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棲動物或走向滅絕:將重蹈恐龍滅亡之路

2020-12-03 中國青年網

  達爾文蛙:達爾文蛙以其發現者、進化論奠基人達爾文命名。雄性達爾文蛙也許是自然界最溫情的父親,它們將自己的蝌蚪含在喉嚨中孵化,直到從嘴中吐出年幼的小青蛙。

  蠑螈:在兩棲動物中,只有蠑螈永遠保持童顏。從幼年起,它們就不再生長,在其一生中都保留有蝌蚪狀脊鰭,腦後有凸出的羽狀腮。

  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7月16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從亞馬遜雨林到世界各地公園,全球大約有7000種青蛙、蟾蜍及火蜥蜴、蚓螈等兩棲動物。這些迷人的動物曾經與恐龍生活於一個時代,並幸運地存活下來一直繁衍至今。然而,近年來青蛙等兩棲動物的種類和數量都在大幅下降。一些專家認為,青蛙等兩棲動物或將重蹈恐龍的滅亡之路,大多數種類將可能很快走向滅絕。

  在遠古的恐龍時代,青蛙等兩棲動物曾經與恐龍共同生活於這個世界上。它們比恐龍幸運,存活了下來並進化繁衍出各種生存的本領。儘管它們在努力適應這個世界的巨大變化,但它們對周圍的變化極其敏感。每一種兩棲動物都在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進化著,它們進化出與眾不同的迷人外觀和獨特的生存本領。比如,有的進化成劇毒殺手,其毒液足以讓100個人喪命;墨西哥蠑螈從來不會長大。

  大冠蠑螈:在歐洲,大冠蠑螈數量急劇下降。在繁育季節,它們的冠部會增大;此外它們還會改變自己的身體形狀。所有這一切都是為了給潛在的交配對象一個好印象。

  中國大鯢:中國大鯢俗稱娃娃魚,它們喜歡生活於清澈、低溫的水域中。中國大鯢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兩棲動物之一,最長可達1.8米。

  大多數兩棲動物在一生中體形會產生極大的變化。比如,青蛙從蝌蚪時期起,一生中各個時期身體的形狀和大小完全不一樣。此外,兩棲動物是半水棲的,它們的可滲透性的皮膚必須時刻保持潮溼。它們非常怕失去水分,因此對於一些種類,棲息地或當地氣候的極小變化都可能是致命的。

  目前,全球青蛙的種類和數量都在不斷減少,一些本地種類甚至已經滅絕。在許多地方,青蛙種類和數量的下降速度每年都在增加。科學家們知道青蛙對於地球的重要性,全球範圍內為了保護青蛙等兩棲動物以及防止它們的滅絕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如加大保護力度、進行人工繁殖等。然而,要想提高公眾對青蛙的保護意識,並非易事。與其它更瀕危物種相比,青蛙等兩棲動物並不會引起普通民眾的重視。幸運的是,已出現許多動物保護組織在積極倡導對青蛙的保護,如醜陋動物欣賞協會等。

  的的喀喀湖水蛙:這種兩棲動物只發現於南美的的的喀喀湖中。在進化過程中,它們的肺活量不斷下降,因此它們的皮膚皺摺也能夠幫助呼吸。研究發現,的的喀喀湖水蛙會在湖底做「伏地挺身」以增大流經皮膚的水流,從而獲得更多的氧氣。

  金毒鏢蛙:這是一種顏色亮麗、卻可以致命的兩棲動物。這種蛙皮膚中的毒液量足以殺死100個人。

  造成青蛙種類和數量下降的原因很多。目前,地球的兩棲動物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存威脅,如疾病、交易、物種入侵、棲息地破壞、汙染、氣候變化等。

  1. 疾病

  對於蛙類來說,壺菌病是一種毀滅性疾病,它可以導致地球上所有兩棲動物滅亡。這是一種由壺菌引起的致命性皮膚病,其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被感染的兩棲動物在全球範圍內的運輸。近期一項研究成果表明,自從壺菌被發現以來,已在56個國家520種兩棲動物身上發現過。目前,除了南極洲外,其它大洲都存在壺菌。它造成了至少200種兩棲動物數量大幅下降或完全滅絕。

