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中的「在路上」:故鄉,像一道傷口丨周末讀詩

2020-11-29 新京報

我們從小就常聽長輩告誡兩件事:江湖之險惡與行旅之艱難。多年人間世的歷練,使他們告誡時神情變得有點悽楚,又有點悠遠。然而這樣的告誡並不能熄滅年輕人對世界的激情。

在一個人的成長中,旅行開始時充滿陽光。所謂讀萬卷書,行萬裡路。古代詩人在青年時期幾乎都有過仗劍遠遊的經歷,那樣的旅行是愉快自主的選擇。

而後漸漸變得無奈,或出於仕宦需要,或出於個人尋找,詩人們終日不停地行走。旅途漫漫,思家的憂愁與行旅的艱難,以及生存的悖論,使寫詩成為深刻的必然。

我們來讀幾首羈旅詩,貼近唐代詩人在路上的種種處境。

撰文 | 三書

鄰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商山早行》溫庭筠晨起動徵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牆。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天亮之前,他便動身了。牽著馬,夜色般啟程,驛站外的道路還沒睡醒。馬脖子上的鈴鐺,搖出驚心的聲響。

故鄉,像一道傷口,又開始作痛。沿著山路,不知是朝前,還是朝後,每行一步,都踩在傷口上。「客行悲故鄉」,所悲者,為客行,也為故鄉。歲月如若靜好,世事若安穩,又怎會「晨起動徵鐸」呢?

溫庭筠是山西人,生於沒落貴族家庭,其祖曾在唐太宗時任宰相。幼年喪父的他,十二歲時經其父生前好友段文昌照顧,至長安杜陵與其子段成式共讀。溫庭筠文思敏捷,恃才不羈,屢試不第,仕途寥落。

作此詩時,他已年近五十,途經商山,前往襄陽,投奔友人徐商。徐商時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引庭筠為其僚屬。

一陣雞啼,湧來黎明的潮汐。詩人駐馬回望,茅店上一彎月亮。雞聲茅店月,啊,那裡安住著故鄉,而他,正走在板橋上。

霜華滿地,板橋上印著人跡。可能是詩人自己的,也可能是他人的,但總是早行人踏過的。清晰的腳印,像生命蓋在黎明的郵戳。作為郵件,他正被命運的信使發往一個陌生的他方。

雖是早春,山路上卻落滿寬大的槲葉,比北方反常的物候,更添客途的蕭瑟與悽迷。而覆垂在驛牆上的枳花,遞來寂寂的幽光。古代的常識認為,枳在淮南為橘,淮北為枳。氣候水土不同,一物則變異為另一物。地理環境對人的心理感受影響之大,往往超出我們的想像。詩人在天色微明中,看到這些物象,彷佛看到他自己正走向陌生,或許他也將變成另一個人。

這時忽而想起昨夜的夢。他夢見回到杜陵,看見大雁都飛回來,落滿了回塘。雁和春天一起回到長安,而他卻不得不離開,行走在夢與現實的裂縫。

至此,讓我們回顧詩的題目「商山早行」。「早行」已覺傷感,偏偏此山叫做「商山」。現實中的偶然,意外成就了命名上必然。辭色、聲音、語義,三者合為一體,讀之令人悄然生悲。

特別要提的是這首詩裡的細節。溫庭筠是一位對細節有著非凡直覺的天才詩人,喜歡《花間集》的讀者,一定對他的詞中大量的細節印象深刻。此詩中的徵鐸、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枳花以及鳧雁回塘等,每個細節都像一根針,準確地刺到我們,刺痛我們的心。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擁抱全部細節吧,那些不平凡的細節!作為閱讀者,如果僅僅從觀念上認知一首詩,比如《商山早行》表達了羈旅之愁和思鄉之情,那就真的對不起作者了。唯有感受到具體的細節,最好是全部的細節,並為其一顫,我們才算真正讀了這首詩。

範寬《雪麓早行圖》

被一首詩捕獲的宇宙

《宿建德江》孟浩然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題目雖點名「建德江」,但也可以是任何一條江。而詩中之人,雖是孟浩然本人,但也可以是日暮時分,任何一個舟行的旅人。

此詩的氛圍瀰漫著愁。愁因何起?因羈旅,更因日暮。羈旅之外,再添的日暮之愁,是為新愁。因日暮之新愁,進而煙渚,扁舟,野曠,天低樹,江水,月亮,一切圍繞我身之諸物,皆無不愁。故此詩的詩眼應為「愁」字。

客行羈旅,見天色將晚,內心深處則本能地感到強烈的孤獨。似乎是一種集體無意識,此時你將深深渴望一間房一盞燈,在你看見的小鎮或村莊,隨便哪兒都行。雖然我們知道,翌晨天亮,一切又將恢復原樣,而你也將繼續走在路上。

但是日暮客愁,當死亡般的無助在曠野攤開,如何自救?無論如何,人得學會自救,愛莫能助的時候,得靠自己拉自己一把。怎麼拉?

