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周末讀詩

2021-01-18 新京報

冬至將至。冬至對我們意味著什麼?

「冬至」命名的本意,如同一個溫柔的提示,告訴我們真正的冬天才剛剛開始。冬至這一天,畫八十一瓣素梅,而後日染一瓣,待素梅盡染,數九寒天也就過完,就又是春天。

要知道,春天可不是那時候才來的。自冬至起,大地陽氣已經發動,春天已潛行在赴約的路上。

從前的冬至,記憶中的冬至,雖寒冷卻很熱鬧。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全家團聚過小年,祭祖飲宴,為逝去的親人上墳,俗稱「送冬衣」。

從前是什麼時候?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節氣時令,風土民情,在隔斷地氣的城市生活中,漸稀漸薄,終於成了畫卷中的遠山淡影。

撰文 | 三書

北半球最長的夜晚

《邯鄲冬至夜思家》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設想冬至夜,在北方某個小城,某家簡陋的客棧,一個旅人獨坐燈前。外面飄不飄雪,他都沒心思看,這個夜晚對於他,都是漫長而黑暗的。

這個夜晚不知有唐代,無論宋元明清抑或現代。夜晚只是夜晚,原始而永恆。所謂那朝代這時代,對於夜晚,都不過是夢幻泡影。但因為那位旅人,因為他留下的詩,本來只存在於空間的夜晚,便獲得了一個時間的維度。於是我們說,那是某年某月某夜,詩人白居易在邯鄲。

讀詩不妨非理性,不妨放任文字帶我們做做夢。此詩題目《邯鄲冬至夜思家》,每個詞,詞與詞組合在一起,已給人無限遐思。邯鄲,這個地名不僅指地理上在北方的一個城,在時間意義上更是一個古代的城。而對於今天的我們,「邯鄲」更是一個典故中的城,一個戰國諸子寓言中的城。

如果把邯鄲換成保定,「保定冬至夜思家」,我們立刻會覺得詩味被去魅了。雖然白居易當時的確在邯鄲,並非為了美感而故意把保定說成邯鄲,但對於詩的閱讀,這卻是個美麗的偶然。李白的《長相思》其一起句曰「長相思,在長安,絡緯秋啼金井闌」,這首樂府詩純屬虛構,李白所代言的婦人未必在長安,可以在也可以不在,但寫在詩裡卻是「長安」最好。如果換成「長相思,在廣州」,別說廣州了,就是換成今天的西安,詩句的色香味也將喪失過半。

古典詩歌對於我們的意義,既體現在時間上,也體現在空間上。像「邯鄲」、「長安」、「絡緯」這些古典的命名方式,喚起我們的審美想像是不一樣的。

較之命名與審美,古典詩歌傳達的經驗相對偏於簡單,遠不如現代詩的繁複和立體。這是古典詩和現代詩最重要的一個差異。遊子獨在異鄉,逢佳節而思親,白居易在這首詩中的體驗,即使今天的讀者不曾親歷,也能一讀即懂,並且覺得很「熟悉」。因為在古典詩歌中,此類體驗已被書寫了太多遍,乃至已範式化套路化。

若從本質進行洞察,其實問題並不在經驗本身。所謂「陽光底下無新鮮事」,古猶今也,但我們把這句話多讀幾遍,就會若有所悟地發現,所羅門真正的意思是陽光下新鮮的不是事。是什麼?是對事的觀照視角和介入方式。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經驗都是差不多的,成為詩的那部分不是經驗,是對經驗獨特的觀照和審視。

白居易此詩並不獨特,能夠流傳下來靠的如果不是他的名氣,應該就是表達上親切的家常感。「抱影燈前影伴身」,看似孤單寂寥,但因為能靜靜地思家,因為知道家人此時也在念著自己,那麼這個最長的夜晚,也就不再是阻隔而成為緊密的連接了。

白居易還有一首寫於冬至夜的《冬至夜宿楊梅館》:「十一月中長至夜,三千裡外遠行人。若為獨宿楊梅館,冷枕單床一病身。」同樣的口語感,同樣的處境,只是地點從邯鄲換到了楊梅館,人從抱影燈前挪到了冷枕單床。這個夜晚離家更遠,更冷,或因生病的緣故,似乎家人也渺茫了。

