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態】科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的成像過程...

2021-01-08 澎湃新聞
【行業動態】科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的成像過程,將有助於設計石墨烯基電子器件

2020-12-26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二維(2-D)異質結構中可以觀察到一種新的周期性結構,這種結構包含晶格矢量略有不同的層,這反過來又支持新的拓撲現象。因此,獲得這些雲紋晶格和超結構的高解析度成像對於理解新興的物理現象非常重要。在最近發表在《科學進展》上的一篇新報告中,研究人員報告了在環境條件下,使用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和超高解析度實現觀察石墨烯樣品中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的成像過程。雖然該裝置的探針頭的總半徑保持在100nm,但研究團隊獲得了優於5nm的空間解析度。這種設置允許直接可視化莫爾晶格和複合材料的超級莫爾。研究人員還展示了不同層間相互作用產生的新上層建築的人工合成。

uMIM的成像機理和空間解析度。

二維異質結構由原子薄層和晶格矢量稍有不同而構成,由於晶格失配較大或結構中存在小角度扭曲,可以形成周期性較大的莫爾晶格。這種結構在堆積的二維材料中產生了新的長度和能量尺度,為範德華異質結構中新的相關現象和拓撲物理提供了一個令人興奮的新平臺。當相似的晶格結構堆疊在一起時,可以形成莫爾晶格的超結構,為設計新的量子現象提供額外的靈活性。研究二維異質結構中豐富的雲紋物理特性,對於理解和控制二維異質結構中豐富的雲紋物理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上,這可以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原子力顯微鏡(AFM)和掃描隧道顯微鏡(STM)技術來實現。但是大多數方法需要專門的樣品製備方法,這些方法在很大程度上不適合觀察功能性設備。與現有方法相比,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sMIM)結合了空間解析度的優勢和器件局部電特性的高靈敏度,是一種替代性的莫爾成像工具。因此,研究人員展示了sMIM的超高解析度實現,他們還將其命名為uMIM,用於在環境條件下對各種石墨烯基器件的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進行納米級成像。

uMIM在各種石墨烯基雲紋成像中的多功能性。

下一行顯示上排中每個對應幀的詳細uMIM Im掃描。

超高解析度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

利用成像探針,研究小組揭示了幾種莫爾雷超結構,包括莫爾晶格的超調製以及由緊密排列的扭曲石墨烯和六角氮化硼(hBN)層之間的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一種新的類似卡戈梅的雲紋結構。這種莫爾超結構可以為範德華異質結構中的量子現象提供新的途徑。在實驗中,研究小組使用顯微鏡來探測局部複雜尖端樣品的導納。觀察到的針尖樣品導納取決於樣品的局部電導率,研究小組計算了真實和假想的uMIM信號(分別為uMIM-Re和uMIM-Im)。假想信號是快速評估局部電導率的有用信息,因為它隨樣品的薄片電導單調增加。新的分析成像方法提供了一種微波版的無光闌近場光學顯微鏡方法。儘管與近場顯微鏡不同,研究人員在接觸模式下進行實驗,在接觸模式下,針尖和樣品之間的電磁耦合高度集中在尖端的頂端。

tDBG和hBN莫爾(A到C)超莫爾晶格的超結構。

基於石墨烯系統的概念證明

研究小組通過觀察扭曲雙層石墨烯(tDBG)中的莫爾超晶格,展示了這種成像技術的能力。他們利用不同的信號解析了tDBG莫爾晶格中的三個不同的區域,以顯示該技術在基於局部電導率的二維異質結構中識別莫爾晶格精細結構方面的有用性。為了證明該方法的空間解析度能力,研究人員對莫爾條紋缺陷進行了成像,並以低於5nm的解析度解決了缺陷。這種方法優於其他光學近場顯微鏡。

科學家們隨後展示了該方法在各種石墨烯體系中解決莫爾結構的普遍適用性。例如,該技術有助於觀察外延生長單層石墨烯/hBN(六角氮化硼)樣品中的莫爾條紋,該樣品使用標準等離子體增強化學氣相沉積法合成。該方法還解決了扭曲三層石墨烯(tTG)和扭曲雙層石墨烯(tDBG)中的三角疇。除了傳統的moiré晶格之外,超高靈敏度的顯微方法還可以從三個具有不同晶格矢量的晶格(如六角氮化硼(BG/BG/hBN)上扭曲的雙層石墨烯)上成像moiré超結構。雖然這種異質結構先前已用傳統技術成像,但仍需在環境條件下觀察到。地形圖顯示了雲紋結構的改變,這可能導致電子光譜的修改,最終可能需要將其納入材料電子結構的理論計算中。

