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在北京動物園遊玩的遊客發現,位於小熊貓館東側的一個全新獸舍小型食肉動物館正式亮相,沙狐、黑背胡狼、細尾獴等9種18隻小型食肉動物完成入住。在「十一」前,11種動物24隻將全部完成入住,屆時遊客還能看到在動物園多年未見的小型食肉動物——貉。
今天上午,記者來到這個佔地570平方米、場館面積258平方米的小型食肉動物館。場館共有11個隔間,面積從20多平方米到30多平方米不等,其中的9個空間已有18隻小動物入住其中。黃喉貂愛攀爬,在一個架在半空中的鐵質通道上玩了半天,最後玩累了趴在上面眯了一覺;沙狐對新家還有點兒不適應,屁股朝外趴在木製獸舍的旮旯裡縮成一團;赤狐比較「心大」,適應能力也最好,可以自在地溜達,甚至可以隔著玻璃跟遊客面對面……新建成的場館也吸引了大量遊客駐足,大人們仔細閱讀著獸舍上張貼的動物簡介,孩子們則隔著玻璃努力尋找小動物們的身影。
北京動物園飼養隊副隊長張軼卓介紹,在這個全新建成的場館裡,將有黃喉貂、沙狐、赤狐、黑背胡狼、細尾獴、花面狸、南浣熊、浣熊、藍狐、 貉和銀狐等11種24隻動物入住。「這些小型食肉動物當中,有的是原來分散飼養,有的是多年沒養又重新引進的。」張軼卓說,七八年前,貉這種小型食肉動物在北京動物園曾經飼養過,本次新建獸舍後再次展示。而在已經入住的動物當中,黃喉貂則只有北京動物園才有。張軼卓說,小型食肉動物館的所在地原來是一塊空地,為了能讓這類小型食肉動物集中飼養,讓遊客能對食肉目動物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感知,才建起了這個場館。
這11種動物來自「五湖四海」,赤狐是歐亞大陸才有的動物,黑背胡狼來自非洲,貉曾經主要分布在東亞。為了還原這些動物原本的生存環境,在打造新獸舍的過程中,北京動物園不僅為它們搭建了獸舍,還按照它們原產地的生存環境進行了「裝修」,打造了森林、荒漠、溫帶草原、丘陵、熱帶雨林等八大類自然環境,共計30多種植被。沙狐來自沙漠,它的「房間」裡就幾乎看不到植被;黑背胡狼來自非洲,它的「房間」裡種植了很多灌木。除了生存環境,新獸舍還充分考慮了動物們的生活習性,黃喉貂愛攀爬,所以飼養員為它特製了鐵質爬行通道;銀狐愛挖掘,飼養員就專門鋪設了大量沙土,讓它們想挖就挖;沙狐愛在洞穴裡找食物,飼養員就擺放了管狀取食器,把麵包蟲混著稻草裝在裡面,讓沙狐能自己覓食。「我們就是要盡最大可能保護動物的天性,我們還會專門把食物藏起來,或者不定時餵投。」目前,還有幾隻動物在檢疫期,「十一」前將全部亮相。張軼卓提醒,11種小型食肉動物大多都是清晨和黃昏比較活躍的小動物,建議遊客可以在早上九十點鐘、下午五六點鐘的時候來「探望」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