱為「天風技術」。這也是一種「風箏」式的高空風電技術。

 

據他向《科學時報》記者介紹,天風技術的主要原理就是使風箏如滑翔機般藉助風力上升,產生的拉力拉動纜繩帶動發電機發電;當風箏上升到最大高度後,再通過控制系統調整風箏翅膀的角度,使其利用自身重力下降。之後再上升供電,如此反覆。

 

張建軍指出,這種高空風電技術主要有兩大技術難點,一是材料,二是控制技術。首先,為了把風箏憑藉風力送上天,風箏必須採用超輕材料,同時具備高強度、耐腐蝕的特點。他最終選擇的材料直到最近兩年才被研發出來。而選用的纜繩雖然比水還輕,卻具有很高的強度,完全耐切割。

 

高空風電的原理雖然簡單,但具體的控制技術卻異常複雜、精細。通過幾年的研究,學電子出身的張建軍在控制技術上形成了突破。最終,天風公司在美國自主研製的3套不同功率的樣機不僅在颱風及暴風雨情形下能正常運轉;通過在各種天氣條件下的測試,張建軍還發現,同國外現有的高空風電技術相比,天風技術更為穩定,並且高低空皆可運行。

 

張建軍表示,同傳統風電相比,高空風電投資成本約為常規風電的1/3~1/2, 發電成本約為1/3,而佔地面積僅為1/30,並且無噪音,對環境影響較小。不過,其範圍內的高空必須禁飛。

 

目前,該項技術已經獲得投資公司的青睞,將在中國開展商業化開發工作。該投資公司負責人表示,之所以對其投資主要看中該技術是具有定價權和核心競爭力的創新技術。

 

最近一段時間,張建軍特別忙,他正在廣東組建廣東高空風能技術有限公司,打算逐步把美國公司搬到中國。同時,還將在廣東建立首個高空風能研究中心及風洞實驗室,並將在廣東建造首座10萬千瓦級高空風能發電系統。他透露,10萬千瓦級系統的發電成本約為0.2元/度。另外,如果一切順利,明年的上海世博會期間,天風公司在中國的第一臺樣機將正式與公眾見面。

 

《科學時報》 (2009-11-19 A3 技術 產業)