另有一首《冬至夜》,不妨一併來讀:「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須鬢轉蒼浪。心灰不及爐中火, 鬢雪多於砌下霜。三峽南賓城最遠,一年冬至夜偏長。今宵始覺房櫳冷,坐索寒衣託孟光。」嘆老嗟病,也無多少實質內容。

大概因冬至夜既冷且長,加之本應是家人團聚的佳節,故而羈旅他鄉的詩人此夜更起鄉思,更動詩情。寫寫詩心裡也就感覺好些了,哪怕今年的詩仍是去年的詩,寫詩這件事已在某種程度上救了自己。

《烏桕文禽圖》

在最冷的冬天歌唱春天

《小至》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杜甫這首詩寫於冬至前一天(即「小至」)。詩中並沒有什麼「憂國憂民」,也沒有什麼「沉鬱忠厚」,就算硬扯也未必能扯進「詩史」。我們應始終警惕,意識形態對生活的綁架,對現實的泛倫理化,都將遮蔽乃至扼殺一首詩。

什麼是詩?有人已經在問。詩的定義千千萬,正如人的定義。可以說詩就是人,有靈魂的人。以馬喻馬之非馬,不若以非馬喻馬之非馬也。與其回答詩是什麼,不如回答詩不是什麼。詩不是政治,不是歷史,不是社會學,不是心理學,不是等等等等。詩關乎生命的本意,詩是平凡生活中的神秘力量。

在這首詩中,杜甫有的只是生活的細節:五紋、弱線、六管、飛灰、岸柳、山梅、雲物、酒杯……從這些細微的事物中,杜甫寫出了他在小至這一天,對陰陽運行季節變遷的敏感,以及在天地萬物之中,在世界的殘酷與命運的無常中,人如何獲得生活的可能。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真誠,對他人真誠,那麼他就會承認,生活的可能並不在於宏大的歷史或時代,而是在於他與簇擁著他的所有日常事物之間的關係,在於他對所有細節的敏銳捕捉與豐富想像。

杜甫寫詩的功力正在於他能從這些細節發現生活,並能從中揭示出人的存在。他如果活在另一個時代,可能會寫不一樣的詩,但詩永遠是詩,因為他寫的不是時代,而是人的存在。

我們對此詩稍加點醒。「天時人事日相催」,第一句真好。杜甫要求自己語不驚人死不休,他也經常說到做到了,他的詩中總有驚人的句子。一般人但覺流光容易把人拋,即天時催人。杜甫在這裡一併道出「人事」,對此我們現代人應該更有切膚之感,往往今年還沒過完,明年的日程已經給你排好了。人對時間的體驗原本是永恆的,就像小孩子,無所謂日月年這些概念,是天時和人事創造了我們今天所謂的「時間」。在此二者的相催之下,人在衰老之前,心理上首先因焦慮而感覺老了。古人雖然生活節奏慢,但或因壽命短,他們對於衰老也很敏感,尤其詩人動輒嘆老已成習慣。

「冬至陽生春又來」,這句對我們現代人很新鮮。從冬至開始進入最冷的數九天,然而這一天卻是陽氣已生,春天已經發動。下聯的日增一線與六管飛灰,皆為由此而來的物象。今天比昨天白晝長了一點,這個變化很細微難以顯現,我們雖然可以用日出日落的時間加以計算,但算出的數字仍是抽象而無法感知的。古人以女工日增一線來描述,實在很形象很易於感知。六管則是將葦膜燒成細灰,置於律管中,冬至前灰飛向下,冬至陽生則灰飛向上。

五紋、六管也並非詩人寫詩當日親眼所見之物,但作為人所共知的常識,用在詩中仍是形象化的,且語言上也自然玄妙地對仗成文。這則又是語言、事物和詩,三者之間不可言說的神秘關係。

儘管寒冬臘月剛到,但冬至陽氣發動,詩人心中已滿是春天的願景。「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這兩句讀起來哪像要進數九天?岸柳將舒,山梅欲放,分明看得見、摸的著的勃勃生機。而「待臘」與「衝寒」,也似乎是滋潤而歡喜的。一個人如若沒有對生命的愛,能在漫漫嚴冬歌唱春天嗎?

