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喜歡昆蟲嗎,我很喜歡哦!
初次見面😃,我叫周陽,來自北京林業大學的生態與自然保護學院,研究方向是昆蟲生態學。正如開頭說的那樣,我是一個喜愛昆蟲與大自然的人。
在過去的23年中,從《動物圖冊》上叫出各種蟲子的名字開始,到觀察、採集家鄉的蝴蝶和螞蚱,再到嘗試認真地製作昆蟲標本……直到現在,我也算是半個昆蟲領域的研究人員了,想必在未來,我也會一直與昆蟲打交道。
所以我很高興,能夠通過撰文的方式,把我對於昆蟲的喜愛與各位分享。也希望能以這種方式,或多或少地幫助各位了解身邊的昆蟲——願意去發現小生靈的魅力,這應該會是熱愛大自然的開始吧。
【尖尾網蛾(Thyris fenestrella),攝於河北霧靈山】
接下來,我會展示一些自己製作的昆蟲標本,在科普物種的同時,也分享與之相關的個人經歷。
在4、5月份的灌叢中,常能見到這種像「口水」一樣的東西。而如果你足夠好奇,把這些泡沫撥開,會找到這種名叫「沫蟬」的小蟲——沒錯,這團有些噁心人的泡沫就是它給自己創造的保護傘。
小時候的沫蟬(若蟲階段)有一項「特殊技能」:正如其名,它會通過腹部的腺體分泌粘液,再用呼出的氣體「打成泡沫」。這種保護機制讓小沫蟬避開了天敵,也讓它自己能夠安心地待在枝條上,吸食這株植物的汁液,直到長大。
對我來說,比起「聲聲唱著夏天」的「知了」,「沫蟬」曾經只以文字形式出現在科普讀物中。而直到在本科學校的後山,見到這團「唾沫一樣的堡壘」後,我才真正認識了這類「吐口水的小蟲」。
【沫蟬科(Cercopidae)物種的成蟲,採集地點與上圖相同】
應該有許多朋友見過「草蛉」(Chrysopidae),記得它纖細靈動的身姿,以及刺鼻的氣味——這就是我小時候見到它時的第一印象。
這類「長觸角的綠色小蜻蜓」,雖然並不是蜻蜓的親戚,但它們跟蜻蜓一樣屬於益蟲——蜻蜓在空中捕食蒼蠅蚊子,草蛉則在田間捕食蚜蟲。幼蟲階段的草蛉每周就能吃掉幾百隻蚜蟲,由此得到了「蚜獅」的稱號。因此,在一些國家,養育了幾百萬隻這樣的昆蟲用於農業和園藝上的生物害蟲控制。
不過草蛉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它的卵:花骨朵一樣的蟲卵,搭在一條一釐米的細莖上,看起來十分小清新。然而小時候的我卻誤以為「枝條發了黴」,結果禍害了不少草蛉的卵,現在回想起來,真是又尷尬又……尷尬呀!
【草蛉的卵,圖片轉自維基百科】
【縞裳夜蛾(Catocala fraxini)】
【絲帶鳳蝶(Sericinus montela)】
很多朋友都會好奇「蝴蝶跟蛾子」的區別,因為第一反應它們完全不同,但在神形上卻又總有幾分相似。
這並不奇怪,在分類上,蝴蝶和蛾子同屬於鱗翅目(Lepidoptera),意思是「覆蓋鱗粉的翅」,撲稜蛾子會「掉灰塵」、抓蝴蝶會沾一手粉,這其實都是它們翅膀上的鱗粉。
所以,到底該怎麼區分「蝴蝶」和「蛾子」呢?有一些常用的方法:蝴蝶一般在白天活動、休息時把翅膀豎在背上、觸角像棉籤一樣在末端膨大等;而蛾子一般在晚上活動、休息時把翅膀平攤、觸角像羽毛或細線等……可是蟲子那麼多,總有幾個不走尋常路:①錨紋蛾,休息的時候把翅膀像蝴蝶一樣豎在背上;②一些斑蛾不僅在色彩上媲美蝴蝶,觸角也是像蝴蝶一樣的「棉籤狀」。
【錨紋蛾Pterodecta felderi,來源見水印】
【斑蛾科物種(Zygaenidae),攝於北林博物館】
事實上,在鱗翅目當中,蝴蝶的種類僅佔10%左右,因此可以說,「蝴蝶」其實就是一類顏色相對豔麗、只在白天活動的「蛾子」。
那麼……到底有沒有什麼嚴謹的區別呢?
要說當初剛開始認蟲子的時候,這個問題也是十分困擾我。可是,就在我的「常識」被一次次地顛覆之時,我見識到的,可不就是昆蟲家族(乃至生命本身)的「多樣性之美」嗎。與其在紙面上糾結於二元化的概念,不如睜大眼睛,去欣賞每隻翩翩飛過的蟲子——屆時你也會發現,那些「蝴蝶、蛾子」們也都有屬於自己家族(科)的名字:夜蛾、天蛾、尺蛾、斑蛾、錨紋蛾、舟蛾、鳳蛾、枯葉蛾;鳳蝶、蛺蝶、粉蝶、灰蝶……
老實說,這就是我開始專業地學習《昆蟲分類學》的契機呢。
以上的標本和照片只是一個縮影,是我想與諸位分享昆蟲之美的「教材」。
不知諸位在踏足戶外的過程中,是否會留意到長相或驚豔、或普通的蟲子呢。老實說,在每一次觀察這些小生命的過程中,我也總會被它們精緻的外表和鮮活的習性所打動——去呼吸草木的香氣、感受活生生的昆蟲,這真的是再詳盡的書本也給不了的體驗呢。
今天的分享也要到此結束了,不知道各位對昆蟲的認識有沒有多一些呢?我相信還是會有的哈哈🐞。
那麼各位大小朋友們,我們下次分享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