相關焦點

  • 高空風能,關鍵在成本模型
    當下,高空風能的潛在價值已獲公認。可利用儲量雖各執一詞,但至少可獲共識的應該是:能顯著加速實現「碳排放增量不大於零」。  然而,高空風能的開發技術對風力發電業而言卻是柄雙刃劍!試想:哪怕只在千米之下,若與高度相關的成本增量趨於零,首先難以承受會是誰?
  • 風能資源評估 -北京 -中國天氣網
    在2004年,北京氣候中心開展了風能資源評價工作,分析表明,北京地區西北部和西部山區風能資源最豐富,特別是山區隘口如官廳水庫庫區和山頂如靈山風速較大,具有一定的風能資源開發潛力。
  • 太陽能、風能發電:現狀與建議
    近 10 年全球風力發電裝機容量增長情況如下圖所示。風力發電增長勢頭雖然不如光伏發電,但每年仍然保持著 10%—16% 的增長率,而且總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均大於光伏發電。從「十二五」到「十三五」的 10 年間,我國風力發電年增長規模持續保持在 20 GW 左右。據中國風能協會初步統計數據:截至 2018 年底,我國風力發電新增併網容量 21.14 GW,累計併網 210 GW。
  • 風能簡介 -能源 -中國天氣網
    風力發電機風的形成空氣流動所形成的動能極為風能.風能使太陽能的一種轉化形式.太陽的輻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熱不均,引起大氣層中壓力分布不均空氣沿水平方向運動形風風能利用形成主要是將大氣運動時所具有的動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風就是水平運動的空氣,空氣產生運動,主要是由於地球上各緯度所接受的太陽輻射強度不同而形成的。在赤道和低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大,日照時間長,太陽輻射強度強,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多、溫度較高;再高緯度地區太陽高度角小,日照時間短,地面和大氣接受的熱量小,溫度低。
  • 4萬米高空一躍而下·都市快報
    24日,美國谷歌公司副總裁艾倫·尤斯塔斯創下一項跳傘高度新紀錄:他從「太空邊緣」超過4萬米高空一躍而下,最終平安落地。  一次狂野的旅行  24日,美國新墨西哥州,身穿特製太空衣的尤斯塔斯整裝待發。上午7時,他搭載巨型氮氣球(填充了約991立方米氮氣)升空,約2小時後抵達13.589萬英尺(大約4.14萬米)高空。
  • 4萬米高空的奇妙旅行--中國數字科技館
    4萬米高空的那麼,第一艘中國民間太空觀光飛船究竟能帶著我們飛到多高的地方呢?開發這個「太空邊緣觀光項目」的北京金海洋航天科技有限公司聲稱,他們將把遊客送達99.85% 大氣以外的太空邊緣,那裡大約是4 萬米的高空
  • 川航機長萬米高空經歷了什麼
    【環球網軍事-航空5月16日報導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張亦馳 環球時報記者 劉 揚】5月14日,四川航空一架A319客機執飛重慶至拉薩航線過程中,在9800米飛行高度巡航時,右座前風擋玻璃突然脫落,機長頂住高速、低溫、失壓、缺氧、部分設備損壞等一系列危險因素的考驗成功迫降,堪稱「世界級」的奇蹟。
  • 挑戰萬米高空 葉晨光創造華人高空跳傘紀錄
    奧圖科技CEO葉晨光,與媒體同仁一同分享「HALO萬米高空跳傘」的成績和付出。   葉晨光是國內一家高科技公司的創始人。葉晨光擁有通信工程專業本科和藝術傳播碩士學位,斯坦福 MBA 在讀,同時也是美國跳傘協會會員、中國極限挑戰運動員。   談到自己怎樣喜歡上跳傘葉晨光表示自己深受谷歌副總裁 Alan Eustace的鼓舞,認為可以通過後天的努力及科學的訓練方法,在自己喜歡的跳傘運動上立下更高的目標,取得突破。Alan Eustace 在2014年從四萬多米的太空邊緣一躍而下,創下太空跳傘最度紀錄。
  •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我國風能資源儲量與分布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09年01月15日   風能
  • 中國排名世界第一!看中國風力發電有多強?到底什麼是風力發電?
    隨著環境汙染問題更加嚴重,全球環境壓力的巨增,風能作為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不僅如此,風電的儲存量極大,全球可利用的風能為2×10^7MW,比地球上可開發利用的水能總量還要大10倍。
  • 2015年太陽能風能資源大盤點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CFP\  風能篇  風速正常稍偏小 風能資源接近常年均值  「利用全國氣象臺站2004年至2015年地面觀測資料,我們統計分析了2015年我國陸地10米高度的風速特徵,全國地面10米高度年平均風速較近十年(2004年至2013
  • 新技術讓風能發電效率倍增
    原標題:新技術讓風能發電效率倍增  科技日報訊 (記者李禾)深圳邦忠風力發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新型斜軸風力發電機」技術日前在北京通過了科技成果評價。該技術是根據深圳邦忠創立的「風能推力和阻力都能發電原理」研製而成,其發電效率是同功率水平軸機組的3倍以上,技術水平達國內領先。
