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後,科學家終於揭示了苯的結構

2021-01-07 孜然實驗室

苯的DVMS結構。a:RHF/6-31G(d) 波函數的Voronoi位點。任意自旋的電子位置顯示為黃色小球。b:在C–C鍵電子中,Voronoi位點周圍通過波函數的截面顯示為藍色瓣。C–H鍵顯示為。C:Voronoi位點顯示交錯旋轉。每個自旋的電子位置分別顯示為黃色和綠色小球。d:c中Voronoi站點周圍的橫截面。C–C鍵電子的兩個自旋以藍色和紅色顯示。C–H鍵顯示為。圖片:新南威爾斯大學

澳大利亞科學家已經解決了化學的基本謎團之一,其結果可能對太陽能電池、有機發光二極體和其他下一代技術的未來設計產生影響。

自1930年代以來,化學界內部就苯的基本結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近年來辯論變得更加緊迫,因為包含六個碳原子和六個氫原子的苯是可用於生產光電材料的最小分子,這正在徹底改變可再生能源和電信技術。

它也是DNA、蛋白質、木材和石油的成分。

圍繞分子結構的爭論之所以出現,是因為儘管它的原子成分很少,但它的存在狀態不僅有4個維度(如我們日常生活的世界),而是126個維度。

迄今為止,無法測量一個複雜而又微小的系統,這意味著無法發現苯中電子的精確行為。這就是一個問題,因為如果沒有這些信息,該分子在技術應用中的穩定性將永遠無法被完全理解。

但是,現在,由ARC傑出科學中心的科學家蒂莫西·施密特(Timothy Schmidt)和新南威爾斯大學雪梨分校的科學家成功地揭開了謎底,結果令人驚訝。它們現已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

施密特教授與來自UNSW和CSIRO Data61的同事一起,對苯分子應用了一種基於算法的複雜方法,稱為Dynamic Voronoi Metropolis Sampling(DVMS),以便在所有126個維度上繪製其波函數。

126維波函數被切成了42個3D圖像,每個電子一次。這顯示了該圖塊中的每個電子域。圖片:新南威爾斯大學

解決複雜問題的關鍵是由CSIRO Data61的合著者菲爾·基爾比(Phil Kilby)博士開發了一種新的數學算法。該算法允許科學家將維空間劃分為等效的「平鋪」,每個平鋪對應於電子位置的排列。

科學家特別感興趣的是理解電子的「自旋」。所有電子都有自旋(這是產生磁力以及其他基本力的特性),但是它們如何相互作用是從發光二極體到量子計算的廣泛技術的基礎。

施密特教授說:「我們發現的結果非常令人驚訝。具有自旋向上的電子是雙鍵的,而具有自旋向下的電子則保持單鍵。

「這不是我們所期望的,但是對於未來的技術應用來說可能是個好消息。從本質上講,它通過獲得電子使彼此排斥,從而降低了分子的能量,使其更加穩定。 」

來自Data61的合著者菲爾·基爾比補充說:「儘管針對這種化學背景進行了開發,但我們為』與約束條件匹配』而開發的算法也可以應用於從工作人員名冊到腎臟交換計劃的廣泛領域。」

苯的電子結構是爭奪電子結構觀點的戰場,價鍵理論將電子定位在疊加的共振結構內,而分子軌道理論則描述了離域電子。但是,關於電子結構的軌道解釋忽略了波函數在類似自旋的互換時是反對稱的。此外,分子軌道不能提供電子相關性的直觀描述。在這裡,我們證明了苯的126維電子波函數可以通過相似自旋的排列而劃分為相關的圖塊。利用相關的波函數,將這些圖塊投影到三個

每個電子的尺寸以揭示Kekulé結構的疊加。但是,相反的旋轉有利於佔用其他Kekulé結構。該結果簡潔地描述了苯中電子相關性的主要作用,並強調當在能量上有利於彼此避免時,電子將不會在空間上配對。

