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現 苯分子環狀結構--中國數字科技館

2021-01-07 中國科學技術館

  苯胺紫染料(1856年)

  威廉•亨利•珀金(1838~1907年)


苯胺紫染料仍用於現今的服裝界

  1856年,18歲的珀金在德國化學家奧古斯都•威爾姆•霍夫曼的指導下開始了化學研究生涯。霍夫曼是世界上研究煤焦油的著名專家。煤焦油是煤氣廠生產過程中剩下的黏糊糊的黑色殘留物。提取淨化之後煤焦油會釋放出碳氫化合物——特別是有刺激味的苯、甲苯、萘和蒽。從苯中合成的酚是廣泛使用的殺蟲劑,從酚中可以提取苦味酸。

  霍夫曼認為從煤焦油中提取原料將降低成本。1856年,珀金在自己的實驗室裡試圖從蒽生成物中提取奎寧,結果得到一些淤泥。珀金又嘗試使用苯胺做同樣的反應,這次他得到一些黑色的固體物。將黑色固體物倒入用甲醇變性的酒精裡分解以後,生成一些美麗的紫色溶液。珀金認為絲綢最好染成這種苯胺紫色,於是他到蘇格蘭最著名的染房進行測試,但那裡的人們只是給棉布染色,結果珀金遭到了拒絕。最終珀金說服自己的父親和弟弟開辦了一家染料企業,自1857年起開始生產苯胺紫染料。

  隨後,苯胺紫染料家族成員激增——品紅、洋紅、苯胺藍、猩紅、黑和綠色先後問世。市場的需求又促成諸如偶氮染料等新式染料的發現。1868年兩位德國化學家合成了廣受歡迎的天然紅色茜素顏料。

  苯分子環狀結構(1865年)

  弗裡德希•奧古斯都•凱庫勒(1829~1895年)


苯分子環狀結構

  1890年的一天,凱庫勒這樣描述他發現苯分子的過程:1855年的一個傍晚,他坐在壁爐旁的椅子上睡著了。夢中見到一條蛇身體盤成一個圈咬自己的尾巴。醒來之後,凱庫勒意識到自己找到了苯的分子式C6H6 。當時的化學家們對此不理解,認為這與1個碳原子帶有4個氫原子的事實不相符。但是如果分子裡面有6個碳原子,每個碳原子又有1個氫原子,而且原子交叉地呈環狀排列,問題就解決了。

  凱庫勒的苯分子式還解決了分子裡面的碳原子為什麼都是相同的這一難題。用其他的原子替換苯分子中的氫原子結果幾乎完全相同。顯然,如果分子是對稱的,所有的結果都是不變的。

  在接下來的幾年研究工作中,凱庫勒揭開了有機化學中其他一些化合物的結構方式,開創了「芳香基」化合物的研究。為此凱庫勒的名字總是與苯及有類似分子結構的元素聯繫在一起。難道他真的是靠做夢解決了難題嗎?他讀沒讀過奧地利化學家約翰•尤塞弗•洛喜密脫幾年前出版的一本有名的書?在書中,洛喜密脫提出了幾乎相同的苯分子結構理論。很明顯,凱庫勒是受到了洛喜密脫的影響,儘管他本人從來沒有承認過。

  甘油炸藥(1867年)

  阿爾弗雷德•貝恩哈德•諾貝爾(1833~1896年)


儘管諾貝爾被看作是瘋狂的科學家,他本人卻認為恐怖的炸藥會引發非正義的戰爭

  諾貝爾出身於一個瑞典科學家和發明家的家庭,他的父親在俄羅斯聖彼得堡開辦了一家炸藥廠。1863年,父子二人開始生產硝化甘油。硝化甘油最早在1847年由義大利化學家阿斯卡尼奧•索布雷羅首先研製成功。

