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信道編碼技術及其標準化

2020-12-04 泡泡網

5G信道編碼技術及其標準化

現在通信系統架構如圖1所示。其中,信源編碼對於模擬信號,功能是實現模擬信號的數位化傳輸,而如果信源輸出的是數位訊號,其作用是提高數位訊號傳輸的有效性,去掉冗餘度和壓縮原始信號的數據速率。信道編碼則主要解決數字通信的可靠性問題,對信號按一定的規則加入一些冗餘碼元,以便在接收端對信號進行檢錯和糾錯,從而降低差錯概率,提高正確識別信號的能力,提高通信的可靠性,是保證信息高效、可靠傳輸的關鍵步驟。

著名的「香農公式」

在通信領域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即香農,其提出並嚴格證明了「在被高斯白噪聲幹擾的信道中,計算最大信息傳送速率C公式:。式中:B是信道帶寬(赫茲),S是信號功率(瓦),N是噪聲功率(瓦)。該式即為著名的香農公式。香農定理指出,在有噪聲環境下,數據傳輸的最大速率,是通信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也是近代資訊理論的基礎。

3GPP(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是移動通信領域的國際標準化組織,其定義了5G三大應用場景:增強移動寬帶(eMBB)、大規模機器通信(mMTC)和低時延高可靠通信(URLLC)。其中,eMBB場景對應的是3D/超高清視頻等大流量移動寬帶業務,其技術指標中峰值速率達20Gbit/s;mMTC場景對應的是大規模物聯網業務,其連接數密度達到106設備/km2;URLLC場景對應的是無人駕駛、工業自動化等需要低延時、高可靠性連接的業務,其時延低至1 ms。eMBB是傳統移動通信場景的擴展,而mMTC和URLLC是5G移動通信的新型場景。因此,目前三大場景的標準化研究中,eMBB場景的成果較多。

一、5G信道編碼技術

對於5G移動通信而言,信道編碼與多址接入技術、多輸入多輸出(MIMO)技術一起構成5G空中接口的三大關鍵技術,成為國際組織、各大公司討論、布局的熱點。2016年5G的標準化進程中,信道編碼方案成為討論的熱點。為此,本文針對5G的三種信道編碼技術做出了詳細介紹。

1. 低密度奇偶校驗碼—LDPC碼

LDPC碼是由MIT的教授Robert Gallager在1962年提出,理論研究表明:1/2碼率的LDPC碼在BPSK調製下的性能距香農極限僅差0.0045dB,是目前距香農極限最近的糾錯碼,也是最早提出的逼近香農極限的信道編碼。

LDPC碼是一種具有稀疏校驗矩陣的線性分組碼[1],它的特徵完全由其奇偶校驗矩陣決定。相對於行、列的長度,校驗矩陣每行、列中非零元素的數目(又稱行重、列重)非常小。若校驗矩陣H的行重、列重保持不變(或保持均勻),則稱該LDPC碼為規則LDPC碼,反之若行重、列重變化較大,則稱其為非規則LDPC碼。研究表明正確設計的非規則LDPC碼性能要優於規則LDPC碼性能。

LDPC碼除了用稀疏校驗矩陣表示外,另一重要表示就是Tanner圖,如圖2所示。Tanner圖中,當一條路徑的起始節點和終止節點重合時形成的路徑是一條迴路,稱之為環,環所對應的路徑長度稱為環長,圖中所有環中路徑長度最短的環長為Tanner圖的周長。當採用迭代置信傳播解碼時,短環的存在會限制LDPC碼的解碼性能,阻止解碼收斂到最大似然解碼MLD。因此,LDPC碼的Tanner 圖上不能包含短環,尤其是長為4的環。

通常有兩類LDPC碼,一類是隨機碼,它由計算機搜索得到,優點是具有靈活的結構和良好的性能。但是,長的隨機碼通常由於生成矩陣沒有明顯的特徵,因而編碼複雜度高。另一類是結構碼,它由幾何、代數和組合設計等方法構造。隨機方法構造LDPC碼的典型代表有Gallager和Mackay,用隨機方法構造的 LDPC碼的碼字參數靈活,具有良好性能,但編碼複雜度與碼長的平方成正比。後續,提出採用幾何、圖論、實驗設計、置換方法來設計LDPC編碼,極大地降低了編碼的複雜度,使編碼複雜度與碼長接近線性關係。

