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祁觀 | 錢糧、技術與政治:軍事變革的三重挑戰

2021-01-08 澎湃新聞

美國軍事變革與轉型在歐巴馬、川普以及拜登新政府可預期的執政框架內存在延續和演進的特徵——在外部安全認知上,從抬高亞太戰略地位、「4+1或2+3」挑戰定位(中、俄、伊、朝、恐)到回歸「大國競爭」,拜登政府大概率將介於前兩任之間,三任政府雖存在搖擺,但大方向確定;在應對方面,從提出「第三次抵消」,到多軍種轉型方案,在軍費調整、重心轉移、裝備體製革新、作戰思想演進等方面,也有明顯的延續和繼承性。

同樣延續的還有諸多內在矛盾、困難與挑戰。其中美國政軍高層將要長期面對最為關鍵的挑戰表現在預算政治、技術迭代和政軍關係這三重邏輯上。

錢糧:軍費政治尾大不掉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錢糧,大國軍事競爭是玩不轉的,如何做好加減法則非常關鍵。川普的卸任倒計時也不缺少軍費政治的點綴。2020年12月初,川普否決了7405億美元的參眾兩院修改版2021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而國會則毫無意外地於元旦當天推翻了這一否決。這個插曲對於美國軍費政治常年尾大不掉的諸多問題來說,僅僅是點綴。雖然在強軍原則問題上,兩黨偏好有重合趨勢,但一些結構型問題始終存在:赤字壓力日增;軍費政治過程繁複冗長;兩黨對開源節流的規劃針鋒相對;白宮、五角大樓與國會的溝通始終缺乏效率等等。

最近兩天喬治亞州參議員選舉結果為民主黨帶來了2014年之後未有的政治機會,50:50的參議院席位對比加上新任副總統的一票,為拜登新政府提供了人事任免、政策和預算方面的更大可能性。但這些結構性矛盾依然會存在。展望未來幾年,軍費政治的最大難題是如何做好加減法。名義值維持在7000億以上的軍費既不可能連年維持,也無希望大規模削減,騎虎難下,很難破局。

拜登上臺可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削減,問題是減多少、如何減。當前的不同預估交匯在名義值2%上下,考慮到通脹因素,實際削減應還會更大。人員開支和福利這塊隨著美國大環境的不穩定而越來越敏感,雖然歐巴馬曾在補助方面有過幾年的「工資帽」舉措,而這也似乎意味著拜登會在經濟形勢和財政壓力下採取類似措施,不過總體來說這一塊出現大規模削減的可能性不大。這樣,壓力便會落在裝備採購特別是吞金大項目上,軍工企業在面臨項目削減和延後時所將採取的政治運作也會愈加激烈。總之,砍錢的焦點會落在人和項目的取捨上。

從歐巴馬到川普以及拜登可預期的選擇上,有著共同的追求,便是讓美軍在維持戰備水平和實現裝備、作戰方式現代化這兩個方向上具備更高效費比、更靈活、更具韌性,但以何種方式在二者之間實現平衡和取捨既是個頭疼問題,也決定了美國軍事安全真正的追求方向。

若要魚與熊掌兼得,那便是軍事層面的全球控制能力,而這與瞄準主要對手的懾止和戰而勝之卻是不同的。實現前一個目標,需要保障每年約5個百分點左右的實際軍費增長,若低於這個數字,便需要在新興戰略技術領域如太空、高超、人工智慧、核力量現代化與常規力量的維持方面進行取捨。而如果出現2%以上的削減,不僅這兩個方面都會面臨衝擊,主要軍種的整軍計劃如陸戰隊的作戰方向和力量結構轉型、陸軍面向大國衝突的調整、海軍造艦計劃等也都會成為無本之木。軍費政治中的加減法若要做好,便要解決更難的乘除法,而後者則取決於技術與政軍關係這另外兩重邏輯,否則磕磕絆絆的次優解甚至雙輸解都依然可能是常態。

技術:軍事變革高度不確定

如果說錢糧屬於顯性挑戰,那麼技術演進的不確定性便是隱性挑戰。為了應對新的軍事安全環境和挑戰,美軍在包括新技術應用、平臺開發、老裝備設備維護、作戰體系與思想迭代等方面都下了很大氣力。