相關焦點

  • 苯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Benzene)
    苯是有機化學工業基本原料之一
  • [趣味化學]苯的發現和苯分子結構學說
    苯是在1825年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 1867)首先發現的。19世紀初,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從生產煤氣的原料中製備出煤氣之後,剩下一種油狀的液體卻長期無人問津。法拉第是第一位對這種油狀液體感興趣的科學家。他用蒸餾的方法將這種油狀液體進行分離,得到另一種液體,實際上就是苯。
  • 科學家發現有126個維度的分子結構
    NEXTMIND在電學之父法拉第發現苯近200年後,科學家終於揭示它的複雜電子結構——存在於126個維度。據外媒sciencealert報導,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關於苯分子結構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圍繞這種分子結構的爭議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儘管它的原子成分很少,但它的狀態遠遠超過4個維度,具體數字是一個謎。
  • 剛剛,科學家揭示苯環結構!
    苯環的DVMS結構。任意自旋的電子位置顯示為黃色的小球。碳氫鍵用灰色表示。每個自旋的電子位置分別顯示為黃色和綠色的小球。自發現以來,苯的結構就引起人們的興趣。1861年奧地利化學家洛希米特(Joseph Loschmidt)以及1866年德國化學家凱庫勒(August Kekule von Stradonitz)分別獨立提出了苯的環狀結構。凱庫勒隨後還提出了以他命名的凱庫勒結構式。1931年,美國化學家萊納斯·鮑林(Linus Pauling)提出,苯具有單一結構,是兩個凱庫勒結構式的共振雜合體。
  • 火爆全網的「苯寶寶」表情包中的「苯寶寶」結構到底是誰發現的?
    苯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其產品在今天的生活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應用廣泛。苯的發現距今已有190年,但當時的科學家怎麼也不會想到,看似簡單的這種物質,其結構的分析竟然困擾了科學家們整整一個世紀。在這漫長的時間裡,眾多科學家設計了許多巧妙的實驗,利用眾多的科學儀器才研究出苯分子的結構。而苯分子完美的結構也引起了有機化學結構理論的重大飛躍。
  • 「超離子冰」的原子結構終於被揭示!
    來自勞倫斯利弗莫爾國家實驗室(LLNL)的科學家們使用巨型雷射將水快速凍結到它奇特的超電子相中,並記錄下x射線衍射圖,首次確定了它的原子結構——這一切都發生在十億分之一秒之內。這些發現成果發表在2019年5月1日的《自然》上。1988年科學家們首次預測,水將轉變為一種奇特的物質狀態,其特徵是:在富含水的巨大行星(如天王星和海王星)內部,當遇到極端的壓力和溫度時,就會出現固態的氧晶格和液態的氫超離子冰共存。
  • 科學家合成對苯二甲酸鈉及其衍生物
    浩瀚幾千年人類社會的發展使人們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卻不得不面對環境汙染和資源短缺的現狀。因此,人類應該覺醒來保護地球,減少汙染。而科學家更有義務和責任開發清潔和可持續的能源體系,來緩解和改善資源短缺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鋰離子電池的蓬勃發展,科學家越來越擔憂鋰元素含量較少、分布不均勻等缺點。相反,鈉元素含量豐富(地殼中金屬元素含量居第四位),而且與鋰具有極其相似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因此開展鈉離子電池相關工作對維持能源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 含有苯並咪唑結構的合成砌塊簡介
    圖1 苯並咪唑結構苯並咪唑
  • 科學家揭示能承受3.9萬倍自重壓力的鐵甲蟲結構
    如果換算成一個人類,這隻昆蟲的抗壓性相當於往一個重200磅(90千克)的人身上放兩架飛機的重量而不被壓死,在壓力實驗中,科學家們發現,它可以承受大約3.9萬倍於自身體重的壓力。僅2釐米長的惡魔鐵甲蟲就像一個六條腿的小坦克,不得不讓科學家們好奇,到底什麼原因讓它如此頑強?
  • 化學家終於搞清了苯環上的電子結構
    在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發現苯分子近200年後(凱庫勒發現的是苯環分子結構),研究人員終於釐清了它複雜的電子結構。這不僅解決了自1930年以來一直在進行中的激烈爭論,而且對光電子材料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為許多光電子材料都是基於苯分子的。眾所周知,苯分子是由6個碳原子和6個氫原子組成的環。