2. 極化碼—Polar碼

Polar碼是由土耳其比爾肯大學教授E. Arikan在2007年提出,2009年開始引起通信領域的關注。Polar碼是一種新的信道編碼方案,它是基於信道極化理論提出的一種線性分組碼。理論上,它在低解碼複雜度下能夠達到信道容量且無錯誤平層[2],而且當碼長N增大時,其優勢會更加明顯。

信道極化理論是Polar編碼理論的核心,包括信道組合和信道分解部分。信道極化過程本質上是一種信道等效變換的過程。信道計劃過程如圖3所示,當組合信道的數目趨於無窮大時,則會出現極化現象:一部分信道將趨於無噪信道,另外一部分則趨於全噪信道,這種現象就是信道極化現象。無噪信道的傳輸速率將會達到信道容量I (W ),而全噪信道的傳輸速率趨於零。Polar 碼的編碼策略正是應用了這種現象的特性,利用無噪信道傳輸用戶有用的信息,全噪信道傳輸約定的信息或者不傳信息。

根據上述信道極化理論,Polar碼選擇I (W )接近於1的完全無噪聲比特信道發送信源輸出的K位信息比特,而在I (W )接近於0的全噪聲比特信息上發送(N-K)位凍結比特。通過這種編碼構造方式,保證了信息集中在較好的比特信道中傳輸,從而降低了信息在信道傳輸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可能性,保證了信息傳輸的正確性。

3. Turbo碼

Turbo碼是由法國科學家C.Berrou和A.Glavieux發明。從1993年開始,通信領域開始對其研究。隨後,Turbo碼被3G和4G標準採納,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統治。

Turbo碼由兩個二元卷積碼並行級聯而成。Turbo編解碼器採用流水線結構,其編解碼基本思想是,採用軟輸入/軟輸出的迭代解碼算法,編碼時將短碼構成長碼,解碼時再將長碼轉為短碼。Turbo碼的編碼結構如圖所示。Turbo編碼器的結構包括兩個並聯的相同遞歸系統卷積碼編碼器,二者之間用一個交織器分隔。編碼器Ⅰ直接對信源的信息序列分組進行編碼,編碼器Ⅱ為經過交織器交織後的信息序列分組進行編碼。編碼的全過程是,信息位一路直接進入復接器,另一路經兩個編碼器後得到兩個信息冗餘序列,再經恰當組合,在信息位後通過信道。為了使編碼器初始狀態置於全零狀態,需在信息序列後添加mbit尾信息(未必全是0);但由於交織器的存在,編碼器Ⅱ在數據塊結束時不能回到零狀態(要使兩個編碼器同步置零,必須設計合適的交織器)。

二、標準化進展

2016年10月的裡斯本會議以及11月的裡諾會議上針對eMBB應用場景討論了信道編碼方案,候選編碼方案有美國主推的LDPC碼、中國主推的Polar碼以及法國主推的Turbo碼。而編碼應用主要集中在兩類信道:數據信道,控制信道。數據信道用來傳輸數據,如視頻業務,控制信道用於傳輸控制信令等信息,如尋呼信令。數據信道編碼所需要的碼長範圍遠遠大於控制信道,且數據信道編碼需要支持高速率數據傳輸,因此,又有長碼和短碼之分,而控制信道由於對碼長有限制,即不超過100bit,因此,控制信道只有短碼。兩者碼塊信息比特長度的大致範圍如表1所示。

表1 數據信道和控制信道碼塊信息比特長度範圍

信道類型  碼塊信息比特長度/bit
數據信道  40 到 6000~8000
控制信道  20 到 100(一般場景)
   上限300(極端場景)

最終會議達成結果如表2所示,確定將LDPC碼作為eMBB數據信道的編碼方案,Polar碼作為eMBB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進入了5G後續的標準化討論[3]。

表 2 3GPP會議投票梳理

來源:科技快報網[4]

投票類別

數據信道投票

 

 

控制信道投票

 

長碼

 短碼

 短碼

 短碼

技術方案

LDPC

高通主導

LDPC

高通主導

Polar

華為主導

Polar

華為主導

投票企業

包括中國品牌華為終端、聯想、中興、努比亞、小米、OPPO、酷派等品牌都支持LDPC作為長碼方案

高通、三星、愛立信等企業支持

聯想、摩託羅拉等40家企業支持

聯想、摩託羅拉等60多家企業支持

結果

 LDPC勝出

LDPC勝出

 

 Polar勝出

    參考文獻:

[1] Theory I P G O I. IR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theory[M]. Professional Group on 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Radio Engineers, 1955.