看看周圍有什麼。「野曠天低樹」,既遠且暗,不可親也。再看近處,「江清月近人」。清澈的江水中,有個月亮,很知心地望著詩人。今夜,詩人將偎月抱愁而眠。

孟浩然此詩帶給我們的閱讀體驗,絕不是某些「專業」網站所說的「刻畫秋江暮色」、「借景抒情」、「反映仕途失意」、「表達羈旅愁思」等等,或錯誤的描述,或正確的空話,東拉西扯之際,真正的詩已遠走高飛。

這首詩之所以經典,實在於其純粹和自足。寫詩是一個美學的過程,是人與語言及世界發生的共鳴。這個過程相當神秘,而此神秘基於心靈感受和語言本身的神秘。《宿建德江》對我們的意義即在於美和神秘。至於人在什麼經歷或背景下表達了什麼感情,那是散文的工作,不必也不該訴諸於詩。

詩人用四句二十個字,創造了其心靈在當下所捕獲的宇宙映像,並將我們從瑣碎生活引至對此映像的古老觀看中。

陸儼少《杜甫詩意圖冊》之一

走著走著,就回不去了

《旅夜書懷》杜甫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這首詩的現場在長江上,是時杜甫已五十多歲,半生轉徙令他深感疲憊。這個夜晚,他似乎冥冥中直覺到自己正走向生命的盡頭。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此時此地這些微弱的事物,無力幫助他抵禦黑暗。漂泊了這麼久,除了老病,一無所有。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個微塵弱草的老人,面對亙古洪荒的宇宙,建構他人生觀的儒家體系眼看支撐不住。

杜甫雖然對語言的錘鍊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極致,但卻不大相信文章(對於他即是詩歌)可以令他不朽。其中的原因,深究起來似暗含命運的玄機。他渴望的功名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似乎並沒有認出自己身上那個偉大的詩人。

這令我們想起曹丕與曹植。被謝靈運誇為「才高八鬥」的曹植,公然聲稱「辭賦小道,固未足以揄揚大義,彰示來世」,一生含恨不能建功立業。而曹丕尊為魏王,卻推崇文章為「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將文章看作比榮樂和年壽更為永恆的價值。

難道人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才最看重嗎?不,曹丕的文章寫得不比曹植差,甚至可以大膽地說,曹丕才是真正的詩人。清代學者王夫之稱,曹丕與曹植的詩才有仙凡之隔,子桓為仙,子建為凡。俗情抑揚,所以凡人多欣賞子建,為其華麗文採所眩。

杜甫也並非不看重他的詩才,只是此時未免感覺自己一生太失敗。說是「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其實正因為他對寫詩這件事欲罷不能,對天下的抱負也情不自禁。

然而此夜,孑然一身,瑟縮於天地之間,卑微如一隻沙鷗。生命如風中之燭,隨時可能熄滅。回到中原的夢,也渺茫了。

杜甫一生的漂泊流浪,有點兒像希臘神話裡的奧德修斯,在漫長的返鄉路上,經歷了無數的險阻。不同的是,奧德修斯在海上漂流十年之後抵達了,並發現伊薩卡並沒有他渴望的東西,那裡原是另一個世界。杜甫如果回到中原,就能實現他建功立業的夢想嗎?或許沒有抵達反而幸運,未知讓他保全了一個幻想。其實他已無需回去,作為一個詩人,命運已讓他做了他最該做的事,即寫詩。而詩,就是對詩人最大的回報。

唐寅《騎驢歸思圖》

不斷拉長的撕裂感

《馬上行》杜荀鶴五裡復五裡,去時無住時。日將家漸遠,猶恨馬行遲。

這首貌似再簡單不過的絕句,寫出了幾乎每個人都體驗過的「撕裂感」。

「五裡復五裡」,辭家之後,行了五裡,又行了五裡。這句詩不只說在路上走啊走,造語本身就帶有不停朝一個方向滾動的感覺。五裡可以虛指,更可以實歸。因為捨不得家,所以每一裡路,都真實地增加著詩人的痛苦。因為不想離開,所以五裡復五裡的滾動,遂成為具體可丈量的絕望心情。

