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融化:海冰、冰川大不同

2020-11-27 科教臺

  就是這裡了。「50年勝利」號拉響了到達北緯90度的汽笛。東一區時間2011年7月17日清晨,我和「極之美」探險隊的隊友站在船頭環視四方:世界的每一條經線所指的方向,都是茫茫冰原。

  氣溫1攝氏度,水溫-0.5攝氏度。北極點的夏天,並不是那麼冷酷。

  夏季的北極冰原並非純白一片,而是白色中零星點綴著大大小小的淡藍色湖泊,這些形狀不規則的湖泊輪廓彎彎曲曲,像迷彩服上的花紋,它們是冰面上的積雪和海冰表層融化後的產物。停船,下船,我興奮地踏上冰雪,用手指沾起湖水一嘗——是清冽的淡水。

【冰面上淺藍色的淡水湖,是由海冰的表層和積雪融化形成的。】

  為什麼海冰融化後會是淡水?船上的冰川和地質學家James Cresswell告訴我,海冰會慢慢地「淡化」自己。海水結冰時,先凍成冰的低鹽度部分會從周圍拉攏水分以增長體積,直到很多分散的冰結成一塊。這塊剛凍結起來的海冰中會零星地散布著液態鹹水。隨著時間推移,比冰重的鹹水最終會在重力的作用下,從冰的下面又排入北冰洋,同時帶走它們穿過的冰附近的鹽分,留下蜂窩一樣的孔道。

  【海冰被壓碎後在船側翻起的斷面,顯示出它們的層次和厚度。表面積雪的白色之下,是多年海冰的藍色。】

  由此形成的多年海冰,幾乎就全是淡水了。隨著海冰的增厚,來自冰層質量和冰面積雪的壓力會讓冰裡的孔道漸漸變小,最終它會變成一整塊有細小裂縫的純淡水冰。在陽光下,由於藍光的散射,它們被船翻起的斷面,就像天空一樣湛藍。

  【北極點附近的「地貌」。近處的是冰脊和淡水湖,稍遠處深藍色的是冰裂縫,鹹味的北冰洋海水充滿其間。】

  北極冰的形態不止一種,因紐特人的語言裡,據說有幾十種描述冰雪的詞彙。北冰洋上的海冰並非一整塊,而是像地殼板塊一樣裂成很多小塊:這些「板塊」分離的地方就形成裂縫,而「板塊」擠壓在一起的地方就會形成山脊一樣的冰脊。所以在北極,冰雪形成的「大地」上,有山有水:丘陵、溝壑和湖泊交錯。

脆弱的北極海冰

  穿上保暖膠靴,我走進冰面上一個淺淺的淡水湖,就像在水面行走,真是奇妙的感受。在北緯83度附近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冰面上,我也曾見到北極熊這樣做過,倒影與熊在湖面貼合。

  【北極熊媽媽帶著受傷的小熊走過冰面上淺淺的淡水湖。這隻小熊的故事請看這裡。(攝影:奚志農)】

  然而James提醒我當心——雖然湖水只是剛剛沒過腳踝,但腳下的冰面已經露出了一些蜂窩狀的結構,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很脆弱,也許再施加一些壓力,湖水就會從這些蜂窩的孔裡傾洩而下,留下一個通往北冰洋的空洞。

  我不像北極熊那樣有厚厚的脂肪以適應冰泳,所以我還是趕快走到了湖邊。好吧,為了學習北極熊,在另一處冰縫,我真的跳進了北冰洋,可不到1分種就狼狽地爬了上來,-0.5攝氏度的海水真的讓人渾身刺痛到麻木。

  重點是,腳下的湖底,明明是北極點的多年海冰,怎麼到了可能崩塌的程度?這就是氣候變化的影響。多年以來,科學家們用冰下的潛艇觀測、雷射雷達遙感、衛星地圖等手段密切地監視著北極海冰的變化,頻頻發出北極海冰可能消失的警告,而直到今天,我才在自己的腳下察覺到事情的嚴重性。

