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科學家揭示苯環結構!

2021-01-20 化學科訊

 推薦幾款超級好用的有機化學app


近日,澳大利亞科學家解開了化學的一個基本謎題:這一結果可能會對未來太陽能電池、有機發光二極體和其他新一代技術的設計產生影響。


苯環的DVMS結構。任意自旋的電子位置顯示為黃色的小球。碳氫鍵用灰色表示。每個自旋的電子位置分別顯示為黃色和綠色的小球。

自發現以來,苯的結構就引起人們的興趣。1861年奧地利化學家洛希米特(Joseph Loschmidt)以及1866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August Kekule von Stradonitz)分別獨立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凱庫勒隨後還提出了以他命名的凱庫勒結構式。1931年,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提出,苯具有單一結構,是兩個凱庫勒結構式的共振雜合體。現代的鍵合模型(價鍵和分子軌道理論)通過六個電子的離域來解釋苯的結構和穩定性,在這種情況下,離域化是指電子被環的所有六個碳吸引而不是其中只有一兩個。這種離域作用導致電子被更牢固地保持,從而使苯比不飽和烴所預期的更穩定且反應性更低。其結果是,該苯的氫化一定程度上比烯烴的氫化更慢,苯的氧化比烯烴的氧化困難得多。苯的大多數反應屬於芳香親電取代,它使環本身完好無損,但取代了一個連接的氫。


鮑林證明了兩個具有相同能量的Kekulé結構會產生共振,從而產生較低能量形式。赫克爾提出了另一種方法,其中電子將佔據在多個原子中心上離域的分子軌道(MO)。但是,用MO理論產生的單電子自旋軌道來解釋分子的電子結構有幾個主要且無法彌補的缺陷。空間波函數必須相對於自旋電子的交換表現出反對稱性:當兩個自旋交換位置相同的電子時,波函數的空間部分的符號必須改變。

鮑林式和凱庫勒式


近日,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化學學院ARC激子科學卓越中心Timothy Schmidt領導的科學家團隊成功地解開了這個謎——結果讓人大吃一驚,該成果於3月5日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作為居住在三個空間維度上的生物,我們發現很難描繪出比這更高維度的物體。儘管苯幾乎沒有原子成分,但它所處的狀態不僅包括四個維度,還包括126個維度。研究人員將一種複雜的基於算法的方法—(DVMS)應用於苯分子,以便在所有126維中繪製它們的波函數。每個旋轉的電子根據Kekulé結構在碳之間交替單鍵或雙鍵。為了表示波函數磁貼的程度,可以將其橫截面:在每個電子的尺寸上繪製出波函數的等值面,然後將其他電子保持在Voronoi位置。

這幅圖展示了126維的波函數瓦片是如何在我們的三維空間中橫截面42次。解開這個複雜問題的關鍵是一個新的數學算法,它是由來自CSIRO的合著者菲爾·基爾比博士開發的。該算法允許科學家將空間劃分為等價的「塊」,每個「塊」對應一個電子位置的排列。科學家們特別感興趣的是理解電子的「自旋」。所有的電子都有自旋——這是產生磁力的特性。「我們的發現非常令人驚訝,自旋向上的電子是雙鍵,而自旋向下的電子則是單鍵。這並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這對未來的技術應用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從本質上講,它減少了分子的能量,使其更加穩定,因為它得到了互相排斥的電子」施密特教授說。該結果簡潔地描述了苯中電子相關性的主要作用,並強調當在能量上有利於彼此避免時,電子將不會在空間上配對。Yu Liu et al.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benzene from a tiling of the correlated 126-dimensional wavefunc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0). DOI: 10.1038/s41467-020-15039-9

