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照明最初一般使用篝火或者火把,為了增加燃燒的穩定性和易燃性,一般會在火把上沾上一些油脂,比如動物油或者松油之類的。這也漸漸演變成了後來的油燈和蠟燭。
在古代沒有石化工業之前,油燈一般燃燒動物油脂,實際上就是豬,牛,羊的脂肪。當然這屬於比較常規的情況。在一些北歐國家,鯨魚的脂肪也會被用來作為燈油,這也就導致了捕鯨行業的繁榮。18世紀,捕鯨船更是直接在船上安裝煉油爐,現捕現煉,煉出鯨油後直接裝進油桶裡,回到港口就可以出售。
為了提煉油脂,鯨魚曾經被大量捕殺當時歐洲的輕工業已經相對發達了,動物油脂可以說用途不少:既可以用作照明,也可以做潤滑油,皂化以後還能做肥皂。喪心病狂的歐洲人甚至把手伸向了剛剛發現的南極大陸。在19世紀初人類發現南極洲之後,一艘又一艘的船隻前往那裡,捕捉企鵝,煉成企鵝油。
當然動物油算是口味比較清淡的,重口味一點的連人都可以煉油,就比如說古代傳說中的點天燈。據說董卓被呂布戳死以後就被當蠟燭點了,而且歷史上董卓是比較胖的,據說他的人肉蠟燭一直燒了三天三夜。
動物油脂一度是人類重要的燃料來源動物油有幾個明顯的缺點:首先,動物本身就很稀少和珍貴。對於遊牧民族還好說,像我們中華文明這種農耕民族,吃口飯都非常奢侈,一年也就吃幾次肉,哪裡有那麼多動物油脂用來點燈。另外,動物油脂必然有腥味,點起來味道相當難聞。因此實際上我國古代農村普遍使用的是植物油,準確地說應該是豆油。但不管怎麼說,古代貧苦人民肚子裡本來就沒什麼油水,點燈應該是一件相當奢侈的事情,家裡能點起一張油燈,絕對可以算是小康之家了。
在歐洲隨著煤化工的出現,到了十八世紀末總算可以燒得起煤油了。這時候的煤油應該指的是煤焦油。煤焦油的成分主要是苯系物,稠環芳烴,還有吡啶,噻吩之類的。稍微有點化學知識的都知道這些東西味道極端難聞,而且隨便挑一個都是致癌物。因此這時候的煤油燈都是貧苦人民和勞動者使用的。
19世紀常見的煤油燈從19世紀中葉開始,人們從石油中提煉出了C9-C18的產物,這種物質很適合放進煤油燈裡燃燒。由於石油產物中支鏈烷烴較多,芳香環較少。因此無論從氣味還是健康角度都完爆煤焦油。當然由於這種產物最初就是用來替代煤焦油了,因此也就沿用了煤油這個稱呼。也就是說現在我們所說的煤油實際上來源於石油,與煤炭沒有任何關係。到了20世紀,煤油開始進入我國,由於是進口產品,又被稱為洋油,以至於至今我們還經常聽到所謂「洋油箱」之類的名詞。
蜂蠟和白蠟都是古代蠟燭的原料至於蠟燭這個問題,實際上古代人使用的應該是蜂蠟或者蜜蠟。還有一種白蠟,據說是一種昆蟲的分泌物。總體來說單單從原料來看,古代的蠟燭也絕對是奢侈品。在皇宮內院大戶人家應當比較普遍。普通人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應該也能奢侈一把。而一般的寺廟之類的點蠟燭就只能依靠香客的施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