西晉吳縣人張翰在洛陽做官,因秋風起而思念家鄉的蓴菜羹鱸魚膾,乃嘆人生貴在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邀名爵乎?!這個典故向來為人豔羨稱頌,今人更引為美食如何關乎鄉愁的經典案例。我們不要忘了達生背後有兩個原因:一是前方禍亂方興仕途多險,二是後方家鄉偏安自身可全。故那句灑脫的辭職話實則是個美麗的藉口。若僅僅為美食這等最低版本的文化鄉愁,張翰赴洛陽前又為何沒有想到,且這點小事又何足歷代為人所稱道?而稱道的人又為何不肯起而仿效?何況那時的人都還是有故鄉可退、有田地可耕而食的。

更多人的現實是「去時無住時」。如果還有選擇,這個人還算幸福的。杜荀鶴在這首詩裡沒有選擇,踏上徵程,即如離弦之箭,只有飛鳴而不能暫停。

然而靶子並非他想去的地方。與其說他這支箭正在射向靶子,不如說它先被靶子射中。正如不是我們選擇了某條路,而是路先鎖定了我們。於是乎行道遲遲中心有違,身心朝著相反的方向,漸漸分離。而且「日將家漸遠,猶恨馬行遲」,每天離家更遠,卻仍嫌馬兒跑得太慢,還有比這更撕裂的體驗嗎?

有的。如果抽離了杜荀鶴身後的家,就變成了德國詩人布萊希特的詩《換車輪》:我坐在路旁/司機正在換車輪/我不喜歡我來的地方/我不喜歡我要去的地方/為什麼我望著他換車輪/這麼不耐煩?

布萊希特的心情,可稱之為典型的後現代困境。對此我們並不陌生,這種在巨大的空白中瘋狂旋轉的悖論體驗,已成為我們日常中普遍的生命鏡像。

喪失了質樸的表情,喪失了自然的家園,喪失了夢和黎明,穿梭在城市機器之網中的人們,每天混沌而驚惶,再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再也沒人能確定自己在什麼地方。

這是個消極的洞察,但不是洞察的消極。對自身生命處境的洞察,永遠都是積極的。否定的力量就是肯定。諸神隱遁,人的出路何在?提問本身就是行動,將帶來可能。或許詩歌還能將我們從不斷的催眠中喚醒,進而辨認出自己的處境,即使無法與世界達成事實上的和解,也將通過想像力給我們內心以最大的安慰。