  【每年5月到9月北冰洋海冰面積變化趨勢圖。圖中數據截止至今年9月2日,可見今年夏天海冰的情況和2007年的歷史最低值不相上下。可以說,北冰洋夏季海冰面積近年來基本上是一直在降低。(原圖來自: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

  實際上,北極海冰最少的月份在9月,9月過後,冰層又會開始漸漸增厚、擴大。長期以來,北極地區與南極地區的海冰在冬夏之間此消彼長,使這個星球表面有將近7%的面積常年被海冰覆蓋。然而,最近半個世紀裡,這些海冰正在顯著變薄、變少。

  2007年9月,北冰洋海冰達到了最低面積記錄,比1979-2000年的平均9月海冰面積少了41%。不僅是面積減少,海冰的厚度也在大範圍地減少。壽命不超過1年、厚度不超過2米的當年冰成了北極海冰的大多數,連靠近北極點的一些地區的海冰都只是當年冰。

  【2007年9月,北冰洋海冰的覆蓋情況,這是目前的海冰面積的最低記錄。在圖的右側可以看到,北美洲北部、多少航海家用生命去挑戰的西北航線,已經可以無冰通航。】

  未來哪年將出現北冰洋夏季無冰的景象?雖然科學家們的說法還五花八門,有說10-20年後,有說近2-3年內遭遇一次氣候異常就有可能,但幾乎所有的全球氣候模型都預測,這件事情最遲在2080年就會發生。海冰的消失是個正反饋的過程:極地覆蓋的海冰越少,地球表面對太陽輻射的反射就越少,氣候就會變得越暖,海冰就會消失得越快。

  因此,想到此生也許再沒有機會在夏天來到北冰洋,站到北極點的冰面上,突然又覺得我是很有幸的。

海冰、冰川和冰山

  在《後天》的故事裡,讓沿海城市成為汪洋的,並不是融化的海冰,而是融化的冰川。

  漂浮的海冰,就像一杯冰水中的冰塊,它的融化不會對水面高度造成影響——雖然半個世紀前我們還有幾乎一整杯冰塊,現在卻只剩下一兩塊了。但那些陸地上千萬年積雪形成的冰川,如果它們進入海洋,將會讓整個杯子裡的水溢出來。

  我們仍處在第四紀冰期之中,格陵蘭和南極大陸上的連綿的冰蓋就是這個冰期的存證,因此南北極的冰川非常古老。冰川不同於海冰,它們是陸地上多年的積雪變成的,它們順著地勢滑動,一頭在低處和海邊融化、斷裂,另一頭隨著下雪得到補充。

  【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的平頂山是被古老的第四紀冰川削平的。如今還有大量冰川分布在這個群島上。】

  在北緯80到82度之間的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絕大部分陸地和海岸線都覆蓋著有2萬多年歷史的冰川。冰川滑入北冰洋,形成漂浮的冰架。它們的邊緣最終在海上斷裂,碎成巨大的冰塊——冰山。冰山會隨著洋流漂到更溫暖的南方,然後徹底融化。

  【從北極點返航的途中,在Wilczek Land島的冰川前,我幾乎可以伸手觸摸到這些古老的冰。一些冰川的邊緣浮在海面上,水上的部分高過4米,水下也許還有將近20米的深度。畫面中的天際線是遠處冰川的斷面,它的前面漂浮著也許才形成不久的冰山。】

不能迴避的警示

  說到冰山,人們自然會想到鐵達尼號的悲劇。那塊冰山來自格陵蘭島。可它與它的後輩相比,顯得不值一提。2010年8月7日,從格林蘭島的Petermann冰川斷裂分離出的一塊冰山面積達到了260平方千米,比北京市三環以內的城區面積還要大許多。