  • 萬米高空俯瞰中國,世界看到了什麼
    【國際銳評】萬米高空俯瞰中國,世界看到了什麼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皮特·鮑泰利(圖片提供:論壇官方攝影)為期兩天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星期天(16日)在北京舉行。來自中外企業界、學界和政府機構約800名嘉賓為中國新時代的改革開放出謀劃策。曾任世界銀行駐中國首席代表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教授皮特·鮑泰利坦言:「我已有20多年不在中國工作,我的看法就像從一萬米高空上看中國,就是(提供)一個國際視角。」當中國改革開放歷經40年,今天面對逆全球化、貿易保護主義勢力抬頭,身處不確定、不穩定的國際大環境,這樣的視角與思考維度確有必要。
  • 葉晨光3萬英尺高空跳傘成功 終極目標是登月
    葉晨光3萬英尺高空跳傘成功 終極目標是登月 2016-06-01 10:43:27>   京華時報訊(記者劉旭輝)5月29日,中國籍80後極限愛好者葉晨光在美國加州戴維斯機場成功完成了30000英尺(9144米)高空
  • 中國將推太空觀光:花50萬上4萬米高空看風景
    日前,多位國內知名航天專家聚首北京航天城,參加「太空邊緣觀光項目」總體設計方案研討會,中國民間的太空觀光時代即將到來。中科院院士、原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指出,該項目技術方案具備可行性,是實現太空觀光飛行中相對穩妥、安全、經濟的辦法。
  • 澳洲新能源公司發明人造吹蝕穴技術,利用「潮噴」發電
    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從海水蓄能發電球,到可列印光伏板,科學家們正在嘔心瀝血的尋找新的可再生清潔能源或者提高現有清潔能源的效率。近日,澳大利亞海潮能源公司Wave Swell Energy宣布,正式啟動一種使用全新技術的海潮發電項目,即「人造吹蝕穴」技術。吹蝕穴是一種奇特的地質景觀。當海浪湧入海蝕洞時,洞內壓力提升會使空氣和海水從洞口噴出,產生一股十分壯觀的噴柱。
  • 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撰文:風能科學的三個巨大挑戰
    6、第三大挑戰:將風電場融合到未來電網中的系統科學 7、風能科學學科集成的作用 風能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和開發,已經成為一種主流能源。此外,隨著出力波動變化的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設施的增加,新的挑戰浮出水面,這涉及長期的發電能力和系統的短期平衡,這兩者對於維持未來的電網系統穩定性和可靠性至關重要。未來,風能在三分之一以上的電力消耗,並且當地風電的瞬時出力水平可能超過當地電力需求的100%,這將要求我們思考發展模式,管理未來的電網系統。
  • 數據帝扒天氣:8級大風能吹跑瘦子嗎?
    4級風能用捲起紙片或者搖晃樹枝來刷存在感,5級風能晃動有葉的小樹,而在6級大風裡撐傘就有點困難了。風力表上最大風速是17級以上,沒有18級,也沒有19級,更沒有20級……就像是圍棋選手最高級別是九段,沒有十段,也沒有十一段。目前,地球上跑得最快的人——博爾特,創造了9.58秒的百米紀錄,對應的平均速度是10.4米/秒,這是快到6級風的水平。
  • 波浪能發電在中國的商業化之路
    西風帶內的風由西往東吹,途經整個大洋,能造出很長的波浪,所以大洋東側的波浪能比西側要好得多。  縱觀全球,處在大西洋東側的英國、西班牙、挪威、南非,太平洋東側的美國、加拿大、智利,印度洋東側的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國成為波浪能得天獨厚的獲益者,而且這些國家的定向風也常年保持穩定。這些區域是波浪能資源最好的地區,所以其發電成本也比較低,它們研究的主攻方向多為大規模併網發電。
  • 讀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尋找我國風能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
    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今天我們來讀一讀「中國風能資源分布圖」,來探尋我國風能資源的分布規律及其成因所謂「風」是指大氣的水平運動,在運動方向上風總是從高壓吹向低壓,風能的最終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能,地球上有些區域風能資源十分豐富,比如受低緯信風帶、盛行西風帶和極地東風帶控制的地區,往往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因此,影響一個地區風能資源強弱的首要因素就是當地「風力」的大小,也就是一年中颳風日數的多少以及強勁與否,比如歐洲西部地區,常年受到盛行西風帶控制,風能資源十分豐富,其中荷蘭就是典型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