對於未來軍事變革如何具有革命性,軍事鬥爭方式的演進將在哪些節點出現顛覆性變化,目前尚無完全共識,諸如認知戰、智能戰、算法戰這些圍繞新技術的提法仍然雷聲大過雨點且有一定炒作之嫌。但有一點毋庸置疑,基於廣義信息與網絡能力的加速迭代會對未來的力量部署、指揮控制、情報態勢、火力殺傷、後勤組織、人員培養等各方面提出新的要求,並帶來新的不確定性。

以「聯合全域指揮與控制」(JADC2/CJADC2)發展為例,其目標是軍種內部、聯合部隊之間指控系統的互連甚至融合。五角大樓原計劃在2020年底發布首個CJADC2綜合戰略和新的「聯合作戰概念」,為多域、全域作戰規劃提供初步的通用規範和指南,涉及數據標準、架構、人工智慧、雲計算、跨域解決方案等內容。2022、2023年將出現下一個重要節點,重點將是開發能夠將各軍種現有系統進行互連的關鍵網絡連接和協議轉換設備,無論是空軍的「先進戰鬥管理系統」(ABMS)、陸軍的「融合」項目(Project Convergence)還是海軍的「壓制」項目(Project Overmatch)均如此。

與早先「多域戰」發展所體現的軍種關係類似,空軍與陸軍的配合相對深入一些,如在去年10月2日籤署了ABMS與融合項目之間的連通協議,並開始開發傳感器和火力系統的共同標準與界面,而海軍則始終態度曖昧。因為軍種隔閡和任務、能力屬性定位,海軍始終認為多域本是應有之義,海軍行動也從來如此,並不希望陸軍成功推銷的多域作戰和空軍一向積極的CJADC2搶了自己風頭。但除此之外,海軍對於跨軍種一致性的顧慮不無道理。通用設備和普適標準在多大程度上是必要及可行的,美軍內部並沒有定論。

設備和軟體在設計過程中會被賦予具體功能要求,而各軍種實現CJADC2過程中所涉及的系統升級、更新換代要求對大量項目、軟硬體進行重組和現代化,必然伴隨不同的時間尺度、項目尺度和產業利益分配。因此統一、自上而下的路徑恐不現實。基於不同系統自立基礎之上的互聯互通既是不得已為之,也可能是相對正確的路徑。

但如果靈活、高效的轉換和互連能力而非統一通用架構在未來仍是重點,例如針對異構電子系統的技術集成工具鏈(STITCHES)這類方案。而這種縫縫補補也意味著美軍變革障礙中的老系統、老習慣、老政治將始終存在。而CJADC2在戰技術層面跨軍種、跨作戰域、跨時空域層面所賦予的互操性,將是基於需求的靈活、靈巧互連,而非基於通用底層和頂層設計、前後端協調統一的融合指控體系。

美軍是否在做更高的要求和準備?很大程度上,「馬賽克戰」是這方面的嘗試。其構想是在微觀層面使傳感器、通訊設備、火力系統在人工智慧等技術的賦能下,實現宏觀層面的交互、集成與融合,而非僅是分立系統的互連。若得以實現,可以被認為是CJADC2之上的進一步迭代。美軍各軍種當下都在強調分布式,無論是力量部署方式、多源異構數據集成的戰場態勢獲取方式,還是火力通道配備與部署方式。真正突破當前聯合作戰框架效率天花板並實現真正分布式格局,便是「馬賽克戰爭」的目標。

無論CJADC2、馬賽克戰還是以實現全域能力為目標的各類調整計劃,大多為技術解決方案。美軍有著頑固的技術決定論、制勝論基因,但同時美國政軍高層在戰略文化上也深受克勞塞維茨傳統的影響,對他所強調的三個核心要素——阻力(friction)、戰爭迷霧(fog of war)與不確定性(uncertainty)——有深刻認識。技術提升帶來新的使能同時,也會使得軍事系統更具不確定性。為了應對這一問題,美軍目前打補丁的方式也同樣遵循了克勞塞維茨的精神,即強調冗餘,在質的層面提升冗餘,量的角度確保冗餘,進而提高容錯率和系統韌性。

不過,冗餘能否實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前一個挑戰能否被克服。此外,另一種「冗餘」正在侵蝕著美軍的應變能力,那便是政軍組織結構的臃腫與政策過程不協調。