  2. 交易

  全球化交易也對兩棲動物的長期生存構成巨大威脅。人們買賣青蛙用於寵物餵養、科學解剖、充當誘餌甚至烹製美食。同時,全球化交易也造成壺菌病的廣泛傳播。

  3. 物種入侵

  當青蛙被運輸到一個新的地方,它們有可能被故意或意外放生。這些物種開始適應新環境,繁衍並定居下來。它們會捕食當地其它物種,破壞當地的食物鏈,並傳播被感染的病菌。一個著名的案例發生於1935年。當時,原產於中南美洲的蔗蟾蜍被引入到澳大利亞來對付田裡的害蟲。然而,由於沒有天敵,蔗蟾蜍在澳大利亞泛濫成災,它們的毒液甚至殺死了許多本來以青蛙為食的當地動物。因此,蔗蟾蜍最後變成了當地的一大公害,人們又不得不反過來對付它們。

  4. 棲息地破壞

  棲息地被破壞是造成兩棲動物數量下降的最大威脅之一。人類的大規模開發,既是改造自然,其實也是破壞自然,如建房、修路、伐木、築壩、開河等嚴重破壞了兩棲動物的天然棲息地。在英國,每年成千上萬的蟾蜍死於冬眠之後返回棲息地的路上。

  5. 汙染

  兩棲動物的可滲透性皮膚吸收性很強,極易受到汙染物和殺蟲劑的侵害。用於保護農作物的殺蟲劑,其化學成份會滲透到河水中並汙染水質和兩棲動物所吃的食物。此外,殺蟲劑還會破壞青蛙的天然防護層,讓它們更容易被感染。

  6. 氣候變化

  兩棲動物需要潮溼的氣候進行生殖繁衍,因此它們對棲息地的氣候變化極為敏感。山區蛙類正在受到氣候變暖的極大威脅。在熱帶山區,許多兩棲動物生活於雲霧林中。全球氣候變暖導致雲層升高。如果雲層再升高几百米,兩棲動物的棲息地被暴曬,許多生活於山頂的蛙類將無法生存。此外,科學家們還發現,雨林的氣候變化也為壺菌的生存提供了更為理想的環境。

  上述的幾大威脅會讓你似乎看到恐龍滅絕前的景象。兩棲動物物種的不斷滅絕也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它們對我們人類的健康、環境和文化都是極端重要的。首先是健康,大約60%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都是在青蛙身上開展實驗和研究的;其次是環境,青蛙和其它兩棲動物幾乎可以為所有食肉動物提供食物來源;蝌蚪可以食用藻類,從而讓河道更清潔。(彬彬)

