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是有機化學工業基本原料之一,是在1825年由英國物理學家和化學家法拉第通過分離煤焦油而首先發現的。1834年,德國科學家米希爾裡希將其命名為苯。隨後,苯的分子量和分子式也由化學家相繼確定,但是如何確定苯的結構式卻成了一個難題。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F.A.Kekule,1829-1896)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學者,他曾提出了碳原子四價學說和碳原子之間可以相連成-C-C-鏈狀結構這一重要學說。在此基礎上,於1865年,他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學說,他認為苯的結構可想像為6個鏈形碳原子閉合而成。他在提出了多種開鏈式結構而又因其與實驗結果不符而被一一否定之後,終於悟出閉合鏈的形式是解決苯分子結構的關鍵,他先以(Ⅰ)式表示苯結構,1866年他又提出了(Ⅱ)式,後簡化為(Ⅲ)式(圖2),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凱庫勒式,由此確定了苯的結構。
苯的結構理論的確立,促進了近代結構理論的發展,對有機化學的貢獻是巨大的。
本文來源:網易探索 責任編輯: 王曉易_NE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