雲物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詩人此時的心情且喜且悲,且叫兒子斟上酒來,不如痛飲。

項聖謨 《雪影漁人圖》

美好的生活步行而來

《冬至夜發峽州舟中作》舟中萬裡行,燈下一陽生。不減在家好,都忘為旅情。霜幹風愈勁,雲淡月微明。況有詩兼酒,樽前莫問更。

南宋詩人範成大此詩,亦作於冬至夜,亦身在客途,較白居易的三首冬至夜詩,其處境更加荒野。但石湖此詩並沒有嘆老嗟病,也沒有孤寂無聊,反而十分快意灑脫。

儘管「舟中萬裡行」,詩人卻不覺得孤悽。即使在三峽的江上,他仍喜悅於冬至的「燈下一陽生」。不系情於一鄉一土,而將生命安放於廣闊的天地之間,有此大境界,煩惱憂戚自然就少。

在天涯就一定沒有在家好嗎?詩人說「不減在家好」,他沒有否認在家好,但在天涯也挺好。或許他心裡更加自在,乃至都忘了身在羈旅,此種心態在古代實屬難得。農業時代的人安土重遷,只要出門在外,不論是不是真苦過在家,也往往被認為且自認為是苦的。詩人們常常哀嘆不能趕緊回家,如果真的回到家裡,心情也未必就比在外面更好吧。

真正通達之人,在家也好,在外也好,一好皆好,一不好皆不好。世上沒有樂土,只有心裡清淨。心清淨了,處處不妨是樂土。

峽州江岸,山林間霜風獵獵,雲月也並不明朗,但詩人並不因外境欠佳而生煩惱。外境無所謂好壞,且不由我們做主,而心境卻在於自己。何況詩人說,還有詩還有酒呢。有詩有酒,還有什麼消化不了的煩惱?「樽前莫問更」,這句話說給自己,也說給旁人。當此長夜,喝酒吟詩,管他現在幾點了!

冬至陽生,熬過數九,不知不覺,我們就又在春天了。這一年不可重啟,也不必重啟,經受住絕望的氛圍,美好的生活就像春天,早已孕育在嚴寒中。它將出現,步行而來。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李永博

