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SPSSAU系統為例,針對方差分析的常見問題進行匯總說明。
關於方差分析的分析思路及相關操作可閱讀連結文章:
SPSSAU:全流程總結方差分析,只看這篇就夠了。
①問題一:t檢驗與方差分析的區別?
t檢驗只能進行兩組之間的比較,當分析項X組別超過兩組時,應使用方差分析。
②問題二:方差分析是否需要滿足正態性?
方差檢驗一般需要進行正態性檢驗,但方差檢驗對數據的正態性的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只要數據近似正態即可接受。如果數據嚴重不正態,則可使用非參數檢驗。
非參數檢驗
也有文獻提及可將數據進行轉換後使其更加接近或符合正態性,然後繼續使用方差分析,用戶可嘗試進行數據轉換【數據處理->生成變量】功能,一般是對數據進行比如求對數,開根號等處理。
③問題三:方差分析是否需要滿足方差齊?
方差齊是方差分析的前提,方差分析前一般需要對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
當方差齊檢驗沒有呈現出顯著性(即P>0.05),可使用方差分析。
當方差齊檢驗呈現出顯著性,即說明不同組別的數據波動不一致,方差不齊。此時可考慮使用Welch anova或Brown-Forsythe anova或非參數檢驗作為代替方法,進行分析。
方差分析
④問題四:方差分析需要的數據格式?
正常問卷數據(即原始格式)可直接進行分析。原始格式參考:
https://spssau.com/front/spssau/helps/otherdocuments/methodsdataformat.html
如果是實驗數據,通常要把數據按照下圖格式進行整理:
數據格式
整理前,每一組數據結果各佔一列;整理後,所有組別記為一列(用於標識不同組別),所有數據結果記為一列。
分析時,組別項放入X框,分析項放入Y框即可。
⑤問題五:方差分析出現null,如何解決?
結果中出現null值,多是由於數據格式錯誤或是樣本過少(只包含一個樣本n=1),導致算法無法計算出指標值。解決的方法是增加樣本量。
⑥問題六:多組數據出現差異後怎麼兩兩比較?
如果使用方差分析對比多組數據差異,結果呈現出顯著性,說明不同組別之間確實存在顯著差異,此時則可以使用【進階方法】--【事後多重比較】,對兩兩組別進行對比。
兩兩比較
SPSSAU提供了多種事後檢驗方法,適用於不同場景下使用。一般情況默認使用LSD方法即可。
⑦問題七:方差分析效應量如何解讀?
當呈現出顯著差異性(前提)時,可分析差異,同時還可以分析差異幅度,即深入分析中提供的效應量指標。
方差分析時,通常使用Eta方表示效應量,其計算公式為: 偏Eta方=SSB/SST,SSB和SST均為中間過程值無需關注,SSB表示組間差,SST為總差異;
偏Eta方值介於0~1之間,該值越大說明差異幅度越大,比如偏Eta方為0.1,即說明數據的差異有10%是來源於不同組別之間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偏Eta值非常小,使用偏Eta方表示效應量大小時,效應量小、中、大的區分臨界點分別是:0.01,0.06和0.14;
同時還可以使用Cohen’s f 表示效應量,效應量小、中、大的區分臨界點分別是:0.10,0.25和0.40。
以上就是今天分享的內容,更多乾貨內容可關注SPSSAU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