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分子結構的故事,一直被各種科普文章津津樂道,並被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典型案例。然而本書指出,凱庫勒實際上並非揭開苯分子結構之謎的第一人;「在夢中受到啟發」之說,更像是他對抄襲前人學術成果的一種掩飾。
「夢中發現」竟系捏造
你很可能在中學課堂上聽到過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在夢中發現苯分子結構的故事。這個故事說:一天晚上,凱庫勒坐馬車回家,在車上昏昏欲睡。在半夢半醒之間,他看到原子鏈似乎活了起來,變成了一條蛇,在他眼前不斷翻騰,突然咬住了自己的尾巴,形成了一個環……凱庫勒猛然驚醒,受到夢的啟發,明白了苯分子原來是一個六角形環狀結構。
凱庫勒是在1865年發表有關苯環結構的論文的。1890年,在柏林舉行的25周年慶祝大會上,他首次提到了這個夢。和後來的流行版本略有區別,他說自己是在火爐前做的夢。這個故事很快傳遍了全世界,不僅一般人覺得奇妙,心理學家更是對它感興趣。一百多年來,很多學者在提出有關夢或創造性的理論時,都喜歡以此為例。據說,它是研究創造性的心理學文獻中被舉得最多的例子。
一個人是否做過某個夢,由他自己說了算,空口無憑,不好判斷真假。不過,凱庫勒做的不是一般的夢,而是與科學發現有關的,這就有可能找到支持或反對它的間接證據。上世紀80年代,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化學教授約翰·沃提茲對凱庫勒留下的資料做了透徹的研究,結果發現有眾多間接證據能夠證明他別有用心地捏造了這個故事。
以「愛國」之名搞剽竊
關鍵證據有一條就夠了。凱庫勒說自己是受夢的啟發發現苯環結構的,如果我們能證明在此之前已經有人提出了苯環結構,而且凱庫勒還知情,那麼就有理由質疑凱庫勒沒說真話。事實的確如此。沃提茲發現,早在1854年,法國化學家奧古斯特·勞倫在《化學方法》一書中,就把苯的分子結構畫成六角形。沃提茲還找到了凱庫勒在1854年7月4日寫的一封信,說他把勞倫的著作譯成了德文。這表明凱庫勒熟悉勞倫的這本書。不過,凱庫勒始終沒有提及勞倫對苯環結構的研究,只提到後者的其他工作。
顯然,凱庫勒是沒有必要從夢中得到啟發的。編造這個離奇故事的原因,可能正是為了不想讓人知道他的重大發現與法國人有關。當時的德國反法情緒盛行,年輕時曾在巴黎留學的凱庫勒也受到感染。沃提茲注意到,凱庫勒曾在書信中把法國人叫做「狗崽子」。或許可以說,這是一種在「愛國」名義下的剽竊行為。
在凱庫勒之前,提出苯是環狀結構的其實不止一人,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化學家約瑟夫·洛希米特,他在1861年出版的《化學研究》一書也畫出了苯的環狀結構。凱庫勒同樣看過這本書——在1862年1月4日給學生的信中,他提到洛希米特關於分子結構的描述「令人困惑」。所以,即便凱庫勒在1865年時已忘了法國人的假說,也還可以從洛希米特的著作那裡得到啟發,而不必靠做夢。
自此真相該大白了吧?並不。不僅科普文章、大眾媒體依然對凱庫勒的夢津津樂道,史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也繼續煞有介事地開展研究。筆者注意到,2002年舉行的第4屆創造性與認知國際會議上,還有人舉凱庫勒的夢為例。由此可見,一個有趣的虛構故事是很難被枯燥的事實真相所取代的,尤其是當它可以被用來支持自己的學說時更是如此。
(::節選自《愛因斯坦信上帝嗎?》,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