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保留了許多殖民時期的生活習慣和文化傳統。當習慣了溫帶海洋性氣候的英國人到了香港,不開空調, 他們能活?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013年暑期,英格蘭的持續高溫致使逾760人死亡,而英國人所謂的極端高溫最高紀錄僅為35攝氏度,氣象局更是規定只要氣溫達到30度就放全國性「高溫假」。英國人怕熱這點,它排第二大概沒人敢排第一吧.
英國本土的氣溫很少能到30度, 所以他們才能這麼任性的放假。但當他們飄洋過海來到了溼熱的香港,那就不是放假能解決的了。想想看,要是香港一到30度就放假,那豈不是小半年都不用上班上學了?
所以,英國人為了能夠在高溫下仍然保持較高的生產效率,他們便開始在全香港裝空調,把空調的氣溫調的極低,這樣才能讓他們在工作時既舒適又體面。
其實不止香港,英國另一個前殖民地新加坡,室內冷氣強度也是喪心病狂。而他們的國父李光耀更是冷氣機的迷弟。
每提起香港,圈妹腦海中都浮現出妝容精緻、西裝革履的白領精英們從容不迫的穿梭於中環的畫面,就像是這樣的:
然而,沒有了空調的他們,在將近四十度的高溫下還帶著厚厚的妝,穿著裡三層外三層的正裝的後果就是,整個人都要化!掉!了!
為了讓各路精英能以更好的狀態和面貌工作,冷氣機就要強行把溫度降到能讓妝永遠留在臉上,西服外套永遠留在身上才行。畢竟冷了可以多穿,但熱了也沒法脫皮嘛!
有研究證明,在溫度為攝氏18-22度的情況下,人們的消費欲望最為強烈。且不論這個研究結果可不可信,如果商場裡冷了,那顧客不就大都不想在原地坐著休息了?
有多少次圈妹和小夥伴到商場裡的休息區想坐下避會兒暑,結果沒五分鐘就不得不站起來說:「媽呀太冷了咱們起來走兩步逛逛這些店吧。"
H&M, Zara 和優衣庫等服裝商更是深深獲利於商場的冷氣,知乎上吐槽香港空調冷的妹子們紛紛表示「為看個電影,臨時買了件毛衣」,「進去想吃個飯,結果買了條毛圍巾」 甚至「在優衣庫買了三條褲子才能繼續逛街。」
word媽,為了刺激消費,香港人也夠拼的!
坐港鐵的小夥伴一定都見過狹小車廂裡人頭攢動的大場面。擁擠的空間,悶熱的環境簡直讓人窒息,倘若這時候不小心有人漏了氣,那整個車廂圈妹不敢想像。
這種時候,冷氣就派上用場了。有商場管理經理認為將冷氣開足有益於空氣流通,抑制細菌滋生,從而預防公共場合傳染病的產生。
而這一說法隨即又被香港一家空氣淨化公司的運營經理基爾霍夫給駁斥了,他介紹說冷氣只會令室內空氣循環,並不會產生所謂空氣更新。
然而圈妹覺得在冷氣開得很足的時候,空氣中難以忍受的汗臭味、悶熱感確實消失了,所以將冷氣開足的原因會不會是為了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呢?
也有網友認為,為了維持室內的換氣率,冷空氣送風量有下限,導致室內溫度有上限,而要超過上限則需要重新加熱,如果省去這個加熱過程則會節省一些能源。用圖來解釋就是這樣的:
(圖片來源:知乎網友zilch)
看不懂了吧,沒文化了吧,料你們也看不懂因為圈妹也沒看懂。
上面這些用人話來講呢就是:開低空調是為了省!電!
對,你沒有看錯,這種猜想確實認為將空調溫度調低是為了節電。
因為空調系統是通過送風多少來控制製冷效果的,而這個送風量無法減小,所以室內溫度會持續較低。
如果想要提高溫度還要再耗能加熱,也就是說想暖和得給空調的冷氣再加熱。是不是好神奇,是不是世界觀都受到了衝擊!
然而網上確實有一批專業網友支持這種說法,圈妹讀書少也不知道這種猜想可不可信,如果有空調專業的小夥伴一定要在評論區幫圈妹科普下。
所以你們覺得哪種猜想最靠譜 哪種最扯呢?
圖片及資料來源於網絡,本文為港漂圈(ID:gangpiaoquan)原創,轉載請聯絡港漂圈,投稿請發送至fengyaqi@gangpiaoquan.com
長按二維碼 勾搭圈妹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