政治:政軍關係臃腫不協調

最為困難和重要的挑戰,在於政軍(或文武)關係的結構和組織方式是否與技術和軍事邏輯相協調。如果將兩者分別視為生產關係與生產力,它們當前是存在矛盾的。如何讓軍隊、文官官僚、政客群體適應新作戰方式轉變和新戰鬥力形成所需要的指揮、後勤、文化、採購、裝備研發等工作,是這一挑戰的核心,而克服體制的臃腫、繁冗是關鍵第一步。

首先是軍隊自身框架和內部政治關係。當前美軍的頂層設計基礎是1947年《國家安全法案》、1946年誕生並不斷更新迭代的「聯合司令部計劃」(UCP)以及1986年戈德華特-尼克爾斯法案。幾十年的演化之後,美軍已成為一個愈加臃腫,響應效率不足,機構、人員、政策冗餘過大的複雜系統。雖有技術解決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效率,但面對不確定性而不斷出現的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和疊床架屋已使美軍頂層設計、指揮和研發、採購等體系無法完全適應未來作戰對靈活性、靈巧性和韌性的要求,無法與技術快速迭代「對表」。

再者是國會的運作方式。很大程度上為了解決「位子」和「帽子」問題,國會在過去幾十年出現了大量的委員會、分委會,在安全問題上的機制重疊、文山會海已使政治過程更加凌駕於政策有效性之上。例如動輒數千頁的國防授權法案文本,有多少議員及其助手團隊能夠從全局角度透徹理解其中要義與影響呢?立法機構很難從政治和官僚過程中抽身,站在全局角度與自身受困於同樣問題的美軍相協調。

國會最近數年時常批評和抱怨軍方在新裝備、新作戰方式相關裝備研發與採購方案中對要求與預期陳述不明,存在不確定性。而從五角大樓的角度來看,問題卻出在國會,因為新作戰能力開發所基於的技術周期存在往復演進和迭代快速等特點,而這與當前冗長、低效、刻板、政治化的財年預算周期完全不匹配。

大國軍事鬥爭因其牽扯廣、變數大、速度快,是具有高度不確定性的複雜系統。軍事系統的演進結果也無法從整體層面線性還原為技術、戰術、政治、經濟、財政等組成部分的局部特性。若要克服軍事變革由部分到整體湧現過程所必然增大的複雜性,需要更好地理順政軍結構、軍費政治、技術邏輯這三重挑戰之間的相互影響。單純提高能力冗餘是貌似化繁為簡的一種方案,歐巴馬與川普實質上採取的都是這一路徑,但也在事實上迴避了核心問題。拜登新政府能否借軍事和民事政策調整的雙重機會有所突破,雖恐難決定中長期美國軍事轉型和大國軍事競爭準備預期能否達成,卻也是倒逼調整的一次機會。