  儘管硝酸甘油是一種爆炸力很強的炸藥,卻往往會在沒有任何預兆的情況下突然爆炸。1864年,諾貝爾在瑞典開辦的一家工廠突然發生爆炸,炸死了包括他弟弟艾米爾在內的五個人。於是他開始在一艘駁船上研究如何使硝化甘油安全爆炸。他發現如果把甘油放入能夠滲透的硅藻土裡,可以通過起爆器安全地引爆(吸取1863年的雷酸汞的教訓,諾貝爾為此裝置申請了專利)。他的這種新式炸藥可以製成棍狀,用不透油的紙包裝。1867年,諾貝爾也為甘油炸藥申請了專利。諾貝爾還發明了膠狀炸藥(炸膠),裡面除了硝化甘油還含有硝化棉和硝酸納成分,威力更大而且更加安全的炸藥。

  甘油炸藥和炸膠是礦山開採、興修鐵路、開鑿隧道的理想用品,諾貝爾因此變得非常富有,他將自己的財富設立了諾貝爾獎。

  合成氨(l909年)

  弗利茲•哈伯(1868~1934年)


哈伯是一個極端愛國的德國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過大量用於戰爭的毒氣

  儘管地球大氣層氮含量為80%,可是氮卻非常不活潑,只有細菌和微生物等少數活的物種通過固態氮的方法將其轉化為有用的氣體氨(NH3),其他有機物依賴這一反應過程生成所有生命賴以為生的胺基酸。然而,微生物能夠固定住的氮的數量卻是有限的。

  19世紀的科學家們試圖直接用氮(N2)和氫(H2)製取氨,可是不管溫度有多高,壓力有多大,這兩種氣體就是不發生反應。1904年,德國化學家弗利茲•哈伯在混合的熱氣體中加入鐵銼屑催化劑,結果得到少量的氨。使用這種方法只有0.01%的氮發生了反應。當他來到當時最大的化工企業諮詢的時候被告知,這種產氨率很難引起企業家的興趣。他們建議他更加細緻地研究每一步驟。1908年,他將氨的產量提高到6%。

  化學家卡爾•博施認為這個結果有商業價值。氨可以從反覆混合的氮和氫中分離出來,他鼓勵哈伯擴大研究規模。1909年7月3日,每小時產80克的實驗廠開始生產氨。不久,規模更大的每天產1噸氨的一家工廠在德國奧普堡投產。今天,合成氨廠遍布世界各地,每年生產15 000萬噸氨,為農作物生長提供必需的氮肥。