[2] Sarkis G, Giard P, Vardy A, et al. Fast Polar Decoders: Algorithm and Implementation[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14, 32(5): 946-957.

[3] Polar碼成為5G新的控制信道編碼[J]. 上海信息化, 2016, (12): 87-88.

[4] 科技快報網 [M], http://tele.ofweek.com/2018-05/ART-8320501-8120-30231709.html.

作者:範慧芳 橘子科普團隊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研發工程師

審稿人:北京工業大學教授 科普中國特聘專家 於乃功

相關焦點

  • 5G核心技術:信道編碼背後的小故事
    特別是華為主推的極化(Polar)碼成為了5G控制信道短碼方案,在這背後承載了多少人的努力和令人回味的故事呢?小編整理了一下。信道編碼是5G系統中最為核心的技術之一,此方案的確立也成為國際標準化組織3GPP在5G通信標準制定過程中最受矚目的階段之一。
  • 5G信道編碼之爭
    後面經過自媒體肆意編造後,版本越傳越邪乎,似乎一個通信技術確認的背後充滿了內幕,為3GPP嚴謹的技術制定蒙上了陰影。同一時間,什麼5G長碼、短碼、信道編碼、控制編碼等專業詞彙一股腦地塞給我們,讓吃瓜群眾試圖還原事件真相充滿了難度,接下曾經是通信人的小編給大家理清楚其中的技術細節。3GPP作為全球通信標準的主要制定方,每個標準的確定都是經過反覆討論、驗證以及嚴格審查以確保其可實現性。
  • 華為工程師純技術解讀5G編碼標準
    在通信系統架構中,信源編碼的功能是實現模擬信號的數位化傳輸,而信道編碼則主要解決數字通信的可靠性問題。提高正確識別信號的能力和通信的可靠性,是保證信息高效、可靠傳輸的關鍵步驟。5G信道編碼技術究竟是怎麼回事?本文告訴你。
  • 超能課堂(137):5G信道編碼之爭
    前一段時間,第五代移動通信網絡5G(IMT-2020)在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情,禍起於各大問答平臺,矛盾一致指向了聯想的「不愛國行為」——在確認5G信道編碼標準時,沒有把票投給華為的Polar碼。後面經過自媒體肆意編造後,版本越傳越邪乎,似乎一個通信技術確認的背後充滿了內幕,為3GPP嚴謹的技術制定蒙上了陰影。
  • 5gwifi信道44和157區別_5g和wifi哪個快
    打開APP 5gwifi信道44和157區別_5g和wifi哪個快 網絡整理 發表於 2020-04-17 11:52:21
  • 技術解讀聯想5G編碼投票事件,真相如何?
    上面說的都是數據編碼,無線通信中還有一種編碼需求,叫控制信道編碼。控制信道是用來傳輸指令和同步數據,用戶是不用知道的,但也是必需的。從數據量來說,控制信道碼塊長度一般是20-100比特,極端場景可達300比特;數據信道的碼塊長度是40到6000~8000比特,而且碼塊非常多,數據量比控制信道要高几個數量級。
  • 5g的關鍵技術有哪些
    5G作為新一代的移動通信技術,它的網絡結構、網絡能力和要求都與過去有很大不同,有大量技術被整合在其中,5g的關鍵技術包括:基於OFDM優化的波形和多址接入、實現可擴展的OFDM間隔參數配置、OFDM加窗提高多路傳輸效率、靈活的框架設計、超密集異構網絡、網絡的自組織、網絡切片、內容分發網絡、設備到設備通信、邊緣計算、軟體定義網絡和網絡虛擬化。
  • 詳解5G通信:5G技術現狀與未來趨勢展望
    與之前不同,國際組織一開始就積極推動相關標準制定,細化5G進程,力圖實現標準化和全球化。具體說來,5G標準化的組織主要是國際電信聯盟(ITU)和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二者側重點不同,共同推進5G。
  • 炙手可熱的5G,如何逼近信道容量的香農極限?
    5G,即第五代移動通信,主要就是利用多輸入與多輸出技術(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來提高信道容量的。這個例子還給我們另外一個啟示:犧牲單個信道的功率,雖然單個信道的容量有所降低,但是這個降低卻能換來信道數目的增長。
  • 以珠寶玉石等首飾為例的首飾行業信息分類與編碼標準化研究
    隨著首飾行業工藝技術日新月異,首飾行業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近二十年來,我國珠寶玉石及貴金屬首飾行業產值從1個億發展到近1000億元,從業人員從2萬人發展到200萬人,首飾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意識和能力不斷提高。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消費水平的提高,珠寶玉石及貴金屬首飾正成為繼住房、汽車之後中國老百姓的第三大消費熱點。