作者祁昊天,系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助理教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題】強軍策: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的腳步
    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有時候改革也是流血的政治。在中國歷史上,軍隊改革的篇章常常是用血與火寫就。商鞅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商鞅變法很大程度上就是軍事改革。當時列國爭雄,思想正從爭鳴的廟堂走向變革的曠野。在時代澎湃向前的潮流中,向後沒有退路,只有亡國滅種。改革是唯一活路。商鞅以大無畏的膽魄把秦人引到這條生路上,他自己卻走上了死路。商鞅變法從一開始就是一場冒險犯難。
  • 「溫度計」或引發戰爭 美軍關注氣候變化帶來軍事挑戰
    自氣候變化進入國際政治的議事日程以來,由此引發的各方面變化都成為了關注的焦點。2007年,11位美軍退休三星或四星將領通過一家諮詢公司成立了針對氣候變化的軍事顧問委員會,來評估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安全重要因素的影響,並為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威脅做基礎性的工作。2007 年,該委員會發布了題為《國家安全與氣候變化的威脅》的報告。該報告是美國乃至全世界研究氣候變化與國家安全關係的第一份報告。
  • 匈牙利:導致政治體制變革的三個「累積層」
    匈牙利:導致政治體制變革的三個「累積層」匈牙利是我們此行的最後一站,由於前面不斷地增加內容,越往後時間壓縮得越少,不得已很多原定的內容都被精簡掉了,但即便如此我們仍然抽出半天時間專程前往布達佩斯東郊的新公墓去拜謁納吉的陵墓。
  • 人工智慧已在軍事領域引起極大興趣
    全文摘編如下:各國軍隊會定期整合技術創新,以提高各方面能力並試圖壓制對手。人工智慧也包括其中。人工智慧現在已在軍事領域引起極大興趣。當前軍事應用在軍事領域,人工智慧已經有許多應用。最突出的可能是美國的「梅文計劃」。對於開發利用在戰場環境收集的圖像和影像的美國運營商而言,全部處理引人關注的海量數據是不可能的。
  • 金一南丨美國軍事打擊敘利亞是一場切割對俄關係的政治秀
    未調查先打擊違背國際法用軍事手段擺脫政治危機記者:敘利亞西北部4月4日發生一起疑似化學武器攻擊事件,為回應這起事件,美軍4月7日對敘利亞政府軍的空軍基地發射了5959枚巡航飛彈表面上打擊敘利亞政府,實際上是川普政府用軍事手段擺脫政治危機,是一場切割對俄關係的政治秀。敘利亞到底是不是發生了化學武器襲擊?這個襲擊由哪一方實施?現在一切都是謎團。現在國際社會強烈呼籲進行徹底調查,聯合國也同意了,這個調查行動還沒開始,美國就先認定是敘利亞政府犯下的罪行,發動空中襲擊,這從國際法來說是完全站不住的。
  • 總裝專家揭秘軍事生物技術 微觀戰場不可不察
    生物偽裝生物偵檢  ●現代生物科技迅猛發展已成為國家安全戰略重要支撐力量  ●在新軍事變革中生物技術從未淡出過世界軍事強國的視野  新聞提示  據外媒報導,4月上旬,美國防部通過採取設立「生物技術辦公室」機構與整合各領域生物技術資源等新舉措,以確保其在拓展生物科學領域的優勢,預計到2015年該機構將投入巨資用於生物技術研發。
  • 【深度】「人工智慧」在美國軍事中的現狀與發展
    在近十幾年人工智慧技術取得了高速的發展,人工智慧是指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的理論、方法、技術及應用系統的一門新的技術科學。從 20 世紀 50 年代至今,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主要經歷了推理期、知識期和機器學習期三個研究階段。
  • 「美軍『袋鼠效應』」告訴我們什麼?
    「美軍『袋鼠效應』」——指的是美國始終跳躍在世界前頭,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也引發了世界新軍事革命。這個比喻很形象。作為軍事戰場的「孿生兄弟」——輿論戰場,美國的「袋鼠效應」,則引發了世界輿論傳播的全方位革命。輿論專家認為,美軍引領的輿論戰,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使人們的輿論戰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認識了輿論戰的巨大威力;看到了輿論傳播的發展方向。
  • 周邊秩序進入變革關鍵期
    原標題:周邊秩序進入變革關鍵期 我國是周邊安全環境最複雜的大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更加進取的心態、更加周全的謀劃、更加大度的形象,在周邊開拓奮進,贏得前所未有的戰略優勢。這種良好開局同國際戰略環境加速變革帶來的大環境、同域內外各方心態變化形成的小環境相疊加,推動我國與周邊互動進入新境界,推動周邊進入秩序變革重塑的關鍵期。
  • 2050年中國將超越美軍!美軍上將發出警告,必須要阻止中國