相關焦點

  • 苯分子結構是被「夢到」的嗎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分子結構的故事,一直被各種科普文章津津樂道,並被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典型案例。然而本書指出,凱庫勒實際上並非揭開苯分子結構之謎的第一人;「在夢中受到啟發」之說,更像是他對抄襲前人學術成果的一種掩飾。
  • [趣味化學]苯的發現和苯分子結構學說
    苯分子中碳的相對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學家們感到驚訝。如何確定它的結構式呢?化學家們為難了:苯的碳、氫比值如此之大,表明苯是高度不飽和的化合物。但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飽和化合物應具有的易發生加成反應的性質。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學者,他曾提出了碳四價和碳原子之間可以連接成鏈這一重要學說。
  • 張潔 科學大眾 的簡介--中國數字科技館
    張潔開博時間:2016-11-21 20:58:00 《科學大眾
  • 科學動態前沿--中國數字科技館
    而骨架可以是彈簧、像摺紙般摺疊的結構,也可以是任何裝有鉸鏈或有彈性空隙的固體結構。該發明未來可能的用途包括火星上的可擴充太空棲息地、小型外科器械、穿戴式機械外骨骼、深海探測設備,甚至是可變形的建築。  IPv6是中國的新機會  在第四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鄔賀銓表示,我國迫切需要推進IPv6升級。
  • 科學小實驗之浮沉子--中國數字科技館
    -01 14:43:00 《少年科學畫報》堅持向少年兒童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技信息,傳授科學方法,激發少年兒童探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開發少年兒童的創造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少年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 揭秘五邊形石墨烯--中國數字科技館
    《科學通報》第16期「觀點」欄目發表北京大學應用物理與技術中心王前教授撰寫的「五邊形石墨烯: 碳材料的拓廣與數學模型的實現 」一文,討論了五邊形石墨烯的結構特徵、奇異性質、研究進展以及該工作對數學、化學和材料等領域的影響。  在數學家的模型中,五邊形的頂點是純粹的幾何點,既無質量也無大小。在現實世界中如何實現數學家們所發現的數學模型? 這需要把幾何上的「點」代換成物理上的原子。
  • 《科學養生》 - 生命彈力--中國數字科技館
    14:43:00 《科學養生》是一本以培養現代人養生意識,傳播養生保健知識的刊物。醫學研究發現心理壓力對一個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如以色列海法大學的研究人員曾發現,集中營囚禁過的男人心理韌性增強,活得更長。他們把這種現象稱為「創傷後成長」。但是也不能超過自己的生命彈力的區間和強度。生命彈力不僅因人而異,而且同一個人不同的生命階段也不同。
  • 導電的奧秘--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01129_1038137_taonews.html 《科學24小時》
  • 「長生不老」的動植物--中國數字科技館
    70多年來,雜誌秉承「科學大眾化、大眾科學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為提高中華民族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服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孫鴻烈談第一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中國數字科技館
    16:50:00 《科學通報》是主要報導自然科學各學科基礎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高水平和重要意義的研究成果。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粉紅噪音--中國數字科技館
    ;重點激發孩子的發現意識;培養孩子從小愛科學、愛探索。科學家們發現在人們深度睡眠時,聲音的起伏頻率只要與人類腦電波一樣,便可以增強記憶。而重要的是,這種聲音刺激僅僅在深度睡眠時才是有效的。實驗中,科學家會在人們睡覺時,播放一種粉紅噪音,類似嘶嘶聲,並讓它的頻率與腦電波一樣,第二天,被測試者的記憶力有明顯的改善。
  • 《科學24小時》 - 「奇點」何時到來--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科學史上,與奇點相似的概念被稱為「範式轉移」。這是美國科學哲學家託馬斯·庫恩在其名著《科學革命的結構》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某種新概念或新技術的到來徹底摧毀了人們以往理解事物的方式,導致「科學革命」的發生。而據奇點理論推測,人工智慧研究將不可避免地導致「智能爆發」和超級智能的出現。
  • 地動儀--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火爆全網的「苯寶寶」表情包中的「苯寶寶」結構到底是誰發現的?
    苯的發現距今已有190年,但當時的科學家怎麼也不會想到,看似簡單的這種物質,其結構的分析竟然困擾了科學家們整整一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眾多科學家設計了許多巧妙的實驗,利用眾多的科學儀器才研究出苯分子的結構。而苯分子完美的結構也引起了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重大飛躍。今天,我們就追尋歷史的足跡,重溫苯分子結構的發現歷程,領略苯分子的結構之美。
  • 深海夢魘——八目鰓--中國數字科技館
    70多年來,雜誌秉承「科學大眾化、大眾科學化」的宗旨,矢志不渝地為提高中華民族特別是青少年科學素質服務,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得到了毛澤東、周恩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西蘭洲」:我不是第一次被發現--中國數字科技館
    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少年科學畫報》堅持向少年兒童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技信息,傳授科學方法,激發少年兒童探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開發少年兒童的創造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少年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
  • 太空人新套裝--中國數字科技館
    /t20201202_1038380_taonews.html 《科學24小時》
  • 始祖鳥是鳥類的祖先嗎--中國數字科技館
    由共青團中央主管,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主辦。《我們愛科學》旨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創造靈感,啟迪科學智慧,培養科學素質。文章數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山洞主人中華盜龍雪糕--中國數字科技館
    2016-07-01 14:43:00 《少年科學畫報》堅持向少年兒童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技信息,傳授科學方法,激發少年兒...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 中國古代的金屬冶煉--中國數字科技館
    開博時間:2016-07-01 14:43:00 《少年科學畫報》堅持向少年兒童傳播科學思想,普及科學知識,傳遞科技信息,傳授科學方法,激發少年兒童探求知識的興趣和熱情,開發少年兒童的創造力,提高少年兒童的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少年兒童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