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反射區解析大全,哪裡難受就按哪裡,準確有效!
祖國醫學中的穴位按摩是我們的寶貴遺產,西方醫學在對人體解剖的時候並沒有發現人類有穴位和經絡的跡象,但是科學家們對活人驚醒電波測量的時候,卻發現了人體不同的穴位有不同的電波顯示。說明人體確實是存在穴位的。這也是我國中醫的神奇之處。
中醫認為,我們的腳底的不同的部位,是人體器官的反射區,對不同的反射區進行按摩就可以對不同器官的疾病進行治療。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聊,我們足部都有哪些反射區,不同部位都有哪些不同的功效。
【足部與養生】
腳是人體中距離心臟最遠的器官,同時也是我們身體不同器官經絡的匯集之處。醫學典籍記載, 「人之有腳,猶樹之有根,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而民間也有「百病從寒起,寒從腳下生」的說法。關於通過足部按摩就能進行疾病的治療的說法,最早在《內經》中就有所記載。我們足部的反射區不僅能進行疾病的治療,同時還是我們身體狀況的晴雨表。足部不同部位的痛感,可反映出身體不同的疾病。
【足部反射區解析圖】
【足部穴位按摩的方式】
通過足部反射區進行疾病的自測和治療是最簡單便捷的疾病治療方法。可以起到調節身體機能,疾病的防治和身體保健的功效。足部按揉的手法主要有按壓、推揉。刺激強弱因人而異。一般而言,虛證、年齡偏大、體質弱者,適用於弱刺激;實證、年齡較輕、體質強者,適用於強刺激。強刺激用力重、時間短,1-3分鐘即可,每天1-3次;弱刺激用力輕、時間長,可持續刺激30-40分鐘,每天1-3次。實施刺激時應力求做到:手法熟練柔和,用力持久均勻。
【足部反射區與疾病的治療】
足部不同的反射區相當於我們身體的不同器官,通過對足部反射區的按揉可以有效的進行日常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例如中老年朋友常見的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失眠等等都可以通過足部反射區的按摩得以緩解和治療,安全便捷。下面小編就詳細的整理了一些足部反射區相對應治療的不用疾病,一起來看看吧。
1、大腦
位於兩足足底拇趾趾腹的下部,左、右側大腦的反射區在足部呈交叉反射。
疾病:適用於高血壓病,腦血管病變,腦震蕩、頭暈、頭痛、失眠,中樞性癱瘓,視覺受損傷等病症。
2、額竇
位於兩足拇趾靠尖端1cm的範圍及其他八個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
疾病:適用於腦中風、腦震蕩、鼻竇炎、頭痛、頭暈、失眠、發燒及眼、耳、鼻、口等病症。
3、小腦(腦幹)
位於大腦反射區的後外側。左、右側小腦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
疾病:適用於腦震蕩、高血壓病、頭痛、失眠、頭昏、頭重等病症。
4、腦垂體
位於兩足拇趾趾腹正中央,
疾病:適用於腦垂體、甲狀腺、甲狀旁腺、腎上腺、性腺、脾、胰等內分泌系統病症。
5、三叉神經:位於兩足拇趾趾腹的外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
疾病:適用於偏頭痛、面癱、腮腺炎、耳疾、鼻咽癌、失眠、頭重等病症。
6、鼻
位於兩足拇趾第一節趾腹底部內側,約45度處,呈交叉反射。
疾病:適用於急慢性鼻炎、鼻出血、過敏性鼻炎、鼻息肉、鼻竇炎等病症。
7、頸
位於兩足拇趾根部,即小腦反射區下方。
疾病:適用於頸部酸痛、頸部扭傷、落枕、高血壓病等病症。
8、眼
位於兩足底第二、三趾根部。
疾病:適用於視神經炎、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遠視、復視、斜視、散光、視網膜出血、白內障、青光眼等病症。
9、耳
位於兩足底第四、五趾根部,呈交叉反射。
疾病:適用於外耳道癤腫,中耳炎、耳鳴、重聽等病症。
10、斜方肌(頸、肩部)
位於兩足底眼、耳反射區下方。
疾病:適用於頸肩背酸痛、手無力、麻木、肩活動障礙等病症。
11、甲狀腺:位於兩足底第一趾骨和第二趾骨之間,呈帶狀。
疾病:適用於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腺功能減退、慢性甲狀腺炎、亞急性甲狀腺炎等病症。
12、甲狀旁腺
位於兩足底內緣第一趾骨與第一趾關節處,
疾病:適用於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等病症。
13、肺、支氣管:位於兩足斜方肌反射區外側,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呈帶狀到足底外側的肩反射區下方,前後寬約1cm.