作者|三書

編輯|張進 李永博

校對|李世輝

相關焦點

  • 蘇軾的月亮與悼亡詩:今晚月亮上是什麼時間?丨周末讀詩
    從題目可以得知,本次展覽有意涵蓋蘇軾的詩畫、書法、交友、生活等各方面,讓觀眾相對全面地了解蘇軾。而另一條可以進入蘇軾精神核心的途徑,自然是品讀其詩詞,用開放、敏感的姿態經驗其留存在文字中的情感與思緒。本期周末讀詩,我們與你分享蘇軾的兩首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看蘇軾對親情和思念之情的極致演繹。
  • 六神磊磊給孩子說唐詩:和流行文化競爭,讓孩子自願讀詩
    以說讀金庸行走江湖的六神磊磊現在投入大量時間說讀唐詩,特別是給小朋友們說唐詩。9月21日,自媒體人六神磊磊攜新作《給孩子的唐詩課》做客中信書店上海仲盛店,還與「混子曰」創始人陳磊(二混子)展開對談。自媒體人六神磊磊攜新作《給孩子的唐詩課》做客中信書店上海仲盛店,還與「混子曰」創始人陳磊(二混子)展開對談。
  • 陶淵明:也曾仗劍遠遊,卻難以適應這世界丨周末讀詩
    撰文丨三書上期「周末讀詩」,我們分享了幾首與尋隱有關的詩,有讀者留言,說因此想到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的確,說到「隱」,陶淵明大概是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詩人。《晉史》《南史》皆將陶淵明列入「隱逸傳」,而非「文苑傳」,即是說,史書對他的定位是隱士而非作家。
  • 一首被《全唐詩》拒之門外的詩,讀起來讓人笑掉大牙,卻講透了世間...
    本 文 約 1320 字閱 讀 需 要 5 min先講個「有味道」的故事:有一回我們去吃韓國料理——需要脫鞋的那種,一位兄臺一抬腳,大家都笑他:你襪子穿反了。這20個字,既不合格律詩的轍,又不押普通話的韻 (韻腳是入聲韻裡的「十藥」,和新韻差別很大,所以讀著會很彆扭) ,除了字數能對得上之外,看起來真是跟我們認知中的「唐詩」沒有一毛錢的關係。事實上,你在《全唐詩》裡真的找不到這首詩,或者說,找不到這個作者的任何一首詩。這位名叫王梵志的白話詩人,因為太過「不走尋常路」,被《全唐詩》這部官方典籍拒之門外了。
  • 分離就是輕微的死亡,第一次讀到就震撼的句子和小詩,直擊靈魂!
    一詩一文 每一天的原創詩歌和夢想,不要再和我擦肩而過一詩一文給你的悄悄話:除了很美的原創詩歌,文尾還有【第一次讀到就震撼的句子】推薦,希望你會喜歡《有一些日子,一生都不會低下來》作者丨梁志學一>文/天道當綠意爬上故鄉的山崗漫浪的梯田和水聽得見的簌簌的林間風嫩枝抽芽的聲音被帶到南方歲月無情啊眸中那一河水在大腦中泛起漣漪剛見過茶花的筍成了新竹
  • 唐詩中最唯美的一首詠月,短短的四句,讀來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唐詩之所以能夠如此偉大,也正是由於它的豐富性,各自各樣不同類型的題材,那在唐詩中可謂是比比皆是,裡面一些經典的作品,更是膾炙人口。小編今天要向大家推薦一首比較冷門的詠月詩,那便是劉方平的《月夜》,這首詩其實也是一首難得的佳作,通篇更是營造出了一種高遠的意境,讀來也是朗朗上口,儘管只有短短的四句,一共才二十八個字,但是讀來卻是讓人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這也正此詩,最為令人感動的一個地方。
  • 為什麼唐詩中寫夏至的很少,寫冬至的卻很多?
    我們耳熟能詳的詩歌中有很多就是和節氣相關的,比如杜牧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劉長卿的「霜降鴻聲切,秋深客思迷」,寒山和尚的「草生芒種後,落葉立秋前」。今天就是夏至了,有什麼夏至的古詩呢,我特意搜索了全唐詩,用題目進行檢測包含夏至的詩只有4首,如果用內容進行檢索,則又多了一首白居易的《思歸》。也就是說在將近五萬首唐詩中只有5首詩是和夏至有關的。
  • 杜甫與燕子:鳥鳴叫響了春天|周末讀詩
    本周「周末讀詩」,我們在《絕句漫興九首·其三》《燕子來舟中作》兩首詩中,走進杜甫和燕子,看杜甫憨厚純真的樸質,如何與燕子的靈動可愛相遇,他們又如何在彼此的命運中相互見證,相互慰藉。撰文 | 三書鳥鳴是春天的好聽,尤其在春分以後。
  • 《全唐詩》最婀娜多姿的一首詩,雖然是寫柳樹,但卻猶如一位美女
    《全唐詩》一共收錄了近四萬多首詩,裡面有很多作品,可謂都是達到了婦孺皆知的地步,這也正是唐詩最獨特的一個地方,雖然後世還有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但是總體上來說,那都是無法與唐詩相媲美。而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唐詩依舊不容忽略,同樣它對於我們有著很深遠的影響,即使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引用的一些成語,有很多那都是出自於唐詩,所以我們想要正確地引用這些成語,一定是要熟讀這些詩作,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地使用得得心應手。那我們了解唐詩最快速的一個方法,便是去讀《全唐詩》,裡面收錄了唐朝所有詩人的作品,各個不同的流派,各種不同的風格,也都是比比皆是。