 點擊免費領取《重要有機反應機理》


 點擊免費領取《史上最全80種官能團轉換》


相關焦點

  • 苯環大聯合
    所謂「聯」,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苯環以單鍵相連,如:所謂「並」,就是在多苯環體系中,有共用兩個相鄰C原子的結構(1980版命名原則稱為稠環,2017版建議用並環),如:相鄰苯環間的夾角約為45度,顯然,苯環與苯環之間基本上不共軛。為什麼這樣?形成一個四苯環大π鍵難道不香嗎?這就顯示出結構式的不足之處了。
  • 苯環的發現,原來和夢並沒有關係!
    據說德國的化學家 凱庫勒因為對某一種物質的結構式未搞清楚而非常煩惱。1865年的晚上,他夢見了一幅蛇咬自己尾巴的圖,因此而發現了 苯環的結構,而延續到現在的 凱庫勒式。但事實並非如此。苯環結構苯環是由6個sp2雜化碳原子通過σ鍵和π鍵構成平面正六邊形的碳環。
  • 關於苯環,這些考點你都知道嗎?|A Level化學乾貨
    有機是A Level化學考試的重點,尤其是題目中出現苯環結構,同學們更會覺得膽戰心驚,那麼今天我給同學們總結了苯相關的重要考點,希望能對同學們有所幫助。苯環結構有關科學家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還有一個有趣的故事。
  • 化學家終於搞清了苯環上的電子結構
    在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苯分子近200年後(凱庫勒發現的是苯環分子結構),研究人員終於釐清了它複雜的電子結構。這不僅解決了自1930年以來一直在進行中的激烈爭論,而且對光電子材料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許多光電子材料都是基於苯分子的。眾所周知,苯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組成的環。
  • 關於苯環,這些考點你都知道嗎? | A Level化學乾貨
    有機是A Level化學考試的重點,尤其是題目中出現苯環結構
  • 苯環的親電取代定位規則
    這些取代基與苯環直接相連接的原子上通常只有單鍵或帶負電荷。這類取代基使第二個取代基主要進入它們鄰位和對位,即它們具有鄰對位定位效應。除了滷素外,它們的反應比苯容易進行——活化。(1)鄰對位定位基對苯環的影響及其定位效應——用誘導效應和共軛效應解釋鄰對位定位基:-NH2、-NHR、-NR2、-OH、-OCH3、-NHCOCH3、-OCOR、-C6H5、-CH3、-X這類取代基對苯環均有推電子或給電子效應,(滷素原子除外)因而使苯環電子云密度↑,使苯環活化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苯環的有機合成之納米小人系列
    Rice大學的James M Tour教授的工作,關於苯環的有機合成。以上圖片來自維基百科,下面的解釋性內容出自是蘭州大學功能有機分子國重實驗室張浩力老師在科學網發布的博客。以下是博客原文:美國Rice大學的James M Tour教授是我非常欣賞的學者之一。不僅在於他的工作非常出色,而且在於他興趣廣泛,每每做出一些很有創意的工作。
  •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15:20:49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秦川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 科學家揭示番荔枝科花粉結構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近期對番荔枝科花粉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對該科花粉形態較為完整的認識。
  • 90年後,科學家終於揭示了苯的結構
    圖片:新南威爾斯大學澳大利亞科學家已經解決了化學的基本謎團之一,其結果可能對太陽能電池、有機發光二極體和其他下一代技術的未來設計產生影響。自1930年代以來,化學界內部就苯的基本結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近年來辯論變得更加緊迫,因為包含六個碳原子和六個氫原子的苯是可用於生產光電材料的最小分子,這正在徹底改變可再生能源和電信技術。
  • 360大法|選修五|苯環三取代同分異構體種類數速解
    :先從苯環的二元取代分析起:根據苯環的對稱性,如下圖苯環的二取代分為鄰、間、對三種。那麼,如下圖苯環AAA 三種取代可能的異構有三種,分別是連、偏、均。同理,苯環AAB 三種取代有6種,苯環ABC 三種取代有10 種。
  • 【行業動態】科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的成像過程...
    【行業動態】科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的成像過程,將有助於設計石墨烯基電子器件 2020-12-2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老師上課必講的那些科普小段子,洛必達法則、苯環、泊松亮斑
    不過這個法則背後的小故事,還是很有意思的,科學家也需要生活。歐洲數學家約翰·伯努利是個很有才華的人,但可惜搞數學很難直接賺錢。貴族洛必達很有錢,並且很想成為數學家,可惜天賦不夠頂尖,資源互補的兩人很快擦出了火花。伯努利正值新婚燕爾,科學家沒錢也不行,早已看中他的天賦的洛必達找到他說,我給你錢,你把你的一些成果給我。
  • 高中化學選修5:苯環上的取代反應不一般
    高中知識搜索小程序我們對於取代反應並不陌生,下面我們來看以下三個苯環上的取代反應:
  • 科學家揭示葉酸ECF轉運蛋白結構和轉運機制
    4月14日,《自然》雜誌在線發表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的最新研究進展,報導了來源於乳酸桿菌的能量耦合因子型(Energy Coupling Factor,ECF)葉酸轉運蛋白面向內(inward-facing)的晶體結構(見示意圖a),揭示了ECF轉運蛋白跨膜轉運葉酸的分子機制。葉酸參與細胞內眾多重要生化過程,包括DNA和胺基酸的合成。
  • 上海藥物所苯環間位硝化反應研究取得進展
    芳香硝基化合物是一類重要的含C-N鍵的化合物,作為中間體可進行多樣性的結構衍生化,因此被廣泛應用於藥物化學和材料化學領域。傳統的硝化條件需要在強酸條件下進行,對官能團的耐受性較差,並且一般需要通過強給電子或吸電子取代基來定位形成硝基化產物,其中對位產物較易形成,鄰間位選擇性較差。
  • 科學家揭示SARS-CoV-2複製和轉錄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科學家揭示SARS-CoV-2複製和轉錄複合體的冷凍電鏡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7 15:52:49 近日,清華大學婁志勇、饒子和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SARS-CoV-2複製和轉錄複合體冷凍電鏡結構。
  • 火爆全網的「苯寶寶」表情包中的「苯寶寶」結構到底是誰發現的?
    苯的發現距今已有190年,但當時的科學家怎麼也不會想到,看似簡單的這種物質,其結構的分析竟然困擾了科學家們整整一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眾多科學家設計了許多巧妙的實驗,利用眾多的科學儀器才研究出苯分子的結構。而苯分子完美的結構也引起了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重大飛躍。今天,我們就追尋歷史的足跡,重溫苯分子結構的發現歷程,領略苯分子的結構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