  事實上,每年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冰川都在快速消退,不論是北極、南極還是高山。近年來,在南極大陸邊緣,入海的冰山的面積不斷刷新記錄,甚至有整個冰架在幾乎一夜間分崩離析(想看NASA的例子戳這裡)。我們已經到了不能迴避全球變暖問題的時候了。

  誠然,人類尚不知道長久以後氣候變化的趨勢,地球的漫長歲月裡也有過許多次溫暖時期和冰川期的交替,在2億年前的侏羅紀,北冰洋也曾是溫暖無冰的。但是,有兩個事實我們不能否認:一,氣候的變化總是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的相關的;二: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顯著上升。而我們面臨的氣候變暖的問題,不需要大的時間尺度,它們正迫在眉睫。

  一個不樂觀的未來是,隨著北極海冰的融化,進入北極變得更加容易。曾經被海冰保護的北冰洋石油和天然氣也暴露在了開發者們的眼前。化石燃料的燃燒本來就是導致大氣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從而導致海冰融化的原因,而現在海冰融化後,卻出現了更多可用的化石燃料……如果我們像現在這樣不節制二氧化碳的排放,也許格陵蘭島上的冰數百年內就會全部融化,那時,全球海平面將上漲7.2米。

  【面對Wilczek Land島的冰川,船長拉響了「50年勝利」號的汽笛。我們全船的人,見證了眼前的冰川正在消失。】

  2011年7月21日,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在綿延到目力極限之外的冰川面前,「50年勝利」號又發出了沉重的汽笛聲。這時探險隊長告訴我們,船上的GPS已經顯示我們航行到了陸地之上。這是由於幾年前的舊版電子地圖是按照當時冰川與海面相接的地方繪製的海岸線,如今,當時的「海岸線」已經隨著冰川退去,「50年勝利」號在地圖上已經離開了北冰洋。