相關焦點

  • 真實版《寂靜的春天》|人類是將兩棲動物推向滅絕的最後那隻手嗎
    根據《自然》雜誌發表的報告稱,地球上超過41%的兩棲動物正瀕臨滅絕。到2018年,兩棲類動物的數量將比現在減少一半,包括青蛙在內的兩棲動物很有可能重蹈恐龍的滅亡之路。你可能想不到,現在瀕臨滅絕的兩棲類動物比恐龍的歷史還要悠久。當地球上的大陸還是一整塊的時候(泛大陸),兩棲類就已經出現了。隨著泛大陸的分裂與飄移,它們的足跡幾乎遍布除南極大陸外的各個地方。
  • 方舟生存進化即將迎來末日危機,恐龍世界將走向滅亡?
    方舟生存進化即將迎來末日危機,恐龍世界將走向滅亡?作為方舟資深玩家,小編也是最近得知了一個新消息,《方舟:生存進化》將於下月開啟全新的DLC「滅絕」。恐龍肆意行走於人類文明的建築之中,整個世界的都變得不再生機盎然,植物腐敗,世界開始變得寒冷,天空中飛行著未知的飛行生物,霸王龍在龐大無比的怪物面前都瑟瑟發抖。
  •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人類會不會重蹈它們的覆轍?
    主要是由於小行星撞擊地球,隨後帶來的巨大灰塵,阻礙了地球的生命循環系統,從而導致了恐龍家族的滅亡,但是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撞擊後形成的噴射雲覆蓋了整個天空,使得地球變得灰暗又寒冷,長達幾百萬年的昏暗,導致植物無法完成光合作用,倖存下來的食草恐龍無法得到充足的食物。當時最大的恐龍阿拉莫龍,一天就能吃掉一噸樹葉,他們的死亡讓肉食恐龍失去了食物來源,食物鏈的斷裂使得恐龍走向了最終的滅絕。
  •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人類會不會重蹈它們的覆轍?
    ,從而導致了恐龍家族的滅亡,但是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撞擊後形成的噴射雲覆蓋了整個天空,使得地球變得灰暗又寒冷,長達幾百萬年的昏暗,導致植物無法完成光合作用,倖存下來的食草恐龍無法得到充足的食物。 當時最大的恐龍阿拉莫龍,一天就能吃掉一噸樹葉,他們的死亡讓肉食恐龍失去了食物來源,食物鏈的斷裂使得恐龍走向了最終的滅絕。
  • 火山爆發導致恐龍滅絕?美科學家:隕石撞擊才是真相
    恐龍到底是怎麼滅絕的?對此科學家們一直爭論不休。目前流行著兩種關於恐龍滅絕的說法。第一種是,天外隕石撞擊了地球,才導致了恐龍的滅絕。而這顆隕石直徑為10公裡左右,其撞擊形成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的直徑為180公裡(在墨西哥灣保留了一部分隕石坑)。
  • 6500萬年前物種沒有大滅絕,恐龍會進化成什麼?專家有個大膽猜測
    這次大撞擊引起了地球上火山的急劇反應,大面積持續噴發巖漿,地球的溫度在短時間內快速上升,這樣惡劣的氣候變化,讓當時地球上的霸主——恐龍,相當的痛苦,直接走向了滅絕的道路。 我們回溯生物發展進化史就會發現,恐龍其實是生命進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它們是由兩棲動物到爬行動物進化的一個關鍵階段,是動物由水中生活開始走向陸地和空中的探索者,是地球上出現哺乳動物的前奏
  • 是什麼原因引發了恐龍時代的滅亡?
    有一些研究者在對恐龍時代滅亡的原因展開一番探索之後指出,這種曾經地球的統治者之所以會走向滅亡,是因為彗星撞擊了地球,在這種撞擊中,導致了恐龍時代的滅亡。研究者還對此設置了一些場景,我們可以通過研究者的推測了解到,在一處死水灘周圍,圍繞著一大群大鵝龍在那裡覓食飲水。看似當時非常安靜又平和,但是這時候大鵝龍並沒有發現危險正在朝它們靠近。
  • 科學家: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
    科學家們預測,人類未來的結局只有兩種,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開啟「星際移民」。地球曾經經歷過五次生物大滅絕事件,主要跟地球環境變化因素有關係。在地球過去的數十億年的時間裡,不管是地球大陸的分裂,或者是地球氧含量的變化,又或者是太陽活動改變了地球溫度,都會讓地球環境發生惡化。地球為什麼會出現生命?
  • 科學家: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
    科學家們預測,人類未來的結局只有兩種,要麼走向滅亡,要麼走向宇宙,開啟「星際移民」。但是地球的環境不可能永遠適宜,隨著地球溫度和環境的變化,未來很可能就會出現第六次生物大滅絕事件。恐龍曾經是地球的霸主,但是在6500萬年前就滅絕了。
  • 恐龍沒有全部滅絕?這些常見動物,極有可能是恐龍進化來的!
    在白堊紀時期恐龍統治的時代,它們的體型非常龐大,佔據了整個食物鏈的90%以上,那麼恐龍滅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是否真的是小行星撞擊所導致的結果呢?整個恐龍家族瞬間毀於一旦,為什麼沒有留存下來的恐龍呢?其實在當時恐龍生存的白堊紀晚期,除了恐龍之外已經出現了一些簡單的哺乳動物,它們有的一些被保存了下來,沒有徹底的走向滅絕。
  • 若無這次大滅絕,哺乳類或提前1.5億年統治地球,就沒恐龍的事了
    另一支叫蜥形動物(Sauropsida),即以恐龍、鱷魚和鳥類為主幹,包括龜鱉、蜥蜴和蛇在內的這一分支。二疊紀:合弓動物搶先取得優勢地位合弓類與蜥型類在距今3.1-3.2萬年前的石炭紀晚期差不多同時出現。進入二疊紀,隨著兩棲動物不可避免地走向衰敗,合弓類與蜥型類的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 如果6500萬年前沒有恐龍滅絕的發生,後來恐龍會進化成什麼樣?
