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內容 抄襲必究
文:謝汶青
這句話對不對主要看站在什麼角度去分析了。假如你是單位的領導,你肯定覺得這句話是正確的,可是,假如你是個員工,有可能你會認為這句話是錯誤的。
1.站在領導的角度
我關注的一個作家,她原來是體制內的一名員工,她工作很努力,也很認真,但是她的付出和她的收入和職位的提升不相符。
在她自己是這樣認為的。當然了在體制內的人都懂的。
於是,她就辭職自己創業了。她和別人合夥開了一個公司,還自己自創了一個公司,這個時候她的職位因為是領導,
她對待工作的思維方式就不一樣了。即便沒有人要她加班,沒有人給她安置工作,她也是拼了命的去努力。
她在看員工,就是另外的一個態度了。因為她文採很好,又喜歡寫,她就把她作為員工和作為老闆對待工作的心態差異給寫了出來。
她站在老闆的角度就是想儘可能多的剝削員工,你幹工作的時候最好不要問單位給了你什麼,而是要問你能給單位貢獻到什麼?
她說假如每一個員工都用她做老闆的心態去幹工作,公司的效益肯定會好很多。因為她的加班,她的拼命都是為了公司的整體效益去考慮,去做的。
可是,員工怎麼會有那麼心態呢?她也說道了自己當年在體制內做員工的時候,假如領導讓加班,她也會提意見,即便不提意見,心裡也很不舒服。
也就是說她當年作為員工的加班在很大的程度上是被動的,而現在作為公司合伙人老闆的加班是主動的。
主動的去幹內心的驅動力是拿更多的分成,公司的存亡;而被動的去幹那僅僅是為了自己每個月的那點收入,驅動力肯定不會太大。
2.站在員工的角度
站在員工的角度我就是每個月賺取那麼一點工資的,我不會去考慮公司的存亡,更不會從全局角度去考慮公司的效益。
我只考慮我的付出是否和我的工資相符。
員工的這種思維站在員工的角度是沒有錯的,假如用回報倒推付出,那確實是對的,拿多少錢出多大的力。
拿的少我出的力少,我付出的也少,我操的心也少。
而且站在人性的角度人都希望自己付出的少回報的多,這也不是一個人這樣想,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想的。
所以,站在員工的角度,員工就會想我幹這些工作,假如能多拿錢那最好了。
於是,領導就給大家來了一句:「不要問單位給了你什麼,而要問你給單位貢獻了什麼?」
呵呵!領導說的也對。
把領導說的這句話假如放在學習,工作,搞業務上面來說,我覺得其實是正確的。就拿寫作這件事情來說吧!
我多年來一直一直關注的幾個自媒體作家,他們現在基本都實現了財務自由,好幾個都給父母、家人購買了別墅。
我們在看到他們的收入時是不是很羨慕,然後問問自己你不是也寫作嗎,你的收入是多少?
我當時也是這樣想的,於是,我就開始深挖我關注的作家,我發現他們寫作最短的也有17年時間了。
而且還是那種每天都在寫的。他們有的是從高中就開始每天寫,有的是學校學的專業就和寫作有關,出來就職的崗位也是寫作。
而對比一下自己,然後我就無語了。
這個時候,假如把領導的那句話拿出來變換一下就是:「不要問寫作給了你什麼,而要問你在寫作上付出了什麼?」
假如你把思維轉變一下後,你就會回家好好的靜心修煉你的寫作能力了。
工作上也是,有的時候你只管去工作,當然最好是那種技術性的,而不是那種拍馬屁的。
在技術上修煉到了一定的程度,假如你覺得這個單位你的付出和你的收入不符的話,那你就跳槽,也是能尋找到滿意的單位的。
有時候把領導對你說的這類你認為「寒心無恥」的話當成你努力奮進的一種內驅動力,你會發現多年後你會成長為讓人羨慕嫉妒的人。
我是情感領域創作者,喜歡研究婚戀,兩性關係,痛恨道德說教,喜歡挖掘事情的根源解刨分析問題,如果喜歡歡迎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