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立場,有溫度,有力量!這裡是南方關注」
東風-41什麼的亮相基本上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這次的重點則是東風-17的出現,
和東風-17比起來,東風-41甚至顯得都顯得不那麼「光輝」了。
這麼說吧,外行看東風41,內行看東風17,東風17是薩德系統也只能幹瞪眼的飛彈,哦不,是眨眼就看不見的飛彈。東風17的出現,無論是薩德還是陸基宙斯盾,抑或是漫山遍野的盾艦,想攔都攔截不了。東風17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是將「科幻武器」拉入現實。
如果單看東風-17的外形,我們發現這枚飛彈的再入器是一個不規則的空氣動力學構成體。這也就是東風-17的真身了。妥妥的是典型的中程飛彈的配置,再入器後面是一枚中程飛彈的推進系統。
雖然東風-17是一個「混雜」的武器系統,但要注意的是,
這是世界上第一種公開亮相的超高音速滑翔器。也是目前資料所顯示的世界上第一種進入服役狀態的高超音速武器。從2014年開始國外就開始不斷的提到中國在進行高超音速武器試驗。至今實際上也僅僅只有五年的時間。
目前關於東風17到底是使用「水漂」彈道還是簡單滑翔體還並不能確定,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東風17不再使用傳統飛彈、炮彈的旋成體彈頭(也就是我們一般看到的「對稱」的「圓筒形」彈頭)而是使用滑翔體彈頭。在亞軌道高度可以多次變軌,讓強敵無法攔截。
目前強敵對空攔截(主要指海軍)是標準-3飛彈,可以攔截亞軌道準太空高度的飛彈,但一方是下降高度,不斷利用動能和重力勢能獲得更大的能量,另一方是靠著推力強頂,顯然下降高度的一方在機動性能上更佔優勢。而且使用乘波體設計的東風17在高空下降的過程中突破熱障層狀態顯然比傳統旋成體結構的標準系列更有優勢。
傳統認為,
飛機、飛彈越「尖」,飛得越快,就像第二代噴氣式戰機,一個個都很「尖銳」一樣。但是傳統戰機最快也不過是3倍音速,對於高超音速武器而言,動輒10倍20倍音速的高速下,過於「尖薄」的結構很容易被高溫融化,彈體結構受損,乃至整個解體破碎。
從央視俯視角度結構來看,與傳統飛彈彈頭不同,東風17的彈頭比例遠比與之尺寸相似的東風15、16、21等飛彈的彈頭尺寸大得多,比例也要高很多,也就是說,東風17在彈頭脫離後的射程將會比傳統彈頭遠很多。一般認為彈道飛彈在上升段容易被識別,機動性較差,也是各國研製遠程反飛彈頭的基礎,以前出現了壓低彈道等方式減少整體飛行時間和上升段時間的「玩法」。但是這些傳統方式並不能起到決定性的優勢,只能是在攻防雙方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較量中暫且佔據優勢。
如果說遼寧號航母和東風-41飛彈是現在階段的國之重器,那麼東風-17則是打贏未來戰爭的殺手鐧。我們一點點來分析這件武器:
東風-41是一種傳統的洲際彈道飛彈,其技術和原理實際上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完全定型了。目前任何國家發展遠程/洲際彈道飛彈實際上是通過技術的改進(注意不是技術的突破)來提高彈道飛彈的射程、精度和載荷。現在可以說
傳統的彈道飛彈已經是達到了技術上的天花板,在未來很有用但並不可能再有技術上翻天覆地的技術突破。
而高超音速飛行器則不同,這是一種可以高速在大氣層內機動飛行的武器系統,其彈道並不像彈道飛彈一樣單一,完全可以做到在一定範圍和區域內的指東打西。其進入大氣層後飛行速度可以長時間保持在10馬赫左右,可以機動飛行1400公裡對目標進行打擊。
而目前世界各個國家對高超音速飛行器的防禦力全都為0。這是一個真正可以在作戰範圍內刺穿任何防禦體系的利器!東風-17針對於移動的航母、固定的軍事基地、以及深埋於地下的飛彈發射井等重點軍事目標的打擊效率極高。東風-17的出現,將戰爭的形式真正升級到了高超音速打擊的等級內。
這是比核武器更有威懾力的武器,同時東風-17的出現將導致傳統的大量現在的高科技武器失去真正的作戰意義。例如目前的「五代機」和航母,在傳統意義上講五代機和航母是目前最具戰鬥效率的武器系統,前者實施了「我去打你而你不知道我來了」的精確打擊思路。而後者則大大的擴展了空中武器投射的範圍。
但在高超音速武器面前,五代機和航母的優勢幾乎沒有了。高超音速武器的概念叫做「我來打你,你反應不過來,只能挨打!」
10馬赫的飛行速度相當於一秒三公裡的距離,東風-17飛行高度大約距地60公裡高度,飛過一個薩德飛彈防禦基地的防禦範圍僅僅需要不到18秒,這段時間內飛彈防禦系統的雷達開機自檢都不能完成。往大處說,這是未來高超音速武器將會徹底的改變戰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