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固廢網訊:近日,由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聯合30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簡稱「WEEE」或「電廢」)拆解龍頭企業「上書」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懇求儘快發放延遲超30個月的基金補貼,該補貼款已累計80億元左右,聯名報告描述了國內109家拆解企業有近1/3勉強維持生存、1/3停產、1/3面臨倒閉的發展困境。為了弄清楚電廢基金補貼的來龍去脈,探索電廢產業的新出路,本文梳理了電廢回收市場狀況,電廢基金管理現狀,「網際網路+回收」的新方式,非基金電廢業務的可行性,影響電廢產業鏈卡脖子的問題以及解決思路,以供參考。
一、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概述
首先,我們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分為基金電廢和非基金電廢,本文的基金電廢是指《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2014年版)》中的「四機一腦」,而非基金電廢除了《目錄》中新增的9類產品外(表1中標紅色部分),還包括表1中列舉的其他種類。
再來看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市場如何。
電廢是全球數量增長最快的固體廢棄物,而廢舊家電又是電廢中最大的板塊,據統計,全球每年產生的電子廢棄物高達4000萬噸以上,因此電廢又被稱為「城市礦山」。電廢同時具有資源、經濟與環境的三重屬性,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電廢蘊藏的巨大經濟效益,每年資源回收價值高達千億元,電廢最具回收利用價值的是其中的印刷線路板、廢塑料和廢金屬,有研究表明,每噸電腦的印刷版可以回收塑料272kg、銅130kg、黃金0.45kg(富集的精金礦才70g/t)、鐵41kg、鉛29kg、錫20kg、鎳18kg、銀9kg,以及鈀、鉑等貴金屬,資源的二次利用對於減少進口量、節省大量外匯開支也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就是電廢二次利用的環保屬性,部分電廢含有大量的有害鉛化物、汞、鎘、鎳等重金屬,隨意處置的話將造成嚴重的環境汙染,危害公眾健康,因此電廢回收利用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二、廢棄電器電子回收產業狀況分析
我國廢棄電器電子回收先後經歷了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如圖1所示,從第一階段的以個體回收為主的傳統回收模式到第四階段的個體回收與「網際網路+回收」並存的新型回收模式;從第二階段的「以舊換新」和「家電下鄉」回收方式到第三階段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和WEEE基金補貼方式;從非正規回收渠道到有資質的正規回收渠道,出現了雙渠道、雙模式、基金和非基金管理共存的新業態。
作為電廢產業的最前端,正規回收渠道的建立是最大難題,電廢回收渠道更多地掌握在個體經營者手中,他們控制著電廢的回收價格,而拆解企業也必須用真金白銀跟他們交易,造成這種被動局面的原因之一在於從居民直接到拆解企業的回收渠道始終沒能有效建立起來。
如圖2所示,我國電廢回收發展成以小商販回收、集散地回收、社區網點回收、經銷商回收、生產企業回收以及電廢處理企業回收的多種方式共存的局面,形成了以小商販回收為代表的非正規拆解和以電廢處理企業為代表的正規拆解複雜競爭態勢。由於居民對電廢的資源性和汙染性認識不足,以及國家在居民丟棄電廢方面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為了獲得更高的價格而直接賣給小商販,造成小商販控制著回收渠道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據2015年中國民主促進會提交的兩會提案《推動並規範我國電子垃圾處理》顯示,有近90%的WEEE沒有得到規範處理,而是經流動商販、個體戶回收後,直接交由小型回收企業、家庭拆解小作坊等進行簡單的回收拆解處理。如何打破我國雙渠道回收體系下,非正規回收處理企業搶佔了絕大部分WEEE市場份額,正規拆解企業坐擁先進的生產線而貨源受制於人的窘境?這是我國WEEE基金管理要解決的關鍵難題。
我國正規回收渠道難以建立的另一個原因是正規回收處理企業的規模化滯後於發達國家,據統計,現在美國有資質的企業達2000多家,歐盟有500多家,而我國從2012年開始至今,生態環境部、財政部等5部委先後公示了5批共109家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補貼企業名單,其中2012年7月公示了43家,2013年2月公示了21家,2013年12月公示了27家,2014年6月公示了15家,2015年8月公示了3家,並規定自2014年起,各類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年實際拆解處理量低於許可處理能力的20%時,取消給予基金補貼的資格,如圖3所示我國電廢處理企業處理能力分布圖。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