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上方是什麼?在我們的想像中,太陽系中似乎只有幾個大行星,按順序排列開來,最多就是每個行星可能還有幾個天然的衛星在圍繞著它們旋轉。實際上,太空中的東西遠比我們想像中豐富許多。地球除了有1個天然衛星—月亮,還有一千多顆的人造衛星也圍繞著地球在旋轉,近地軌道還有空間站,甚至太空垃圾。
天上遠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單調。除了上述提到的這些,實際上還有近3000個近地天體圍繞著地球在運動,那近地天體又是什麼呢?
近地天體
近地天體(NEO)是其運動軌道和地球軌道有相交,並且有可能撞上地球的小行星、彗星以及流星體。這些天體一般都不是很大,而且距離地球很近。
根據歐洲航天局的調研數據,目前已經編制了20022顆小行星和107顆彗星。並且,還有可能有很多近地天體尚未被人類發現。既然有可能會撞上地球,那麼它們撞上地球的機率是多大呢?會造成多大的威脅呢?
潛在危險物體
事實上,科學家會對這些近地天體的安全性進行評估。近地潛在危險物體被定義為小於0.05天文單位,直徑超過460英尺的太空物體(140米)。若是一個很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那麼當它一到達地球時,就開始接受大氣層的洗禮,小一些的天體一般就直接在大氣中土崩瓦解了,因此它們很難對地球造成很大的災害。
事實上,科學家會對這些近地天體的安全性進行評估。近地潛在危險物體被定義為小於0.05天文單位,直徑超過460英尺的太空物體(140米)。若是一個很小的天體撞擊了地球,那麼當它一到達地球時,就開始接受大氣層的洗禮,小一些的天體一般就直接在大氣中土崩瓦解了,因此它們很難對地球造成很大的災害。
小行星由於質量也比較大,因此當行星撞上地球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很嚴重的破壞。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對這些潛在危險物體的識別和預防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比如一個新的高科技望遠鏡很有可能就能幫助科學家發現宇宙中更多的新物種,也更好地檢測近地物體的狀況。
而且不同的研究機構對「潛在危險物體」的判斷就存在不同,比如荷蘭的科學利用先進的人工智慧技術識別出了11個「潛在危險物體」,但是它們別沒有被列入NASA的列表中。
擦肩而過的危險
雖然有很多機構如NASA和歐洲航天局,以及很多大型的天文臺都對近地天體持續觀測,但是仍然還是有漏網之魚。近日,有一顆卡車大小的太空巖石以大約1830英裡的距離從地球上呼嘯而過,這是有史以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而NASA實際上,並沒有預測到這顆行星會衝著地球過來,是直到該小行星以每小時27600英裡的速度飛過地球南半球之後一段時間才被探測到的。
類似小行星
這種「類似小行星」由於質量較小,當它們直接衝向地球的時候,在大氣中就會解體。 但是對這些天體的觀測仍然極具重要性,畢竟潛在的危險物體可能會帶來難以估量的損失。
而且熟悉地球生物大滅絕事件的人也知道,行星撞地球很可能直接造成地球上氣候的變化,而生物會由於不適應,很快就滅亡。
小結
在地球的軌道上,不止有天然衛星、人造衛星、太空垃圾、空間站等,實際上還有很多的近地天體。這些天體的運行軌道和地球的軌道有相交,因此有概率會撞上地球。但是這些天體不一定都是危險的,質量很小的天體在撞上地球的時候,就會在大氣中直接解體了,而「潛在危險物體」帶來的危害則會更大一些。
雖然人類非常努力地對這些近地天體進行了監測,但是並沒有預示到一顆行星距離地球只有1830英裡了,這是有史以來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了。
關注麥克斯韋妖妖靈,帶你了解最新最有趣的科學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