  • 《古詩十九首》中的愛情:情至深處乃忘情丨周末讀詩
    鍾嶸在《詩品》中如此評價。劉勰《文心雕龍》亦譽為「五言之冠冕」。古詩十九首產生的年代已不可考,可以肯定的是這些詩非一時一人之作,據詩中提到的地名和普遍表達的情緒,大致推測應當為東漢末年亂離時期的文人作品。「庭中有奇樹」是十九首中寫愛情的一首。意思挺簡單,意味卻很深長。第一句就引人深思。庭中之樹,按理乃日日所見之物,何以稱「奇」?這倒讓人覺得奇了。
  • 詩一首丨又見紅嘴鷗
    詩一首丨又見紅嘴鷗 作者:劉笑宇 離開故鄉 是對故鄉更深的眷戀 紅嘴鷗用飛翔的翅膀 扇動遊子冬天的思緒 象雨點濺落昆明 溫暖是唯一引線?
  • I have a dream 向著唐詩奔跑
    當然閒暇之餘呢總要放鬆一下,然後就聽了一個叫六神磊磊讀唐詩的專欄,當然人家確實也出了一本書,不過呢,我沒買,還是比較喜歡語音。說起詩詞可能離自己有一定的距離了,畢竟記得從學校出來後,就在也沒有原來那麼喜歡背誦詩詞了,也不怎麼用像原來那麼裝了。現在回想起來確實有點好笑,感覺上學的時候背誦詩詞,都是為了課堂上裝那麼一把,不知道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心思。
  • 讀詩像是講段子,網紅教授戴建業魔性解讀李白杜甫,帶你重返盛唐
    從夏天搞到秋天,路上又遇到高適,一起上路,三個人搞得蓬頭垢面,啥都沒幹成!」在我們的印象中,杜甫很慘,一生都很慘。早年鬱郁不得志,後期經歷了國破家亡,詩裡交集的都是悲歡離合,甚至是國恨。但看了戴教授的解讀,你會發現對杜甫有很大的誤解。
  • 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周末讀詩
    自冬至起,大地陽氣已經發動,春天已潛行在赴約的路上。從前的冬至,記憶中的冬至,雖寒冷卻很熱鬧。北方吃餃子,南方吃湯圓,全家團聚過小年,祭祖飲宴,為逝去的親人上墳,俗稱「送冬衣」。從前是什麼時候?記憶中的冬至,殘剩的民間,已和上世紀一樣遙遠。節氣時令,風土民情,在隔斷地氣的城市生活中,漸稀漸薄,終於成了畫卷中的遠山淡影。
  • 譯者柳向陽: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的詩像錐子在「扎人」
    詩中的媽媽對已經長大的兒子說:「並不奇怪你是現在這個樣子,害怕血,你的女人們像一面又一面磚牆。」驚訝之餘,柳向陽在「詩歌獵手」網站找到了十餘首格麗克的詩,其中就有那首擊中柳向陽的詩。僅僅兩行,足以讓他震驚——「我要告訴你件事情:每天,人都在死亡。而這只是個開頭。」震驚於詩人的疼痛,這種詩句很「扎人」,一下子就抓住了柳向陽的心。
  • 唐詩三百首中最具風韻的五律古詩,頸聯10個字寫出大自然規律
    唐詩300首所收錄的都是最出色的唐代詩人的最出色的作品。這裡面李白,杜甫有很多的作品入選,王維,白居易也是如此。他們有的人留下的作品很多,比如李白,杜甫都有30多首入選,但是有的詩人雖然在唐詩300首當中僅僅入選了一首詩,卻也是非常精彩。
  • 唐詩閒讀:「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林黛玉不喜陸遊的詩,歸根結蒂是因為他不喜歡宋詩,不喜歡宋詩的原因是因為宋詩太過「講理」。但歸了齊,唐詩的雄渾氣質是從何處開始的呢?有人說,是從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開始的,氣象龐大,簡直就是打開唐詩大門的鑰匙。但我倒是頂喜歡把這個開始點歸結給王灣的《次北固山下》這首詩裡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這一名句。
  • 古代最詭異的一首詩:正著讀倒著讀都很優美,意思卻完全相反
    一提到古代詩歌,咱們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唐詩,甚至誤以為從唐朝開始才有詩的出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必須經歷三個階段,即起源、發展和鼎盛,詩歌當然也不例外。其實,早在四千多年前的虞舜時期,就已經有了詩的雛形,《詩經》裡的很多佳作足以證明,只不過是在唐朝達到頂峰,李太白、杜甫及白居易等大批詩人很空出世。
  • 飛入詩中的「鳥」
    長大後,我開始學詩,詩中有不少關於鳥的詩句,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等,這些詩句,我讀個三四遍便能銘記於心。此外,我還會摘錄下我喜歡的詩句,在周末細細品讀一番。  我就這樣一首首地學了下來,學了很多關於鳥的詩句。「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哦,這首詩我懂的。
  • 虞世南被譽為唐代「詠蟬」三絕之一,全唐詩卻只有他一首詩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詩的國度。唐詩和宋詞亦是我國古代文學皇冠上最絢爛的兩顆明珠,縱觀唐代所有詩人,寫蟬的詩人更是數不勝數,但是真正的精品卻只有三首,而虞世南便位列其中。虞世南雖然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堪稱書法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