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在同時使用兩種曆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公曆和農曆,其中農曆又屬於陰陽曆;過生日並沒有統一的曆法,有的採用農曆,也有的採用公曆,各有各的特點,不過現在出生的人,身份證上的出生日期統一採用公曆日期。
公曆和農曆
農曆是我國古代傳統繼承下來的曆法,本質上屬於陰陽曆,陽曆也就是我們說的公曆,其規則是根據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制定的,陰曆是根據月亮圍繞地球轉制定的,而陰陽曆結合了陰曆和陽曆的優點。
在農曆當中,採用29和30天作為一個月,這是為了匹配月相周期,這樣12個月下來農曆就會比公曆少幾天,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人們在農曆當中加入閏月,也就是每過幾年就增加一個月,比如十九年七閏月法,就是在十九年中增加七個閏月,來補償每年少的幾天,閏月會導致該年當中某個月份出現兩次。
在我國歷史上,曆法經歷過許多次的修改,並衍生出一些根據農曆制定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元宵節、春耕節(二月二龍抬頭)、端午節等等。
而公曆是由西方人創立的,最早在明朝萬曆年間傳入我國,由於公曆簡單明了,使用當中不容易出現歧義,且符合四季交替規律,所以公曆最終成為了國際通用曆法。
使用農曆過生日
受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我國民間有許多人使用農曆過生日,這樣的特點就是每年生日都和傳統節日對應,比如某人端午節前一天出生,那麼一生的生日都是端午節前一天,還有民間信奉生辰八字,這些都是根據農曆制定。
但是由於農曆存在閏月現象,所以用農曆過生日的人,如果剛好閏你生日的那月,當年就會出現兩個生日,一般地,我們選擇其中一個日期來過生日就行;或者出現兩個人在同一年,一個正常2月20日出生,一個閏2月20日出生,你們兩個生日都是2月20日,實際上卻不是同一天出生的,當然你也可以過閏月,幾十年過一次那種。
使用公曆過生日
公曆沒有閏月,但是公曆要補償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小數部分,需要每過四年閏年一次,平常一年為365天,閏年時2月份增加一天,從28天變為29天。
以公曆過生日的人就會出現一個大問題,就是2月29日出生的人,在平年就沒有2月29日這一天,於是出現了當你40歲時,才過了十次生日,看著別人每年都能收到生日禮物,你的心裡估計不太好受。
我的內容就到這裡,喜歡我們文章的讀者朋友,記得點擊關注我們——艾伯史密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