tDBG/hBN中的類Kagome雲紋結構

調查其他莫爾雷上層建築

研究人員隨後使用該方法研究了其他具有理想物理特性的莫爾上層結構。例如,由於存在平坦帶和奇異的量子和磁相,作為研究哈伯德物理的平臺,卡戈美晶格引起了人們的注意。然而,在超冷原子研究中,Kagome晶格晶體在自然界中是比較罕見的,而它們可以通過光學超晶格來模擬。因此,研究小組在BG/BG/hBN(六角形氮化硼上的扭曲雙層石墨烯)系統中開發了一種類似於Kagome的固態莫爾超晶格,並通過成像技術可視化了一種特殊的莫爾複合材料。科學家們詳細檢查了得到的結構,並將其與理想的卡戈美晶格的預期結構進行了比較。

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廣泛展示了超高解析度掃描微波阻抗顯微鏡(sMIM)作為一種簡單、高通量和無損傷的方法來表徵莫爾超晶格和包括莫爾缺陷的超結構。該團隊還為基於石墨烯的範德瓦爾斯異質結構的多層疊層中的卡戈美超晶格進行了定製。優越的成像技術將提供對異質結構設計路徑的更好理解,以研究它們與先進莫爾超結構中量子現象的相關性。

文章來源:賢集網

原標題:《【行業動態】科學家揭示了石墨烯中莫爾晶格和上層結構的成像過程,將有助於設計石墨烯基電子器件》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上海交大團隊發現光在莫爾晶格中的局域
    以光學中光波的局域為例,人們提出了各種各種的局域機制,基於光纖的全反射、基於光子晶體的能帶帶隙、基於隨機系統的安德森局域以及基於非線性光學材料的局域機制。最近,以光波的局域為例,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葉芳偉課題組與陳險峰課題組合作,率先發現並揭示了一種新的波包局域機制,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該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
  • 莫爾晶格能控制光 交大科研成果刊登《自然》
    經過3年實驗,他們率先發現並揭示:基於莫爾晶格的極平帶結構可以實現對光的精準控制,甚至能夠完全鎖定光波,阻止它的擴散。這一發現具有重要的物理意義和廣泛的適用性。當你說話時,周圍的人都聽到了你的聲音,這是聲波的擴散現象;當你丟一顆小石子到平靜的思源湖裡,激起的漣漪會一圈一圈地蕩漾開來,這是水波的擴散現象。
  • 研究觀察到石墨烯拓撲缺陷結構動態演變
    圖1 (a)C-C鍵90°旋轉;(b)Si原子競爭佔位;(c)Si原子團簇60°旋轉 最近,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固體原子像研究部楊志卿副研究員、先進炭材料研究部尹利長副研究員等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研究人員合作,首先利用像差校正Z襯度電子顯微學成像觀察到了石墨烯拓撲缺陷結構的動態演變
  • 【行業動態】3D列印氧化石墨烯方法來了!保留石墨烯理想特性
    【行業動態】3D列印氧化石墨烯方法來了!石墨烯還被用於創建3D列印的自感應裝甲和交通網絡的現代化。在其他地方,新研究揭示了與石墨烯表面接觸時水的結構如何變化。最近,諾丁漢大學增材製造中心的研究人員在使用石墨烯的電子設備進行3D列印方面取得了突破,開發了基於噴墨的3D列印技術,該技術可以為取代單層石墨烯作為接觸材料鋪平道路。2D金屬半導體。
  • 【行業動態】「未來材料」石墨烯
    【行業動態】「未來材料」石墨烯 2020-12-30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自然》確鑿證據:實驗揭開石墨烯「魔角」超導體的奧秘!
    現在,普林斯頓大學進行的新實驗揭示了這種被稱為「魔角」扭曲雙層石墨烯物質是如何產生超導性的,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提供了確鑿的證據,其研究2019年7月31日發表在《自然》(Nature)期刊上。石墨烯有一個扁平的蜂窩狀結構,就像一根鐵絲網。麻省理工學院的Pablo Jarillo-Herrero和團隊在第一層石墨烯上放置了第二層石墨烯,然後將第一層石墨烯旋轉了大約1.1度的「魔角」角度。
  • Cell丨單分子成像揭示應激顆粒中mRNAs翻譯過程
    近年來,在活細胞中使用單分子成像技術的研究已逐步揭示SGs的mRNA募集動力學,但是仍不清楚將mRNA隔離到SGs是否對基因表達有任何影響【2,3】。由於SGs的形成往往與翻譯沉默相吻合,人們推測SGs直接導致應激下的翻譯抑制,且普遍認為SGs中只包含非翻譯mRNA。然而,卻很少有直接證據支持這一猜想。
  • 【行業動態】高功能化石墨烯3D列印材料誕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行業動態】高功能化石墨烯3D列印材料誕生,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020-09-07 07: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朱夢劍&戴佳鈺|當雷射邂逅石墨烯,原子尺度結構調控成為現實
    實驗結合共聚焦拉曼光譜顯微鏡、光學二次諧波和掃描近場光學顯微鏡等手段詳細研究了相變前後石墨烯的晶體結構和光學特性。研究結果表明,石墨烯中雷射驅動的不可逆結構相變過程沒有其他光/熱致相變中常見的缺陷形成,也沒有形核生長和重結晶現象,是一個十分乾淨的物理過程。研究結果對實現超快相變存儲和寬譜動態調控超表面等高性能石墨烯納米器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 我國科學家首次揭示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