疾病:適用於上呼吸道炎症、肺結核、肺氣腫、胸悶等病症。
14、胃
位於兩足底蹠骨的中、下部。
疾病:適用於胃痛、胃酸增多、胃潰瘍、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病症。
15、十二指腸
位於胃反射區的後方,第一趾骨的基底部。
疾病:適用於腹部飽脹、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根球部潰瘍等病症。
16、胰 腺
位於兩足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連接處,
疾病:適用於糖尿病、胰腺囊腫、胰腺炎等病症。
17、肝 髒
位於右足底第四趾骨與第五趾骨間,在肺反射區下方。
疾病:適用於肝炎、肝硬化等病症。
18、膽 囊
位於右足底第三趾骨與第四趾骨間,在肝臟反射區之內。
疾病:適用於膽結石、消化不良、膽囊炎等病症。
19、腹腔神經叢
位於兩足底中心,分布在腎臟反射區及其周圍。
疾病:適用於胃腸神經官能症、腹瀉、便秘等病症。
20、腎上腺
位於腎臟反射區上方,
疾病:適用於生殖系統疾患、哮喘、關節炎等病症。
21、腎 髒
位於兩足底中央的深部,
疾病:適用於腎盂腎炎、腎結石、動脈硬化、靜脈曲張、風溼熱、關節炎、溼疹、浮腫、尿毒症、腎功能不全等病症。
22、輸尿管
位於足底胃反射區至膀胱反射區連成的一斜線型條狀區域。
疾病:適用於輸尿管結石、輸尿管炎、風溼熱、關節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輸尿管狹窄造成的腎盂積水等病症。
23、膀 胱
位於兩足足底內側舟骨下方拇展肌之側約45度處。
疾病:適用於腎結石、輸尿管結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病症。
24、盲腸(闌尾)
位於右足底眼骨前緣靠近外側,與小腸、升結腸連接。
疾病:適用於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症。
25、回盲瓣
位於右足底跟骨前緣靠近外側,在盲腸反射區的上方。
疾病:適用於下腹部脹氣、闌尾炎等病症。
26、升結腸:位於右足足底,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
疾病: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27、橫結腸
位於兩足底間,橫越足掌之帶狀區域。
疾病: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28、降結腸
位於左足掌,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
疾病:適用於便秘、腹瀉、腹痛、急慢性腸炎等病症。
29、生殖腺(卵巢)
位於兩足底跟骨中央,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側區。
疾病:適用於***低下、男子不育、女子不孕(功能失調所致),如女性月經量少、經期紊亂、經閉、痛經、卵巢囊腫等病症。
30、小腸(空腸、迴腸)
位於兩足蹠骨,楔骨至跟骨的凹下區域,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直腸的反射區所包圍。
疾病:適用於胃腸脹氣、腹瀉、腹部悶痛等病症。
31、胸部淋巴
位於兩足背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間縫處區域。
疾病:適用於各種炎症、發燒、囊腫、子宮肌瘤、胸痛、乳房或胸部腫瘤等病症。
32、喉
位於兩足背第一蹠趾關節的外側緣。
疾病:適用於喉炎,支氣管炎、失音、嘶啞、聲門水腫等病症。
33、上頜
位於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背側近甲根部。
疾病:適用於牙痛、上頜感染、上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
34、下頜
位於兩足拇趾第一趾間關節的背側,與上頜反射區相接,
疾病:適用於牙痛、下頜感染、下頜關節炎、牙周病、打鼾等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