校對:李項玲

相關焦點

  • 秉周和他的朋友們:《冬至》同題詩歌:四月詩刊卷
    冬至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原野上的村莊有點老氣橫秋一年只有一個冬至就像一生只有一個愛人在我和雪花交換眼神的時候你總會如期而至,刷屏、再刷屏這遙遠的親近,樂此不疲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杜甫寫燕子,與他寫戰亂流民一樣,用真誠去寫,寫具體的、有體溫的所見所感,故而新鮮。本周「周末讀詩」,我們在《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燕子來舟中作》兩首詩中,走進杜甫和燕子,看杜甫憨厚純真的樸質,如何與燕子的靈動可愛相遇,他們又如何在彼此的命運中相互見證,相互慰藉。
  • 今日冬至
    冬至也稱「亞歲」、「小年」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邯鄲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鄲驛裡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悽涼。冬至在民間和官方都有存在感歷朝歷代都對冬至非常重視商周秦代將冬至作為歲首漢代定冬至為「冬節」官府舉行「賀冬」儀式宋代定為法定節日,例行放假明清民間有「肥冬瘦年」之說
  • 正反讀都一樣的詩還有詞語 正讀和反讀意思一樣的句子
    漢語言博大精深,你會發現有的句子正讀和反讀意思完全一樣,不得不感嘆語言文學的神奇和魅力,讓人對漢字產生濃厚的興趣,這樣的詞語和句子還有很多,下面帶來正反讀都一樣的詩還有詞語,正讀和反讀意思一樣的句子。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從題目可以得知,本次展覽有意涵蓋蘇軾的詩畫、書法、交友、生活等各方面,讓觀眾相對全面地了解蘇軾。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早行」已覺傷感,偏偏此山叫做「商山」。現實中的偶然,意外成就了命名上必然。辭色、聲音、語義,三者合為一體,讀之令人悄然生悲。特別要提的是這首詩裡的細節。溫庭筠是一位對細節有著非凡直覺的天才詩人,喜歡《花間集》的讀者,一定對他的詞中大量的細節印象深刻。
  • 二十四節氣-冬至
    注意:本文中出現中文月份都代表陰曆,而阿拉伯數字的月份代表陽曆。《詠廿四氣詩 冬至十一月中》唐代:元稹(zhěn)二氣俱生處,周家正立年。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十二個節氣。又稱「冬節」、「賀冬」中國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公曆/陽曆12月21日-23日。據傳,冬至在歷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經是個很熱鬧的日子。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俗話說:「冬至到,吃水餃。」
  • 為什麼唐詩中寫夏至的很少,寫冬至的卻很多?
    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中有很多就是和節氣相關的,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長卿的「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寒山和尚的「草生芒種後,落葉立秋前」。還有一些民間諺語和節氣也是有關的,比如我很小的時候家裡人就告訴我:「穀雨前後,種瓜點豆」,「芒種忙兩頭,忙收又忙種」,「立秋見三鮮」,立秋時候玉米、紅薯、北瓜等瓜類雖未成熟但可以嘗鮮了,當然我說的這些諺語都是華北地區的諺語,相信南方也會有不少和節氣相關的諺語。
  • 2019年的冬至丨真充實呀
    冬至,是我們民間的傳統節日,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是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鬥指子,太陽黃經達270°,於每年公曆12月21-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
  • 冬至除了吃餃子,你一定要知道這些古詩文「必考題」
    畢竟一方面臨近期末,另一方面又接近年關,無論是已經上班的夥伴還是正在學校的朋友們都面對著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點。小一希望,冬至的到來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美好的念想,即便不是對和暖之春的期待、對未來的暢想,至少也可以是對一盤香噴噴的餃子的「熱望」。無論如何,奔走於世間的打工人和上學人們啊,在忙碌時若能回想起那句穿越古今千年的語句——「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 冬至的來歷和風俗習俗30字50字 冬至的故事傳說簡短版
    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於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並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製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冬至的風俗  祭天  漢代,人們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 冬至節日|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 人們為什麼常說「冬至大於年」?冬肥年瘦話冬至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以上不管是哪一種說法都指出一個事實,冬至日是黑夜最長的一天,從這一天開始,白晝逐漸增長,而時序也開始走向春暖花開的季節。
  • 「冬至大如年」?在古代這一天就是新年!
    至今民間尚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在古代,冬至就是新年。《封禪書》記載:「黃帝得寶鼎神策,是歲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紀,終而復始。」也就是說在黃帝時便以冬至為元旦(朔旦)了,可見冬至曾是「年」(歲首)由來已久。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撰文丨三書上期「周末讀詩」,我們分享了幾首與尋隱有關的詩,有讀者留言,說因此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確,說到「隱」,陶淵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晉史》《南史》皆將陶淵明列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即是說,史書對他的定位是隱士而非作家。
  • 今天冬至吃餃子2020冬至時間幾點幾分 冬至習俗冬至時間幾點幾分幾秒
    立冬和冬至的區別是什麼 立冬是冬至嗎?     很多人把立冬和冬至混在一起了,下面我們就對比下立冬和冬至有什麼區別.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盛於唐宋,相沿至今.
  • 讀首詩再睡覺|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我
    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生活我只是獨自望著遠方美麗的黃昏和那個鋪滿舊時光斑駁的門口.我從來不敢問你的哀愁生怕你說是為了前程我只是痴心念著一個荒廢的名字和那記憶裡一張忘也不能忘的臉《我喜歡這樣的你》我喜歡這樣的你如湖上的晨光如亭上的清霜如古剎裡一道幽遠的琴音寧靜自然 透徹心靈.
  • 關於冬至節氣的作文:溫暖的冬至
    不知不覺,大如年的冬至邁著穩健的步伐,深情款款地向我們走來了。  冬至,為二十四節氣之一。《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冬至這天,日子短暫,太陽匆匆出來,又匆匆離去,夜晚悠長。  冬至是我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
  • 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冬至日的白晝雖短,但是冬至日的溫度並不是最低;冬至之前不會很冷,因地表尚有"積熱",真正寒冬是在冬至之後;由於我國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天文意義上的氣候特點對於我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時至冬至,標誌著即將進入寒冷時節,民間由此開始「數九」計算寒天(民諺:「夏至三庚入伏,冬至逢壬數九)。冬至是幾月幾號2020年|冬至當天吃什麼?
  • 冬至具體時間是幾時幾分?冬至起源由來習俗盤點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冬至具體時間是幾時幾分?冬至起源由來習俗盤點 今日冬至!我國開始進入數九寒天時節,民間俗稱進九.古語有云:冬至大如年,在古人心中,冬至的地位不亞於新年.它是農曆中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意味著這一年將要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