    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人類的DNA如果拉成一條直線約有2米長,然而細胞核的直徑卻僅有5微米至10微米,近期研究發現DNA可以通過有序的摺疊組成不同的拓撲結構域,最終形成染色質的高級結構。
  • 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氧化石墨烯雙疇結構的揭示
    最近,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籌)羅毅研究團隊的張群研究小組,在凝聚相微納結構的超快光譜和動力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研究人員採用超快光譜原位、實時測量手段,揭示了氧化石墨烯的雙疇結構。
  • ...Research》:Ni表面上六方氮化硼/石墨烯平面內異質結生長過程的...
    面內二維異質結構能夠整合不同二維材料的優點,拓展其在光學、電學器件領域內的應用,然而外延異質結構的可控制備和規模化生產,尤其是微觀構建機理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 科學家揭示人類胚胎染色質三維結構動態變化
    國內兩支尖端科研團隊近來攜手攻關,共同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質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有助於更深一步了解生命發育過程。相關科研成果已通過長文形式發表在新近出版的《自然》雜誌上。這兩支科研團隊分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山東大學生殖醫學陳子江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劉江教授領銜。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該研究利用活體成像的方法揭示了自交不親和花粉管微絲骨架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並綜合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手段發現villin蛋白參與其中控制微絲骨架的動態變化。圖1. S蛋白處理和鈣離子通透劑處理引起花粉管類似的微絲骨架變化,再現罌粟花粉管自交不親和反應研究人員首先發現擬南芥花粉管在PrpS蛋白的處理下微絲骨架發生劇烈重排,並逐漸形成點狀的結構。
  • Cell|單細胞轉錄組揭示脊索動物原腸胚動態形成過程
    單細胞RNA測序(scRNA-seq)大大推進了人們對細胞多樣性和其發育軌跡的了解,但還不足以全面描繪單個胚胎的空間結構和精細細胞組成。若將其與光片成像技術結合,可以形成胚胎基因表達4D圖譜,以回答發育生物學中更多的未解之謎。2020年4月20日,來自歐洲分子生物實驗室的Pierre A.
  • 我國科學家揭示造血幹細胞歸巢全過程
    歷時六年攻關研究,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高清晰解析了體內造血幹細胞歸巢的完整動態過程,對幹細胞研究及造血幹細胞移植等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成果今天(20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造血幹細胞是人體血液系統中維持生命的始祖細胞,但其造血功能需要成功歸巢到特定的造血微環境中才能發揮,由於這一生命過程時空跨度非常大,具體發生機制一直不為人所知。歸巢在體內生理情況下究竟如何發生?
  • 淺析石墨烯行業產業的發展
    IBM公司的研究人員通過在碳化矽晶圓的矽面上種植石墨烯,成功研製出首款由石墨烯圓片製成的集成電路,向研製出石墨烯計算機晶片前進了一步。科學家開發出可使慢速內存和快速內存"合二為一"的新器件,它能同時執行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器件的功能,並用於主存儲器中,有望徹底改變計算機內存技術。
  • 【行業動態】石墨烯打造的新型智能紡織品,可隨環境調節熱輻射
    【行業動態】石墨烯打造的新型智能紡織品,可隨環境調節熱輻射 2020-06-26 05: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家將機器學習與層析成像技術結合,以了解材料立體結構和界面
    圖片:阿貢國家實驗室通過使用機器學習作為圖像處理技術,科學家可以極大地加速迄今為止繁瑣的定量查找和查看界面的手動過程,而不必犧牲準確性。在從電池到半導體的系統中,邊緣和界面在確定材料的特性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驅使科學家研究樣品中兩個或更多不同成分相遇的位置,以產生更堅固,更節能或更持久的材料。
  • 「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
    入選成果「創建出可探測細胞內結構相互作用的納米和毫秒尺度成像技術」簡介如下:真核細胞內,細胞器和細胞骨架進行著高度動態而又有組織的相互作用,即「細胞器互作」。在此過程中,細胞器之間進行蛋白質和脂類的交換及信號的傳遞,高效的協調複雜的細胞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