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出自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為少陽病的主方,是針對人體少陽樞機不利的病理情況而設的方劑。
「柴胡24克,黃芩9克,人參9克,甘草(炙)9克,半夏(洗)12克,生薑(切)(9克),大棗(擘,12枚)(現用4枚)。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渣,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中醫的「少陽」指的是什麼呢?從字面上來看,「陽」指的是陽氣,「少」指的是此時陽氣還不夠旺盛,還處在初生、初始階段。例如,自然界中初春的時候就是少陽,此時天氣還不夠暖和,但已經不像冬天那般寒冷,也沒有夏天自然界陽氣旺盛時那麼炎熱。就如同在人的生命進程中,幼年、青少年的能量不如壯年時期那麼旺盛,還處在初生階段一樣。
樞,即樞機,在《辭海》中解釋它為「事物運動的關鍵」。這個「樞」最早指的是戶樞,有一句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話叫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個戶樞指的就是門軸,門軸是決定門開或關的關鍵;所謂「機」指的是弩牙,也就是古代弓弩上的制動裝置,它是決定這個弓箭射不射出去的關鍵。
少陽又為什麼和樞機聯繫在一起呢?
我們還是以自然界的季節變化為例。我們都知道,春季是在寒冷的冬季與炎熱的夏季之間,在冬季,自然界中的陽氣,也就是能量、熱量,主要貯藏在地下,初春的關鍵就是要利用春天的生機,將貯藏了一個冬季的熱量從地下緩緩釋放出來,這樣自然界才能向春夏、溫暖、炎熱轉化。由此可見,初春的生機是決定自然界由冷向暖轉化的關鍵,是決定著自然界中的能量、陽氣由地下向地上轉移的關鍵,這就是樞機。
冷和暖、地上和地下都是正好相對的,這就是陰陽之間的對立。所以,初春的少陽是陰和陽轉化的關鍵,也就是陰陽之樞。初春的生機對於自然,對於生命而言,其作用都是非常關鍵的。
人是天地自然的產物,當然也要受到自然規律的支配和影響,這也就是中醫所說的天人相應理論。人體中的少陽主要指的是足少陽膽經以及內臟中的膽腑。我們從膽經分布的位置就可以看出,它處在陰陽之間的一個關鍵位置。
陰陽劃分的基本標準是向陽的為陽,背陽的為陰,而華夏民族自古而來以農耕為主,農民在耕田的時候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因此人體的胸腹面因背陽而屬陰,背部因向陽而屬陽。少陽經從頭到腳沿著人體的側邊區域運行,位於人的身體側面,在屬陽的背部與屬陰的胸腹之間。與足少陽膽經內聯的臟腑就是膽腑,所以膽被稱為少陽之腑。
少陽是人體中名為「相火」的陽氣所寄居的地方,相火起著溫養和激發臟腑、經絡,使之發揮各自功能的作用,並可促進機體的生長,就相當於自然界中初春的生氣。金元時期著名醫學家李東垣說:「膽氣春升則餘髒從之」,所以,少陽經和膽腑在人體中承擔了類似自然界初春少陽生氣的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敲膽經在中醫養生中是很重要的養生方法的緣由。
樞機是事物運動的關鍵,運動是否順暢是樞機功能正常的重要標誌。但是,作為自然界陰陽運動樞機的初春少陽,卻很容易出現運動不暢的狀況。初春二月的氣候常常像坐過山車一樣忽起忽落,真是冷熱不定、乍暖還寒。
春天是一個曖昧的季節,天氣永遠都讓人琢磨不透,俗話說「春天孩子臉,一天變三變」。本已鮮花爛漫,而不經意的寒流卻又讓人們措手不及。這種氣候冷暖變化無常,實際上代表著自然界由冬寒向春暖過渡時並不是一個順暢的運動,出現反覆,這代表了自然界的少陽樞機不利。這種忽冷忽熱、乍暖還寒的天氣,對農作物的耕種很有影響,也容易導致各種細菌、病毒的滋生,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春天,尤其初春,是多種疾病的高發季節,自然界少陽樞機不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非常明顯。
