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
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俐娜
因病醫治無效在武漢逝世
享年80歲
幾十年來
張俐娜初心不改
在多數同齡人
已安享膝下承歡之樂時
她憑藉著對科研的一腔熱血
和報效國家的使命感
依舊奮戰在科研一線
並通過自己的努力
獲得了一項又一項科研突破
為我國「綠色化學」的發展
勾勒出美好前景
46歲踏入科研領域,成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
1940年8月,張俐娜出生於福建光澤。畢業於清華大學的父親,對她影響極深,讓她從小便養成了愛讀書愛思考的習慣。
讀高中時,張俐娜最喜歡上化學課。雖然不愛笑的化學老師非常嚴格,但課上得很好。張俐娜曾回憶說:「我特別喜歡做實驗,尤其是銀鏡反應實驗。」在試管中,滴入適當比例的規定化學溶液,震蕩、加溫,試管內壁出現一層光亮如鏡的銀。這啟發了少女時代的張俐娜對未知世界的好奇。
1963 年,張俐娜從武漢大學化學系畢業。10年後,她回到母校武漢大學任教。並於201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此後,她一直致力於高分子物理與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在高分子物化、農業化學、環境材料和生物學交叉學科中開始了生物質研究,並逐步成長為在該領域具有國際影響的科學家。
張俐娜
2000年元月,60歲的張俐娜教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資助,開始了與纖維素的死磕。
她發明了一種神奇的溶劑——用尿素、氫氧化鈉和水作為溶劑,預冷至零下12℃,將極難溶解的纖維素放進去,一兩分鐘便化為粘液。
這個成果,被科學家們喻為「神話般故事」,這種神奇而又簡單的水溶劑體系,敲開了纖維素科學基礎研究通往纖維素材料工業的大門。張俐娜因此成為獲得「美國化學會安塞姆·佩恩獎」的第一位中國人。
「要將理論轉化為成果,解決'卡脖子』的難題」
「論文做得再好,基礎研究最終也要為成果轉化服務。」張俐娜院士曾表示,在人才強國戰略背景下,加強自主創新能力顯得尤為重要。中國人勤奮、充滿智慧,在國際上的原始創新性成果卻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率不高。
她說:「科研目標要選準,我們科學家就是要解決被卡脖子的技術難題,圍繞其開展原始創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種潛在的瓶頸,科研成果向產業的轉化才能順暢進行;已經投入的資金,也才不至於因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而浪費掉。」
張俐娜指導研究生
為了讓湖北由科教大省變成科技強省,張俐娜曾提出建議:一定要加快政產學研「實打實」的結合,只有這樣才能促成科技成果在本地快速轉化。
「科研挑戰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成就感」
「我從事這項研究,是有強烈的使命感。我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黃土地上,所以我們只有一條路,就是盡我們所能建設好這個國家」。張俐娜這句話道出了自己作為科學家夜以繼日工作的強大精神動力。也正是這種對國家民族的使命感,激勵她戰勝一個個困難,不斷攀登科學高峰。
張俐娜
2011年,在當選院士後,有不少企業要給張俐娜報酬跟她合作建站,但張俐娜選擇了拒絕。她說:「我們平時做科研已經夠忙的了,哪裡有時間去應付這些。」
在張俐娜看來,真正的化學家應該致力於探索新的科學規律和創造新的物質。她在接受採訪時曾說:「科研挑戰帶給我前所未有的激情和成就感,這激勵著我幾十年如一日地耕耘在科研這塊沃土上。」
感謝您
為中國的科研事業貢獻力量
激勵後人不斷奮進
沉痛哀悼!
來源:長江日報、綠色化學之家、DT新材料、澎湃新聞
來源:肇慶發布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news@ersanl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