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常規潛艇的作戰潛深都在300~500米之間,核潛艇也在700米以內。很少有潛艇能夠突破這個數據,下潛深度指的是潛艇在水下的活動深度,除了作戰潛深外,還有最大潛深這一數值。但是,各國都是將作戰深度列為潛艇的最大數值。其中,中國海軍現役的093型核潛艇及其改進型,作戰潛深也在500米左右。
與之相比,有研究論文顯示,美國海軍的海狼級核潛艇理論上能達到1000米,最大潛深更是可以超過1200米。
對於這組數據,許多人會認為這是中國核潛艇技術與美國核潛艇技術存在著十分明顯的優劣,畢竟二者的潛深相差了一半。而從潛深不足這一角度,網友又認為,這是中國耐壓殼體和鋼材屈服度等諸多因素組成。然而,這樣的說法只是佔到了一少部分,更多部分,其實還是因為各國的核潛艇發展思路在冷戰和冷戰後,發生了巨大變化,海狼級和093型,恰恰是這一巨大變化的典型代表。
海狼級核潛艇誕生在冷戰時期,那時各國強調的是"潛艇大潛深作戰"思路。在這個思路下,美蘇兩大軍事強國在當時研發的核潛艇,無一例外都是極大潛深。那時,反潛手段和反潛武器的潛深打擊設定信息並不完美,反潛魚雷還無法靈活調整自己的攻擊潛深信息,使得潛深越大的核潛艇,反而擁有更強的戰力。但是,到了科技進步的現代,以中國魚-10,美國Mk-46 mod7之類的先進反潛魚雷,可以靈活打擊潛深1200米以內的水中目標,核潛艇在此時所謂的"大潛深作戰理論",也就毫無優勢可言了。
在大縱深作戰理論的概念褪色之後,各國潛艇開始調整發展路線。一方面,研發高潛深無人潛艇,由核潛艇攜帶釋放,在戰時起到偵察,警戒乃至攻擊的作用。另一方面,強化有人核潛艇的指揮自動化系統,擴展有人核潛艇的AI水平,豐富有人核潛艇的任務模塊配置。在如此路線的引導下,中國海軍的093型核潛艇在改進型的批次中,已經具備了上述能力。在如此優勢的抵消乃至趕超下,海狼級核潛艇的劣勢反而進一步開始顯現。
實際上,海狼級核潛艇作為一款1997年服役的核潛艇,各項性能已經難以再滿足當下美國海軍的需求。當時,海狼級核潛艇的總要作戰對象是蟄伏在北大西洋海域內的蘇軍戰略核潛艇及為它護航的反潛核潛艇。但隨著蘇軍的覆滅以及俄羅斯更新核潛艇陣容,使得海狼級核潛艇的效能開始下降。另外,由於設計研發團隊早早的解散,海狼級核潛艇目前已經喪失了修改結構部分來升級的能力,只能最大程度的擴展潛艇中央計算機的性能來提高戰力,對於新式聲吶及聲吶反潛作戰系統的增加,是毫無任何辦法的。
當然,海狼級核潛艇也有著自己的獨特絕技,那就是它的靜音水平非常高。據美國海軍和媒體給出的數據,海狼級核潛艇的噪音數值基本維持在110分貝以下,少數海域才會超過150分貝。而中國海軍的093改進型核潛艇雖然有著,武器性能強,AI程度高,但是綜合噪音數值在130分貝左右,在特殊海域時的噪音數值,更是高於海狼級核潛艇。所以,從這些方面來看,海狼級核潛艇與093改進型核潛艇相比,是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