  • OFDM信道調製解調的仿真及其FPGA設計
    OFDM(正交頻分復用)是一種高效的多載波調製技術,其最大的特點是傳輸速率高,具有很強的抗碼間幹擾和信道選擇性衰落能力。OFDM最初用於高速MODEM、數字移動通信和無線調頻信道上的寬帶數據傳輸,隨著IEEE802.11a協議、BRAN(Broadband Radio Access Network)和多媒體的發展,數字音頻廣播(DAB)、地面數字視頻廣播((DVB-T)和高清晰度電視((HDTV)都應用了OFDM技術。
  • 5G 中的物理層安全關鍵技術
    目前物理層安全技術中,保證系統安全性能的主要技術方案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利用編碼的方式,對傳統的信道糾錯編碼進行修改,使其同時兼具糾錯能力與保密能力;另一類是預編碼技術,在保證合法信道正常接收的同時,降低竊聽信道的質量,提升系統的安全速率。
  • 路由器信號分為2.4G和5G,有什麼區別?
    大部分的無線路由器將支持2.4G和5g頻段。面對兩個頻段有什麼區別?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樣的頻段,就在這裡說一說。對用戶來說,最大的區別有4點:傳輸速度:同一個WiFi下,5g頻段要比2.4G頻段快很多;一個高速公路,一個國道的區別。
  • 5G標準專題:Polar碼——移動通信領域皇冠上的寶石
    他還提出,信道編碼技術提供了達到該限制的手段。因此,信道編碼技術已經成為通信領域皇冠上的寶石,眾多科學家不知疲倦地致力於開發和發展這項技術。  1967年,維特比解碼算法被發明。它代表了第一代信道編碼技術的巔峰之作。該算法使解碼更簡單,並在解碼過程中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它使卷積碼廣泛用於信息和通信行業。該算法於1988年用於2G GSM網絡,並用於隨後的3G網絡。
  • 移動通信系統中OFDM技術的分析及其應用
    1、OFDM技術概述及其發展史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201710/368587.htm  被稱之為「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其核心技術為OFDM。
  • 淺談極化碼與5G技術
    其實,在3G的時代,我們也推出了TD-CDMA技術,可惜的是全球只有中國及少數幾個國家採用了這一3G技術,和歐美的3G技術在市場使用範圍上無法相比,這使得TD-CDMA技術也發展得不夠快,中移動的3G網絡沒有了在2G時代的大幅領先優勢,現在中電信CDMA2000和中聯通WCDMA技術,獲得了不少原來移動的用戶。
  • 全國空間科學及其應用和全國遙感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京成立
    7月2日上午,由國家標準化委員會主辦,中國科學院光電研究院承辦的全國空間科學及其應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和全國遙感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成立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國科學院陰和俊副院長、高技術局董永初副局長,國標委方向總工程師、戴紅副主任以及歐陽自遠、胡文瑞、顧逸東等院士出席了大會。
  • 五大無線技術發明問世 5G NR布建加速邁進
    因此,沒有一種技術可以單獨定義5G;相反地,5G將從諸多截然不同的技術創新中被構建。  在5G NR規範釋出之後,晶片商和電信營運商也開始積極布局此一市場。 以高通(Qualcomm)為例,該公司多年來持續開發5G基礎技術,並且發明全新的5G技術以推動,甚至是重塑無線的邊界;致力推動其先進系統設計和無線技術從理論到設計、標準化、實現,以及最終商用的進程,以實現5G願景(圖1)。
  • 老司機這樣解讀編碼與調製
    而在計算機網絡中,對信源的資格並無特 殊限制,任何一個網絡中的計算機都可以成為信源,當然任何一個網絡中計算機也可以成為信宿  編碼與調製  由於傳輸介質及其格式的限制,通信雙方的信號不能直接進行傳送,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處理之後,使之能夠適合傳輸媒體特性,才能夠正確無誤地傳送到目的地。
  • 5G手機速度快,主要技術原因是什麼?
    dkFednc全雙工最近幾年,同時同頻全雙工技術吸引了業界的注意力。5G網絡採用該技術,在相同的頻譜上,通信的收發雙方同時發射和接收信號,與傳統的TDD和FDD雙工方式相比,從理論上可使空口頻譜效率提高1倍。全雙工技術能夠突破FDD和TDD方式的頻譜資源使用限制,使得頻譜資源的使用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