  • 一種穩定的[4,3]多環並苯雙自由基體的合成、結構和電子性質
    一種穩定的[4,3]多環並苯雙自由基體的合成、結構和電子性質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1/14 16:20:01 新加坡國立大學Chunyan Chi團隊揭示了一種穩定的[4,3]多環並苯雙自由基體的合成、結構和電子性質
  • 苯是什麼,為什麼這麼有用?
    苯是高度易燃的,該化學物質具有致癌性,大量用作汽油,塑料,合成橡膠,染料和工業溶劑的添加劑。苯是許多芳香族化合物的本體。苯最有趣的特徵是它具有六個碳原子的特徵性六邊形環狀結構,並帶有規則間隔的氫鍵,這種結構有助於使分子異常穩定。苯也稱為芳香族化合物,它是通過共價鍵相連的環狀平面。
  •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科學家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9/15 15:20:49 中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秦川等研究人員合作揭示高效SARS-CoV-2抗體的結構基礎。
  • 這位才畢業的90後國產科學家,破解人類基因之謎,攻克世界級難題
    2019年4月29日,2018年度未來女科學家計劃入選者名單出爐,未來女科學家計劃致力於發現和培養處於博士或博士後研究階段、從事基礎科學或生命科學領域研究,具有較強科研能力和發展潛力的女科技工作者。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其中入圍的白蕊,這位國產的90後科學家在小小的年紀就已經做出了卓越的成就,可以說未來不可限量,我們一起來看看她究竟做出了什麼樣的成就吧。
  • 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晶體結構
    的晶體結構,初步揭示其工作機制以及相關疾病的致病機理,在人類攻克癌症、糖尿病等重大疾病的探索道路上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人文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膜轉運蛋白研究專家羅納德•魁百克(RonaldKaback)表示:「人們終於首次成功解析了人源膜轉運蛋白在原子解析度水平上的晶體結構,這是50年以來的一項重大成就。」
  • 科學家揭示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
    科學家們揭示了長時間停留太空對大腦結構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報告發表在了《科學進展》期刊上。來自澳大利亞、比利時、德國和俄羅斯的研究人員對11名俄羅斯太空人的大腦結構進行了研究,這些太空人在國際空間站上的平均連續停留時間是171天。
  • 90後生物科學家:基礎研究,那就是沒什麼用對嗎?
    由浦江創新論壇與造就共同打造的系列訪談「平行未來的N次元」自上周發布,本周推出第二期:90後生物科學家:基礎研究,那就是沒什麼用對嗎?由清華大學博士後、2018年「青年科學家獎」得主來為我們講述容易被忽視的基礎科研究竟其重要意義在哪裡。
  • 科學家揭示免疫蛋白酶體的晶體結構
    近日,一個由德國和瑞士科學家組成的科研小組首次揭示了免疫蛋白酶體(immunoproteasome)的晶體結構,給出了針對糖尿病、類風溼性關節炎或多發性硬化症等疾病的藥物研發的關鍵線索,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研究中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月17日的《細胞》雜誌上。
  • Nature:科學家利用雷射DeepPIV揭示深海動物神秘黏液結構
    如今現存的研究黏液結構的工具正在開展相應的海洋研究,這一新的研究結果可以為我們研究、闡述複雜結構生物的本質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手段。相關論文於2020年6月3日發表於頂刊《自然》。mucus filters粘液過濾器採用DeepPIV 系統中的雷射來展示幼蟲的內部結構,揭示出其內部的神秘結構生長在幾乎是零重力的環境中,許多深海動物進化為軟體、凝膠體的身體並且使用精細的粘液結構來捕獲食物。
  • 科學家揭示番荔枝科花粉結構
    記者從中科院華南植物園獲悉,該園科學家近期對番荔枝科花粉進行了系統研究,獲得了對該科花粉形態較為完整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