    隨著美國把中國列為最大的挑戰對手,並制定了一系列反華計劃後,中美爆發軍事衝突的可能性進一步增大了。 據俄衛星網消息稱,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 米利將軍的話稱,中國將在2035年達到美國的水平,而在本世紀中葉超越美國的軍事實力。
  • 美軍實驗超級大炮,借鑑電磁炮技術,射程可達1650公裡
    美國軍隊仍然擁有當今世界最頂級的軍事科學技術,也擁有令人驚嘆的創造力。截止目前,世界軍事領域的種種變革幾乎都是美國人領頭髮起的,這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不過考慮到美國軍工複合體的特性,美國軍隊提出來的一些看似神奇的設計,不得不令人懷疑究竟是科技的進步產物,還是用來騙經費的玩具。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美軍正在試驗的一種遠程加農炮。
  • 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軍事哲學新境界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戰略格局、全球治理體系、全球地緣政治、綜合國力競爭發生重大變化。我國正處於由大向強發展的關鍵階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臨難得機遇,具備堅實基礎,擁有無比信心,前景十分光明,挑戰也十分嚴峻。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軍事技術和戰爭形態發生革命性變化,軍事競爭戰略主動權的爭奪更加激烈。我軍建設發展在躍上大臺階的同時,還存在「兩個差距很大」「兩個能力不夠」的問題。
  • 美軍這是認輸了嗎?面對數百枚火箭彈,三個軍事基地全部撤軍|火箭彈...
    近日,據美國媒體官方報導,美軍在伊拉克巴格達北部的軍事基地,再次遭到了大量的火箭彈攻擊,這已經這個美軍基地兩周之內遭遇到的第四次攻擊了,並且此次攻擊遠比前兩次要來的更加猛烈,發動攻擊的火箭彈數量已經達到了上百枚,整個美軍基地火光沖天,給美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 韓國第一顆軍事衛星的目的:今後自己打仗時,不必再聽美軍指揮
    幾天前的7月20日,韓國自己的軍用衛星韓國首顆軍事通信衛星——"Anasis-II"號,由美國的"獵鷹9"號運載火箭攜帶升空。韓國沒有戰時指揮權的根源,來自於1953年朝戰停戰時,韓國和美國達成軍事同盟,實力較強的美軍統籌負責軍隊指揮,直到今天仍然延續了這個制度。顯然,國家不能在戰事指揮自己的軍隊,這代表國家的主權並不完整,對於一個國家來說這是缺乏尊嚴和實力的體現。因此,過去這些年來,韓國方面力求重新掌控戰時指揮權。2012年和2015年,韓國都有計劃收回戰時指揮權,但都因為地區局勢的緊張而被推遲。
  • 環球論壇丨美俄軍事對抗升級 會「擦槍走火」嗎?
    今年以來,全球疫情形勢嚴峻,美俄兩個超級軍事大國非但沒有握手言和,反而掀起了更為激烈的軍事對抗,頻頻通過前沿部署、抵近偵察、武力炫耀等方式向對方施壓示強,展開了激烈的軍事博弈。例如,近日美軍驅逐艦和俄羅斯反潛艦就在俄太平洋艦隊家門口展開了交鋒。這也是繼美軍戰機在俄羅斯周邊空域頻頻進行軍事偵察後,美軍最嚴重挑釁俄羅斯的事件。
  • 美軍重建大西洋艦隊圍堵大國,北約一拍即合:維持軍事力量常態化
    除了意識形態長期對立以外,美國也十分忌憚俄羅斯的軍事力量,並採取制裁等手段對其進行打壓。而俄羅斯也十分強硬,亦做出了同等回應。有媒體報導稱,美軍欲重建大西洋艦隊圍堵俄羅斯,而北約盟友一拍即合,將維持在黑海地區的軍事力量常態化。
  • 雄文| 習近平的軍事革命:要打勝仗!
    除了因自身的歷史際遇而重視改革,這支軍隊也特別關注近代以來中國持續挨打的慘痛教訓,將之歸因於錯失軍事變革的寶貴機遇。這一點在最近兩年被反覆討論。比如,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上將分析說,在近現代歷史上,舊中國軍隊曾頻繁改革,但總是走不出因利益而腐朽衰亡的宿命。「中國軍隊面臨的最大挑戰往往不是欠缺能力去追逐外部世界洶湧澎湃的變革潮流,而是朽腐的速度遠超過變革創新的成果。
  • 美軍發射新間諜衛星,只為了解大國軍事部署,或是戰爭勝利關鍵
    通過以往的戰爭經驗得知,獲得最終勝利是需要多方面支持的,不僅對於軍事作戰能力有著一定的要求,同時對於信息的掌握快速程度也會影響到戰爭的最終結果。所以後續各國在發展軍事的同時,對於此一探知信息的技術也越來越看重,衛星的發射就滿足了各國對於信息的提前探知要求。
  • 美軍參聯會主席:要靠機器人和AI維持對華軍事優勢
    據法新社4日報導,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當地時間3日宣稱,如果美國軍方要保持住對中國的優勢,就需要全面「擁抱「機器人(武器)和人工智慧。但這位美軍最高將領也表示,「我不是說會與中國開戰。我是說,我們希望防止與中國開戰。」
  • 美媒:美軍發掘民用潛艇潛在軍事用途
    一些軍事組織,比如美軍特種作戰司令部正在留意這一情況,因為其中一些民用潛艇具有潛在的軍事用途。  據美國戰略之頁網站11月8日報導,以「入海者」系列潛水器為例,它重658公斤,長5.24米,寬1.06米,可容納兩人。最高水下時速為45公裡,水面時速則相當於這個數字的兩倍。功率250馬力的發動機可以提供噴水推進和非常準確的靈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