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是在1825年由英國科學家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 1867)首先發現的。19世紀初,英國和其他歐洲國家一樣,城市的照明已普遍使用煤氣。從生產煤氣的原料中製備出煤氣之後,剩下一種油狀的液體卻長期無人問津。
法拉第是第一位對這種油狀液體感興趣的科學家。他用蒸餾的方法將這種油狀液體進行分離,得到另一種液體,實際上就是苯。當時法拉第將這種液體稱為「氫的重碳化合物」。1834年,德國科學家米希爾裡希(E·E·Mitscherlich,1794— 1863)通過蒸餾苯甲酸和石灰的混合物,得到了與法拉第所制液體相同的一種液體,並命名為苯。待有機化學中的正確的分子概念和原子價概念建立之後,法國化學家日拉爾(C·F·Gerhardt,1815— 1856)等人又確定了苯的相對分子質量為78,分子式為C6H6。苯分子中碳的相對含量如此之高,使化學家們感到驚訝。如何確定它的結構式呢?化學家們為難了:苯的碳、氫比值如此之大,表明苯是高度不飽和的化合物。但它又不具有典型的不飽和化合物應具有的易發生加成反應的性質。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是一位極富想像力的學者,他曾提出了碳四價和碳原子之間可以連接成鏈這一重要學說。對苯的結構,他在分析了大量的實驗事實之後認為:這是一個很穩定的「核」,6個碳原子之間的結合非常牢固,而且排列十分緊湊,它可以與其他碳原子相連形成芳香族化合物。於是,凱庫勒集中精力研究這6個碳原子的「核」。在提出了多種開鏈式結構但又因其與實驗結果不符而一一否定之後,1865年他終於悟出閉合鏈的形式是解決苯分子結構的關鍵,他先以(Ⅰ)式(如圖1)表示苯結構。1866年他又提出了(Ⅱ)式,後簡化為(Ⅲ)式,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凱庫勒式。
圖1 凱庫勒提出的苯分子的幾種結構式
有人曾用6隻小猴子形象地表示苯分子的結構,如圖2。
圖2 德國化學家凱庫勒 6隻小猴組成的苯分子示意圖
關於凱庫勒悟出苯分子的環狀結構的經過,一直是化學史上的一個趣聞。據他自己說這來自於一個夢。那是他在比利時的根特大學任教時,一天夜晚,他在書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捲曲,忽見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並旋轉不停。他像觸電般地猛醒過來,整理苯環結構的假說,又忙了一夜。對此,凱庫勒說:「我們應該會做夢!……那麼我們就可以發現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檢驗之前,就宣布我們的夢。」
應該指出的是,凱庫勒能夠從夢中得到啟發,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結構學說,並不是偶然的。這是由於他善於獨立思考,平時總是冥思苦想有關的原子、分子、結構等問題,才會夢其所思;更重要的是,他懂得化合價的真正意義,善於捕捉直覺形象;加之以事實為依據,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進行多方面的分析和探討,這一切都為他取得成功奠定了基礎。
來源:慧師網
(責任編輯:汪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