    當我們知道了這個事實之後,有人又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如果6500萬年前沒有小行星撞擊地球,恐龍就不會滅絕,它們後來會進化成什麼樣?前面我們說了,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哺乳動物無法成長崛起,後面大概率也不會有人類的誕生。如果人類沒有誕生在地球上,那麼現在還會有智慧生命的存在嗎?如果有,那又會是什麼樣的智慧生命?跟恐龍有關嗎?
  • 曾經站在食物鏈頂端的海洋霸主巨齒鯊,為何還會走向滅絕?
    今天要說的不是世界末日,而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那就是曾經的海洋霸主巨齒鯊,卻突然滅絕了,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在地球漫長的歷史中,無數的物種出現然後又消失了,而人類出現距今也只有幾百萬年的時間,沒有人能夠知道萬事萬物的最後結局。縱觀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依靠科技發展就能夠長久生存的認識或許是錯誤的,無數生物的離開已經給人類敲響了警鐘。
  • 恐龍滅絕並非小行星撞擊?歷史可能重演,第6次物種滅絕正在進行
    沒有了陽光就沒有了溫度,植物也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所以那些殘存的食草動物開始慢慢滅絕,食草動物的滅絕導致整個食物鏈崩塌,食肉動物也開始走向滅亡。更恐怖的是,由於冷空氣向上碰到雲層,還會和雲層中的有害氣體結合形成大量的酸雨,對地球表面造成二次損害。在這長達100年的黑暗籠罩之下,可以說除了深海中的魚類有機率存活之外,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都沒有存活的可能性。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各個生物之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兩棲動物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青蛙就是最為重要的兩棲動物,但是從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全世界的兩棲動物開始走向大規模的滅絕,原本大家以為是受到了
  •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
    生物界的殺手:滅絕了290種兩棲動物,至今無法阻擋大家都知道,地球上面各個生物之間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兩棲動物也是整個生態系統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我們日常生活當中比較常見的青蛙就是最為重要的兩棲動物
  • 李耀煌新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獲著作權證
    7月8日,國家版權局發布公告,給我市李耀煌原創完成的科學著作《揭開恐龍大滅絕之謎》頒發著作權證。這是李耀煌繼《長成於海洋的山的年輪》《地球古海蝕地貌研究》《探秘古海岸》後獲得的第四張著作權證。
  • 恐龍滅絕的真實原因?科學家給出答案,「小行星撞擊說」遭駁斥
    沒有了陽光就沒有了溫度,植物也無法進行光合作用,所以那些殘存的食草動物開始慢慢滅絕,食草動物的滅絕導致整個食物鏈崩塌,食肉動物也開始走向滅亡。更恐怖的是,由於冷空氣向上碰到雲層,還會和雲層中的有害氣體結合形成大量的酸雨,對地球表面造成二次損害。在這長達100年的黑暗籠罩之下,可以說除了深海中的魚類有機率存活之外,地球上的其他物種都沒有存活的可能性。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在地球生命的進化過程中,遵循「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海生到陸生」的原則進化,就動物而言,從海生無脊椎動物、魚類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發展到哺乳動物。    恐龍  地球生命在演化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會造成大規模的生物滅絕。
  • 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滅絕,你知道撞擊點在哪裡嗎?
    在地球生命的進化過程中,遵循「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等到高等、從海生到陸生」的進化原則,就動物而言,從海生無脊椎動物、魚類動物、兩棲動物、爬行動物,發展到哺乳動物。    恐龍  地球生命在演化過程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由於自然地理環境的變化,會造成大規模的生物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