與自然界一樣,人體少陽經與膽腑也容易出現樞機不利的情況。寄居在少陽的相火只有在持續、順暢的運行中,才能發揮其溫養和激發臟腑、經絡的功能,人體的陽氣也才能旺盛。當少陽樞機不利時,少陽膽經中會首先出現明顯的經氣運行不暢的情況,在人體的兩側脅肋部會出現脹悶不舒的感覺,甚至會出現疼痛或明顯的壓痛症狀。
少陽膽腑承擔著排洩膽汁到小腸及幫助油脂物質消化的作用,因此,當少陽運行不暢時,人體的膽汁就會運行不正常,膽汁會上逆於口中,出現口苦症狀。這種少陽樞機不利的口苦,常常會出現在清晨,因為每日清晨就像一年當中的初春,是少陽掌管的時間。由於少陽為人體陰陽運動的樞紐,所以當少陽樞機不利時,機體還容易出現體溫寒熱變化不定的現象,一會兒出現明顯的發熱,一會兒又出現明顯的怕冷,甚至冷得打寒戰,這種發熱與寒戰的交替出現,就像瘧疾發作一樣,中醫術語叫「寒熱往來」。
少陽樞機不利,還會影響相火溫養、激發其他臟腑及使經絡功能正常發揮,從而導致人體其他臟腑出現各種病症。我們的情緒、情感這種最高的生理功能會受到少陽相火樞機不利的影響,出現情緒表達的異常,能量出得太多可以表現為煩躁、易怒,能量入得太多就會表現為情緒抑鬱、默默不欲飲食。
柴胡是方中的主藥,柴胡的生長特點是冬天時生根,初春二月的時候生苗,葉自根處叢生,呈線狀披針形,質地非常柔軟。在著名的藥物學專著《本草綱目》中記載:「柴胡……強硬不堪使用」。可見,對於柴胡這味藥來說,質地柔軟是判斷其質量和藥效的重要標準之一。一般而言,質地優良的柴胡長尺餘而微白且軟,就像春天的嫩芽、嫩葉一般充滿了春的生機。柴胡的清新香氣和柔軟質地,也與初春的生氣非常相似。
傳統藥典中記載的柴胡的採摘時間是在農曆的二月和八月,並把春季二月採挖的幼苗稱為「春柴胡」。現代研究發現,在陽曆四五月份採收的春柴胡均比其他採收期樣品的總黃酮含量高,因此柴胡的最佳採收季節是陽曆四五月,也就是農曆的二月到三月間。由此可見,得到充沛初春之氣的「春柴胡」藥效是最強的,所以柴胡的功效往往取決於其得到的自然界初春少陽之氣的多少。根據天人相應理論,柴胡自然也就成了入人體少陽經的代表藥物,中醫學中也把它當作是少陽經的引經藥。
當然,在小柴胡湯中,黃芩這味藥也可以入少陽經。柴胡切片後,我們會發現,它的內部有很多類網狀紋孔;而黃芩,又被稱為「枯芩」「腐腸」,這些名字都極其形象地描述了黃芩中空的形質特點。柴胡和黃芩都有著中空的共同特點,這實際上是表明了這兩味藥物都具有很好的通達經絡、保證少陽經氣運行順暢及調整少陽樞機不利的作用。
同時,更有趣的是,柴胡是散寒的,黃芩是清熱的;柴胡質地輕清,作用趨勢以上升為主,而黃芩是苦寒下降的,所以這兩味入少陽經的藥物,一個散寒,一個清熱,一升一降,調整著陰陽轉換的樞機。可以說柴胡與黃芩的配伍組合是調整少陽樞機不利的核心藥物。
半夏這味藥物,也是一位經典的調整陰陽樞機的藥物。最早的用法出現在《黃帝內經》的半夏秫米湯,用於治療因陽氣(能量)在體內外晝夜進出失常而出現的白天沒精神、夜晚無法入眠的失眠症,半夏是此方的主藥。
半夏是夏半始生,而夏半實際上處在一年的中央,從中醫理論來看,春夏這一半為陽,秋冬這一半為陰,半夏在夏半生長,故主陰陽開闔之半,關鍵之樞,古人認為但凡如半欲開,半欲闔,半欲開闔者,莫不從其令。在小柴胡湯裡,半夏助柴胡能止惡寒,又助黃芩能去熱。往來寒熱在表裡之中,也用其各半之意。
從上述內容我們知道,柴胡、黃芩、半夏這三味藥都是在調整陰陽之間運動的和諧與規律。而陰陽是對立的,還需要一個更好的標準來判定陰陽的平衡,那就是對立的中間位置。作為調整少陽樞機不利的小柴胡湯當然也需要建立一個陰陽的平衡標準。
熟悉中國文化和中醫的讀者應該很清楚,中央方位對應著土,人體內的土就是脾胃,它所對應的能量狀態稱為「氣和」,「和」意味著在不同中追求平衡、和諧。因此,在小柴胡湯裡用了人參、大棗、生薑這些藥物補益脾胃,強化平衡,使得原來不利的樞機恢復和諧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