  在不久的未來,「50年勝利」號也許真的會離開北冰洋。那時,在北冰洋中航行已不再需要破冰船了。我想,這冰川前的汽笛,就是她對這個變化中的世界,發出的一聲聲警示吧。

相關焦點

  • 都是冰川融化,南極和北極所面臨的危機其實不同
    |編輯製圖 冰蓋並非是極地冰存在的唯一形式,冰川、海冰也充斥在兩極地區。它們雖然體積和冰蓋不能相比,但面積非常可觀。由於地理分布的不同,兩極海冰的厚度和夏季的融化情況不盡相同。 北極海冰不像南極的海冰那樣易移動,它們更傾向於停留在北極水域。浮冰更容易聚合或相互碰撞,堆積成厚厚的山脊。
  • 明知故問 | 北極冰川融化為何越來越快?
    破冰船在夏季的幾個月裡,許多破冰船會向北駛入北冰洋,衝破海上的冰,在海冰中留下開闊水域的痕跡。北極海冰能夠反射大部分熱量,因此有助於保持北極和北半球其他地區的的低溫。然而,就反射太陽光的能力而言,開放水域的表現就比不上冰了,水會吸收更多的熱量,水溫升高,融化更多的冰。科學家們證實,持續升溫的海水將加劇北極地區的變暖和海冰融化。
  • NASA: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 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
    9月11日消息,全球氣候變暖導致格陵蘭冰川融化已經不是新聞了,而NASA指出,北極冰川面積35年間減少了95%。NASA近日發布的一段動畫顯示,北極海冰在過去35年間顯著減少。若這一趨勢持續下去,對氣候造成的影響將無法逆轉,全球環境將受到劇烈影響。北極冰川融化的後果有什麼?一起來看看吧。
  • 北極的冰川很多,為什麼還將繼續融化很可能沒有?
    說起北極,我們想到的就是北極熊,還有什麼?還有很多冰川。,每年冬季新增的海冰也在不斷的減少,而每年夏天融化的海冰卻在不斷地增加。但是北極冰川的融化,到底是因為什麼導致的呢?由於人類活動,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溫室效應增強,全球氣候變暖,使高山冰川和北極冰雪融化
  • 北極冰川融化今夏未達最低值 形勢依舊不容樂觀
    中國網10月16日訊 據英國《衛報》網站10月14日報導,今年夏天冰川融化量沒有達到記錄低值,這鼓舞了否認氣候變化的人上個月北極冰川的運動不同尋常。其覆蓋面積應每年九月份到達最低點,今年卻沒有像去年一樣下降到340萬平方公裡,而是停止在510萬平方公裡,抑制了幾年來急劇下降的趨勢。現在,隨著北極秋風和暴風雪的到來,冰川正在向北部延伸。顯然,氣候變化否認者認為這是好消息。他們聲稱專家是錯的,因為北極冰川的覆蓋面沒有達到最低,這說明世界沒有變暖。
  • 北極氣候大變,我們低估了冰川融化速度,2030年或迎來無冰之夏!
    北極氣候大變,我們低估了冰川融化速度,2030年或迎來無冰之夏!在眾人的印象中,北極是一片嚴寒之地,常年溫度都維持在零下五六十度左右,這裡到處都是冰川凍土層,沒有任何的建築,一般人不敢涉險於此,如果準備不充分,有可能被活活凍死,在這裡生存著北極熊,它們無憂無慮的生活在北極,適應了這樣的低溫。未曾想到天有不測風雲,今年氣候的巨變導致北極環境出現巨大的反轉,原本全是冰封的海洋,如今都有了融化的痕跡。
  • 北冰洋出現黑色海水可快速融化海冰是怎麼回事 北極海冰消融會產生...
    冰川融化  根據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的數據,今年9月北極海冰面積出現急劇下降,成為有觀測記錄以來的第二低值。截至9月15號,北極海冰面積為374萬平方公裡,僅比2012年創紀錄的341萬平方公裡略高。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是在北冰洋內,出現了極暖的「黑色海水」,這種海水可以快速融化海冰。  北極海冰消融會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周立波認為不會發生極端的情況。
  • 北極又出事了?為什麼北極融化的速度比南極快?
    儘管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冰川流量有所增加,但利茲大學的科學家們發現,冰川融化速度僅為先前預測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南北極的區別因為北極和南極 同樣寒冷、偏遠,而且到處都是冰,人們通常認為它們幾乎是一樣的。然而,事實上它們完全不同。第一個也是最明顯的區別是,每一個極地都有一個獨特的生物群落,有許多物種只在那裡生存。例如北極熊生活在北極,企鵝只生活在南極。
  • 就在「地球之肺」被吞噬之時 北極海冰也在加速融化…
    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稱,2050年,北極的海冰可能完全消失! 對比圖可謂是觸目驚心…… 不光如此,據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的相關專家介紹,北極整體氣溫增溫幅度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
