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央視展示了兩款新型高超聲速飛行器的模型。這兩款飛行器與東風17的結構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說是另一種完全不同高超聲速武器。
經過查找,在央視之前的報導中到了這兩種飛行器實驗的相關視頻。2018年9月21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科研人員使用浮空器(高空氣球)搭載著比例各異的飛行器模型上升至預定高度。
到達指定高度與相關區域後,按照計算好的時間順序,將D18-1S、D18-2S、D18-3S分別釋放,進行了相關實驗。當時的實驗很成功,科研人員順利回收飛行器以及相關數據。
看到這個圖片不禁讓很多網友聯想起一種恐怖的大殺器,"上帝之杖"!上帝之杖是一種天基動能武器,最早源於美國的"全球大戰計劃",由顆低軌道衛星組成,其中一顆為武器發射裝置,在發射衛星內部儲存著鎢或鈾製成的金屬棒。
當"上帝之杖"在太空發射後,直徑0.3米長6.1米的金屬棒會飛速地向地面衝來,最終以接近4萬公裡每小時的速度撞向地面,在金屬棒與地面接觸的瞬間會產生巨大的衝擊波傷害,如果將其量化,衝擊波傷害與一顆12萬噸當量戰術核彈的爆炸衝擊波無異。
不過遺憾的是,"權杖"的製作工藝與"上帝之杖"在太空的維護費用的問題始終無法解決,這個項目也就不了了之。不過此次央視再次曝光這項實驗,不僅給人以無限的遐想:難道中國重啟了該項計劃?有網友甚至連名字都起好了:"社會主義之杵",
實際上這並不是什麼天基動能實驗,就是一次很正常的高超音速飛行器實驗。在2018年的那場試驗中,我國一共實驗了三種寬域飛行器,所謂的寬域不是指機動範圍的寬,而是指速度域的範圍。
飛行器可以調節自身氣動效率,在高速時快速突防;在低速時可以利用自身的彈道,既可以躲避來襲飛彈攔截也可以精確打擊。
根據此次央視展示的模型顯示,D18-1S採用單垂尾的氣動布局,彈翼十分寬大,相較於東風17,除了乘波體結構以外,其餘的二者就沒有什麼相似之處了。
D18-3S與D18-1S主體了基本相同,不過D18-3S採用雙垂尾布局,兩個飛行器互為對照組實驗。
與D18-1S一同出現的還有它的衍生版D18-2S。雖然從命名上判斷後者應該是前者的衍生版本,但實際上二者大相逕庭。D18-2S的主彈體呈錐形,沒有彈翼。在彈體的正上方有一個不規則的缺口,如果這個缺口並非人為損壞的話,那應該是一個用於精確打擊的光學探測窗口。
事實上央視的圖片並沒有展示全面,真正的D18-2S採用的是懸臂式上單翼布局,彈翼與主彈體通過懸掛結構箱梁連接,十分像一架滑翔式的飛機。
雖然其造型奇特,但是它卻是三個飛行器中最重要一個。通過圖片可以看到,D18-2S的機翼採用後掠翼結構,以高分子複合材料為機身主體製造,而D18-1S與D18-3S則普通的航空鋁合金材料。總體來看,很明顯D18-2S有更高的速度,需要承擔更大的熱量,重要等級更高。
總的來看,三種寬域飛行器各具特色。如今央視再次展示它們的模型,說明他們已經是上一代技術或者是落選方案。不論如何,相關的技術資料以及實驗數據已經掌握在手,未來研製更先進的飛行器也將更有底氣。
編輯: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