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古稱北極海,地球四大洋之一。是地球上最小、最冷、最淺的大洋。雖然是海洋但北冰洋表面的絕大部分終年被海冰覆蓋,是地球上唯一的白色海洋。北冰洋的海冰已持續存在300萬年,屬永久性海冰。
由於氣候寒冷、冰層覆蓋,人類對北冰洋一直未加以探索。直到近代才開始在北冰洋冰面上建立考察站。1937年蘇聯用飛機登陸並在冰面上建立第一個浮漂考察站。40年代,美國,加拿大等西方國家又陸續在北冰洋建立其他考察站。並用核潛艇對冰面下面進行考察。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北冰洋最後一塊冰區也即將消失,在格陵蘭島西北2000公裡的一片海洋,北冰洋夏季海冰可能只有幾十年的存活期。
根據相關科數據顯示,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40年來持續縮減,已經減少了三分之一左右。研究人員表示,目前只有最後一個冰區的兩個部分存在海冰,一個在格陵蘭島的正北方,另一個在加拿大北部島嶼以西1300公裡處。目前全年被冰覆蓋的海面只有這兩個。
但這兩個區域的冰面厚度只有四米,而且該地區的冰流速度也是其他地方的2倍。所以科學家表示這兩個冰川最多也只能存活五十年,屆時整個北冰洋將再無永久冰面。
南極洲位於地球的最南端,四周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圍繞。大陸面積1239.3萬平方千米,島嶼面積7.6萬平方公裡。全境為平均海拔2350米的大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的洲。
因此整個南極洲大陸幾乎全被冰川覆蓋,佔全球現代冰被面積的80%以上,周圍海上漂浮著冰山。
1911年12月,挪威探險隊首次到達南極極點。1959年12月,12個國家籤訂《南極條約》並於1961年生效。截止目前全世界在南極已建有60多個觀測站和100多個考察站。我國在南極的考察站有長城站、中山站、崑崙站和泰山站。
由於環境極為惡劣,導致南極洲生物物種十分稀少,是世界上生物最少的州。在內陸地區幾乎看不到生命,但是海洋裡生物資源卻十分豐富,有大量的海藻、珊瑚、企鵝、海綿,磷蝦等眾多生物。
根據監測顯示,南極西側的冰蓋已經開始坍塌,而且這一過程「不可阻止」。受其氣溫上升影響,全球海平面可能會大幅上升,200年到1000年後,多個低洼沿海城市或將消失。
加利福尼亞大學歐文分校教授埃裡克·裡尼奧說:「南極西側冰蓋中的大部分冰川正以一種不可逆轉的狀態消退,這個冰蓋已經跨過了臨界點,走上了(坍塌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