  • 北極海冰持續融化 最古老海冰發生崩裂
    據悉,格陵蘭島以北海域擁有北極地區最為古老和厚實的海冰,即使夏季也不會融化,被稱為「最後的冰區」,被認為是北極抵禦全球變暖最後的「堡壘」。然而,今年以來該處海域的海冰已連續兩次發生崩裂。科研人員稱,這是由於今年北半球持續的熱浪以及暖風侵襲北極地區所致。
  • 北極冰川正在快速融化,2030年可能融化完
    不過,聯合國最近發表的一份新研究報告稱:從格陵蘭島冰川目前融化速度來計算,到2030年後,這裡所有的冰山和冰川可能不復存在。該報告指出,跟南極洲冰川相比,北極比較脆弱。到2050年,北極氣溫將繼續上升3至5攝氏度。溫度的升高會導致格陵蘭島附近海冰迅速融化。
  • 為何北極海冰融化南極海冰增多?
    南大洋厚厚的海冰圍困住中國「雪龍號」前行的腳步;而去年8月,一隻年滿16歲的北極熊因海冰驟減、覓食無處,餓死在北冰洋斯瓦爾巴特群島上……  面對此情此景,人們不禁要問: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同是地球的極點地區,為何海冰會呈現出兩張風格迥異的面孔呢?作為幾十年來一直從事極地氣候研究,並多次踏足兩極冰地的資深科學家,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卞林根為讀者一一解開謎團。
  • 讓北極冰川快速融化的另一個原因已被找到,它正隱藏在北極海底
    趣味探索訊 最近幾個月北極圈發生了幾件大事,先是西伯利亞永久性凍土融化,接著瑞典最高峰被融化,再接著北極「最後一個冰區」也出現了破裂。
  • 北極海冰面積創新低 多國巨頭備戰北極能源開採
    冰天雪地的北極人跡罕至,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而這裡卻是資源的寶庫,包括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與化石能源、可再生生物資源以及水力風力等恆定資源。最近,隨著北極冰川的進一步消減,能源開發變得越發可行。  全球冰川正在以怎樣的速度融化?冰川融化會對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北極蘊藏的豐富資源能為我們帶來什麼呢?
  • 北極冰川正快速融化,2030年可能化完,專家指出後果很嚴重
    不過,聯合國最近發表的一份新研究報告稱:從格陵蘭島冰川目前融化速度來計算,到2030年後,這裡所有的冰山和冰川將不復存在。在2019年初,位於北半球的多個國家氣候可能都比較異常,特別是我國和美國,這一點大家應該深刻有體會。我國氣候專家也對此做過總結:厄爾尼諾現象。
  • 2030年,北極冰川會消失嗎
    如果整個格陵蘭島上的285萬立方千米的冰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7.2米,那將是場會淹沒幾乎所有沿海大城市的災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件事情不會在2030年發生。照現在的速度,整個格陵蘭的冰川融化還需要好幾個世紀。2030年我們有可能看到的景象,只是北冰洋在夏天沒有海冰——海冰本來就是海水凍起來的,它的融化不會影響海平面的高度。但是海冰的消失會對氣候的變化產生深遠影響。
  • 南極海冰正急速擴張 北極海冰日益捉襟見肘
    圖片來源:百度圖片南北極海冰截然相反的變化趨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科學家於今年9月份宣稱,北極海冰量仍低於正常水平——已經持續數年的減少趨勢還在繼續,以至於北冰洋海冰覆蓋面積日益「捉襟見肘」。
  • 海平面持續上升是因為冰川融化造成的嗎?
    海平面的上升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冰川的融化。全球溫度升高後,最明顯、最重要的一個影響就是兩極冰雪的融化。比如說,北極海冰在一年的三月份最多,在九月份會達到一個最小值(最少),但是今年(2020年),這個最小值比歷史平均值大概小了40%。
  • 《Nature》:北極海冰融化帶來的淡水對歐洲氣候影響巨大
    【環球網科技報導 記者 林迪】據cnbeta援引《Nature》雜誌報導稱,NASA一項新研究表明,海冰融化正在用淡水淹沒該地區重要的洋流之一,科學家們認為這可能對整個大西洋的氣候造成連鎖反應。2016年,NASA的一項研究發現,融冰季節北極海冰總覆蓋率比上世紀70年代末低40%。去年,英國另一項研究預測,北冰洋可能在未來20年內經歷無冰的夏天。現在,NASA估算出北極海冰以每十年12.85%的速度減少。據悉,在研究中,NASA的科學家利用12年的衛星數據來跟蹤該地區主要洋流之一的行為。
  • 北極恐面臨夏季無冰,海冰融化會加速病原菌傳播?
    ,所以冰融化的速度也非常的快,同時美國宇航局(NASA)最近發布的北極海冰衛星圖像,也告訴了我們——北冰洋上的海冰數量達到有記錄以來的夏季第二低,僅次於2012年,北極冰層面積縮至40年有記錄以來的第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