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鴞[xiāo]是什麼東東?」很多人都會發出這樣的疑問,但對「貓頭鷹」「夜貓子」沒幾個人感到陌生。俗語「夜貓子進宅,無事不來」,說的是人們認為夜貓子進宅,家裡就會發生不幸的事。而在日本,一些鴞類(主要是沒有耳羽簇[cù]的種類)被認為是吉利的。這完全沒有任何的科學依據,人的好運或者厄運不會由一隻鳥來決定。
「夜貓子」「貓頭鷹」是鴞形目鳥的俗稱,之前介紹過的鬼鴞也是其中的一種。鴞形目鳥多數具有一個比較大的面盤,兩隻眼睛向前看,很多種類還具有耳羽簇,又因為它們的臉很像貓的臉,所以人們就把鴞類叫貓頭鷹。同時,大部分鴞類為夜行性,因此又被稱為「夜貓子」。
鴞形目主要包括三個科:第一個是原鴞科,已經全部滅絕,只有化石記錄;第二個是草鴞科,此類貓頭鷹都有個桃心臉兒,種類比較少,外形比較相似;第三個科叫鴟鴞[chīxiāo]科。


短耳鴞
學名:Asio flammeus
英文名:Short-eared[英[:t id ] 美[rt rd] Owl(英[al]美[al])
短耳鴞是分布最廣的鴞類之一,屬鴟[chī]鴞科。體長38~40釐米,黃褐色。翼長,面龐顯著,棕黃色,並雜有黑褐色的羽幹紋。眼為金黃色,眼圈暗色。面部眼周為黑色,眼先為白色,並綴有黑色羽毛。頭頂兩側染有黑褐色,兩簇耳羽簇短小、不甚顯露,腹部羽毛具有縱紋。嘴和爪均為黑色。
短耳鴞與一般的鴞類不同,喜有草的開闊地,不喜歡上樹,主要棲息在山林的灌木叢和草叢中,愛結成小群集居。常貼近地面滑翔,悄然無聲。它們也能在白晝看見事物,但是在陽光下飛行不穩定,多在夜間捕食。
它是控制鼠害的能手,主要以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昆蟲等,偶爾也吃植物果實和種子。有人曾對40隻短耳鴞及其幼鳥的食量進行了研究,發現它們在100多天中,共吃掉了44000多隻鼠類。為此,必須大力開展宣傳鴞類的益處,進一步糾正民間對它們所持有的反感觀念,切實做好保護工作。
短耳鴞的繁殖期為4~6月。通常營巢於沼澤附近的地面草叢中,也見在次生闊葉林內朽木洞中營巢。每窩一般產卵4~8枚,卵白色,圓形。雌鳥孵卵。孵化期為24天~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經過24天~27天即可飛翔。
短耳鴞是一種典型的流浪式生活的鳥類,在全世界都有分布。在東亞最南可以達到印度尼西亞Kangean海島。在中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黑龍江、遼寧;冬季幾遍布於全國各地。短耳鴞是中國國家二級保護動物。